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助力——读陈独秀《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

2013-12-19 16:30:57张瑞岚
党史文苑 2013年10期
关键词: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资产阶级

张瑞岚

(武汉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2)

陈独秀《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一文原载于1923年4月25日出版的《向导》第22期上,现收录于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中。全文共4000余字,内容丰富,层次分明,论证严谨。文章梳理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对资产阶级作出基本正确的阶级划分,从而论证了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的必要性。长期以来,由于业已形成的对于陈独秀个人的判定,学术界对此文的评价存在些许偏颇。本文试从文本研究出发,对文章内容及思想价值做一简要梳理,考察其对于国共合作的重要意义。

一、概述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总结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文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概述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从中总结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认为资本主义是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资产阶级理应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航者。

关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文章认为,“中华民族以地大物博易于停顿在家庭农业手工业自足的经济制度之下,及与治生方法较速的西欧民族隔绝这两个原因”,“由秦汉以至今日”,社会的政治的现象都是“封建势力垂灭不灭”。“明代西力东渐”,是“中国民族思想制度发生空前大变化的最初种子”。至近代,“甲午、庚子两次战争,这几乎是中国封建宗法的道德思想制度最后的崩溃,也就是资本民族革命运动最初的开始”。之后,“中国走向了由内部产业之发展遇着外部国际资本帝国主义之压追,屈辱封建宗法主义与资本民主主义之转变时代”,“‘富强’‘维新’‘自强’变法的呼声遍满全国,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这种历史今后的必然现象,就是封建宗法主义今后到资本民主主义的现象”[1]P97-98。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文章认为,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再向社会主义社会演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但由于地域差异,各民族、各国家演进的历程和程度大相径庭。在梳理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人类社会是必然由游牧首长时代向封建时代、资产阶级时代、无产阶级时代推进的,但在此推进过程中,“在空间上各民族以环境所演的机会不同,进化之迟速大相悬绝”;在时间上,“因为人类治生方法不同”,“进化历程恒次地不爽”。中国虽然在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较长,但不可避免地终究会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当前中国正处在这一社会发展潮流之中。并且,“因为依世界的政治状况及中国的经济文化状况和在国际的地位,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正负着历史的使命,这是毫无疑义的”。显然,在陈独秀看来,资本主义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在资本主义浪潮中,资产阶级应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航者。

应该说,作为当时代的人,能够在梳理民族发展的历史的基础上,探索和总结一个时代发展的规律,陈独秀这种积极且方向正确的思考是值得肯定的,这种深远的世界眼光和高度的政治洞察力亦是难能可贵的。另一方面,陈独秀虽然看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未能将历史发展大势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没有看到无产阶级在历史舞台中的生命力,这也为以后指导中共进行革命埋下了隐患。

二、分析了辛亥革命的性质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文章分析了辛亥革命的性质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资产阶级联合革命政党的必要性,即资产阶级虽为革命的领航者,但必须同国民党合作,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使命。

关于辛亥革命的性质,文章认为,辛亥革命只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非民族革命。文章提出,“辛亥革命,已由和平的资本民族运动进步到革命的资本民主运动,更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帝制变化到资本民主之剧烈的开始表现”,“辛亥革命本身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而非民族革命,更非其他阶级的革命”。这就从实质上点明了辛亥革命的性质是资本主义民主革命,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领导,而不是别的阶级。

关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文章认为,一方面在于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有着密切联系。“辛亥革命所以失败的原因(此次革命表面上虽说成功,实质上可说是完全失败),也正以当时幼稚的中国资产阶级,未曾发达到与封建官僚阶级截然分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在于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阶级觉悟。文章提出,当时的资产阶级还处于幼年时期,尚未有阶级觉悟,没有意识到要承担民主革命的光荣使命。正是因为“全国资产阶级之多数缺乏阶级间利害不同的觉悟,所以始终依赖他们的敌人——封建的北洋派,而漠视或更至嫉妒他们的友人——民族的革命党”[1]P99。在方法策略上,资产阶级没有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无法承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任,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使命,致使中国至今仍处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之中。

这一部分作者主要论证了资产阶级联合革命政党的必要性,是文中承上启下的转折点。文章开头以大幅篇幅阐述人类历史和中国历史,即是为了说明辛亥革命虽然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却仍然遭受失败厄运,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资产阶级没有联合该联合的阶级——民主的革命党,即中国国民党。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资产阶级虽为革命的领航者,但必须同国民党合作,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使命。

三、对资产阶级做了初步划分,提醒国民党注意防止右倾左倾

作者试图站在国民党的立场,提醒中国国民党注意防止右倾和左倾,并以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分析该阶级的革命态度的阶级分析方法对当时的资产阶级做了初步划分。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高潮部分,亦是本文最大的亮点。

关于注意防止左倾思想,文章认为,“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正负着历史的使命”,“在这革命运动中,革命党便须取得资产阶级充分的援助;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若失了资产阶级的援助,在革命事业中便没有阶级的意义和社会的基础”,其结果只能造成革命的失败。所以,在革命中,“不可有拒绝资产阶级之左倾的观念”。这些思想无疑夸大了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没有看到无产阶级才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真正的领导者。

关于注意防止右倾思想,文章认为,“我们虽然主张中国国民党不可有拒绝资产阶级之左的观念,同时也不主张国民党有极力与反革命的资产阶级妥协之右倾的观念”。“中国国民党应该一方面容纳革命的资产阶级”,“一方面也应该提携中立的小资产阶级”,“至于那班反革命的官僚资产阶级”“决不可和他们妥协”。

为了对资产阶级加以区分,文章将资产阶级划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革命的资产阶级,他们因为封建军阀及国际帝国主义妨碍大规模的工商业发展而赞成革命,如中国海外侨商及长江新兴的工商业家之一部分。二是反革命的资产阶级,他们因为素来是依靠外人的恩惠及利用国际财政机关与军阀官僚势力,造成了畸形的商业资本,专以卖国行为增加他们的货币财富,他们自然要依附军阀官僚及帝国主义的列强而反对革命,他们也可以叫做官僚的资产阶级,如中国新旧交通系之类;自盛宣怀以至张弧、王克敏,乃是他们代表的人物。三是非革命的资产阶级,他们因为所营的工商业规模极小,没有扩大的企图,没有在政治上直接的需要,所以对于民族革命恒取消极的中立态度,这种小工商业家,在小资产阶级的中国社会居大多数。

文章中虽未对资产阶级各部分进行具体划分,但从表述来看,文中的“革命的资产阶级”,应是指“工商业家”,工商业资产阶级,即民族资产阶级。陈独秀在《向导》上发表的另外两篇文章对此作了进一步解释。[2]陈独秀认为,“反革命资产阶级”应是“依靠外人的恩惠”的买办资产阶级和“依附军阀官僚及帝国主义”的“官僚的资产阶级”。“非革命的资产阶级”应是指“小工商业家,在小资产阶级的中国社会居大多数”,即各种类型的小资产阶级。这个分析尽管有不精当之处,但他运用阶级的经济地位来分析该阶级对于革命的态度,第一次把中国资产阶级区分为民族资产阶级、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三个不同的部分,仍不失为一个首创。这种以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分析该阶级的革命态度的阶级分析方法和在此分析方法下创造出的较为科学的论断比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的发表还早两年。

文章中虽在将小资产阶级划分到资产阶级之列上出现了失误,在部分文字上潜藏着理论的误区,但仍难以掩盖其理论的光芒。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初期,大革命浪潮还未席卷全国之前,能够有意识地并且基本正确地对复杂的资产阶级进行阶级划分,并对革命统一战线思想作出初步阐述,是具有卓越的战略眼光的。同时,作者站在国民党的角度,阐明国民党与资产阶级合作的必要性,也为下文分析、论证国民党与无产阶级联合埋下伏笔。

四、论证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合作的必要性和国民党联合共产党的可能性

文章在前阶段论述的基础上,还进一步论证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合作的必要性和国民党联合无产阶级的可能性,点明了文章写作主旨:资产阶级必须同无产阶级联合,国民党只有同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合作才能取得革命最终的胜利。

关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合作的必要性。从国内方面看,一方面,资产阶级力量微弱,无法在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政治、经济的侵略下,获得独立发展的希望;在此情形下,未获得成分发展的资产阶级也很难以独立的力量完成近代中国的革命事业。另一方面,国民党和资产阶级双方虽有相互合作的必要,但是,在合作之后,由于“中国资产阶级势力微弱,尚不足克服封建军阀及国际帝国主义”,除了右倾妥协之外,唯一的活路在于“同革命的无产阶级携手,打倒共同的敌人”[1]P102。 从国际方面看,“反抗帝国主义”和“联络无产阶级”是全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特有的共同原则,处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国资产阶级,也必须顺应历史潮流,联合无产阶级,以完成反对帝国主义的历史任务。

关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合作的可能性。在资产阶级与军阀阶级的关系方面,文章进一步运用经济状况分析阶级地位的方法,认为资产阶级已与军阀阶级形成阶级对立,两者间鲜明的阶级立场已经决定资产阶级与军阀阶级只能是敌对关系。同时,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仍存在合作的可能,两者应结合起来打倒共同的敌人——军阀阶级。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方面,文章认为,一方面,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尚未达到截然分离的程度,二者在政治上的共同敌人是军阀阶级。革命的资产阶级可以与无产阶级组成一个联合的革命战线,打倒共同敌对的资产阶级。另一方面,虽然资产阶级与革命的政党(国民党)合作具有巨大革命潜力,但不具备革命的能力,只有再与无产阶级合作,才能具备革命的实力,组成革命的统一战线,取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文章认为,无产阶级天生具有革命潜质和革命实力,是民主革命运动中的一个重要力量。这股力量在帝国主义时代,是不可能与军阀阶级、官僚资产阶级以及国际帝国主义实行联合的。因此,革命的资产阶级应该把握历史机遇,充分联合无产阶级,借助他们的力量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最后,从无产阶级自身来讲,目前的革命处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只有帮助资产阶级实现民主革命的胜利,才能获得自身的自由和解放。与革命的资产阶级合作,是无产阶级目前的必由之路。

关于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的原则。对于国民党来说,应当摒弃浪漫的左倾观念和妥协的右倾观念,“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对于革命的资产阶级来说,在革命的伟大洪流中,革命的资产阶级不能忘记两件大事,一是总结辛亥革命经验教训,“反抗国际帝国主义的势力而脱其羁绊”,二是“承认无产阶级的势力而与之携手进行”[1]P102—103。 对于无产阶级来讲,无产阶级应当帮助资产阶级完成民主革命,以获得自身的发展。文章的最后一段指出,“中国国民党目前的使命及进行的正轨应是;率领资产阶级,联合无产阶级,推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P103,画龙点睛,突出了文章的写作主旨。

文章逻辑思路清晰,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纵论历史与现实,分析国际国内环境,在阐明了国民党必须同资产阶级合作,资产阶级又须同无产阶级合作的基础上,论证了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的必要性。从历史背景来看,此文发表于国共合作前夕,显然内涵着重要的政治意义,“文中这些提醒和告诫国民党的话,既向国民党作宣传,也为国民党作宣传”[3]P20。文章发表不到一年时间,国民党召开一大,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实际上,此文不仅起到了推动国共合作的作用,还对党内关于资产阶级以及统一战线的研究奠定了有益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此文兼具较高的政治价值和理论价值。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

[2]陈独秀.国民会议与商人贵族[N].向导,1934-12(97);陈独秀.关税自主与资产阶级[N].向导,1923—12—29(50).

[3]龙华烈士纪念馆编.烈士与纪念馆研究(2003年第7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资产阶级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第一次社会主义政党特异领导的俄国民主革命败中有成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干部学校史研究述评
毛泽东与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对联(2011年16期)2011-11-20 03:38:48
试析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左冀化倾向及其成因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军事历史(1996年5期)1996-08-20 07:21:18
辛亥革命在军事上的成功与不足
军事历史(1991年5期)1991-08-16 02: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