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会”遭遇信任危机,有人说问题出在频发的负面新闻,也有人说是制度不够公开透明,这些都有道理。但作为一个全国范围都有分支机构的庞大组织,管理上的难度导致了所谓的“负面新闻”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无法避免,而其所背负的官方背景也让制度改革难以一蹴而就。那么“红会”的“信任危机”困局在未来该如何化解?笔者认为要先解决导致危机出现的自身态度问题。
问题是什么?第一点是“不尊重”,具体来说是不尊重民意。长久以来,尤其是在“郭美美事件”等负面新闻频发后,社会大众对红十字会在运营和监管,尤其是公开透明度上的质疑之声不绝于耳。而本应及时应对、迅速“灭火”的“红会”在面临汹涌民意时却选择了消极对待,任其自由发展。如若遇到事态愈发激烈时,则往往通过“三言两语”的声明打发或者干脆不正面回应,难以服众不说,还容易让人理解成“心虚”,也造成了很多原本是捕风捉影的谣传,在这种“不尊重”的态度面前显得被动。作为慈善机构,广大百姓就是其生存的土壤,而其存在的意义也是建立在群众信任的基础上。对民意、民声的不尊重、不理会,必然导致“土壤流失”,最终置自己于尴尬。
第二点则是“不重视”。这一点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不重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很多问题往往要等到造成恶劣后果,或被他人曝光后才匆匆回应,慌忙改正。其次是不重视自身建设。近几十年来,慈善事业在世界各地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种成熟的运营理念、管理制度在不断摸索中产生。相较之下,我国“红会”的相关制度在多个方面则还是显得原始、不人性化,但在先进经验面前,“红会”却选择了不听不闻不问,也致使了自身建设速度一直缓慢甚至停滞,被人诟病。
国内的“红会”因为有官方背景,所以与我们的政府行政部门在机构设置上有很多共同点,存在的问题也有很多共通之处。而“不尊重民意,不重视问题,不重视发展”的工作态度也挑战着政府公信力,“政府信任危机”随时可能爆发。“红会”的问题是前车之鉴,更是值得引起警示和思考的生动案例。同时我们也希望看到在危机中的“红会”能够勇于正视自身问题,也为化解危机、重塑信任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以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