卢鹏飞
安徽送变电工程公司应急抢修中心运行检修分公司,安徽合肥,230601
次档距振荡是指超(特)高压输电线路分裂导线上两间隔棒之间的子导线振荡,是采用分裂导线的线路所特有的机械运动现象。其生成原理是:在分裂导线情况下,其中一根或多根子导线不可避免地处在前方子导线形成的尾流中,由于尾流效应,使得下风的子导线更容易吸收风的输入能量,从而发生低频大振幅振动。它是一种 1~3 Hz低频的椭圆轨迹的振荡,椭圆的长轴近于水平。而且,同一水平面子导线的振荡方向相反。这种振荡一般发生在低温季节,风速为7~20 m/s的情况下。
影响次档距震荡的因素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风、分裂导线的数量和布置、导线直径和分裂导线间距、导线质量、子导线排列对风向的倾角、间隔棒装置类型和位置。针对以上影响因素,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护:增大分裂导线间距、改变分裂导线的倾角、减少尾流区中导线的数量、减小次档距的长度、对间隔棒进行优化布置和适宜选型。
在分裂导线-间隔棒系统中,一般采用阻尼间隔棒,并且按不等次档距安装。目前,国内多采用英国Denlop 公司侯效(Hearnshaw)所推荐的优化布置理论,并将其简化为如表1中所示的次档距布置。
表1 侯效不等距次档距布置顺序
结合侯效提出的间隔棒在特定导线上的无量纲特性曲线,可得到这样的一组递推关系式:
根据相关试验曲线分析,得到如下判断依据:
这样就可以利用计算机求得最优解。
以上计算中,S为平均次档距,是次档距优化布置的基础。其计算公式为:S=L/(Ns+1)
图1 导线-间隔棒系统振动模型
间隔棒的主要作用是支撑子导线,防止子导线相互碰撞和鞭击,抑制微风振动和次档距振荡。对于间隔棒的安装距离及数量,除了考虑经济因素外,还必须从防止导线碰撞和翻转、能达到最佳防振效果方面进行必要的研究和计算。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对于平均风阻力和正常电流产生的电磁吸引力,间隔棒的安装距离必须使子导线不接触;对于风和覆冰引起的扭转,允许子导线接触,但当覆冰和风等外力消失后,间隔棒的安装距离必须能使扭转自然恢复(即扭转复原理论);对于尾流引起的次档距振荡,必须保证子导线不发生频繁的鞭击和金具的疲劳破坏。
分裂导线不均匀覆冰时,产生较大的扭转力矩,加上风压,使导线发生严重的扭转。由于风压和覆冰产生扭转力的机理复杂,且覆冰厚度、形状具有不规则、不确定性,因此,确定它的大小和设计条件是极其困难的。扭转设计中,一般按导线覆冰时发生的扭转,在脱冰后能自然恢复来考虑。导线一旦发生扭转,为了使它能自然复原,则要求在任意扭转角下有足够大的复原力作用。
阻尼间隔棒作为分裂导线主要的振动阻尼元件,间隔棒应放置在接近振动的波峰而远离波节点的地方,以产生较大的振动能量耗散,充分发挥其振动阻尼作用。导线受风激振动后,若遇到阻尼作用,其振幅会逐渐衰减。用振幅对数衰减率δ来表示阻尼作用:
式中,A0为振动的初始峰峰值;An为第n个周期的峰峰值。
端部次档距是与杆塔相邻的一个次档距,长度一般只有中间次档距的一半左右。采用这样的布置,在发生导线不均匀覆冰而引起导线束扭转时,可产生足够的扭力矩,使覆冰脱落后,导线束能自行恢复到原来的位置。端次档距的大小与导线悬挂方式也有很大关系。导线采用耐张方式固定时,档内扭转恢复性能较差,此时,应进一步减小端次档距长度,以提高恢复力矩。
有研究表明,当相邻次档距(Si)相等或互为整数倍,即S1/S2=1,0或S1/S2=0.5时,导线-间隔棒系统可能呈现最低能量耗散模型,即阻尼间隔棒对导线振动能量的耗散不起作用。
根据有关文献,国外次档距不等距离布置的基本方式:(1)次档距长度由两端向中间逐步增加,到档距中央达最大值;(2)次档距长度交替增加和减小。
次档距布置的原则:(1)在0.55~0.65之间;(2)次档距不宜布置成对于档中央呈对称分布。
经计算得出的间隔棒安装距离其起算点应该为导线的挂点位置。对于直线塔来说,起算点应为杆塔中心点;耐张塔起算点应为耐张串在横担上的挂点位置,相对于档距来说,横担宽度可以忽略不计,为了统一起见,耐张塔的间隔棒次档距起算点也应为杆塔的中心点。
在某些线路施工过程中,部分施工项目部未能理解间隔棒次档距的定义和间隔棒布置的原则。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将间隔棒安装距离的起算点定在了线夹出口处,这就造成了以耐张塔为起点,实际安装的间隔棒次档距与设计值产生了一个耐张串的误差。以±500 kV葛南线为例,其耐张串(挂点至耐张线夹出口处)的长度达到了14.622 m,以平均档距450 m计算,其设计间隔棒安装数量为7个,安装距离为39+65+58+67+58+68+60+35(m)。起算点按照线夹出口来计算,其实际的安装距离变成54+65+58+67+58+68+60+10(m)。其S1/S2=54/65=0.83,该数值超出了0.55~0.65的范围,以至于在发生导线不均匀覆冰而引起导线束扭转时,没有足够大的扭力矩,使得覆冰脱落后,导线束能自行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且间隔棒未能放置在接近振动的波峰而远离波节点的最适宜位置,无法产生较大的振动能量耗散,未能充分发挥其振动阻尼作用,从而不能减弱次档距震荡的振幅,影响线路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高选.导线-间隔棒系统最优化理论及实践[J].中国电力,1993(3):15-20
[2]黄经亚.分裂导线的次档距振荡及防护对策[J].华中电力,1989(3):47-53
[3]王藏柱,杨晓红.输电线路导线的振动和防振[J].电力情报,2002(1):69-70
[4]夏德森,王德峰.防振金具在架空线路上的应用[J].电力建设,2003(8):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