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710054)
高考复习备考是一个漫长而辛苦的过程,教师应不断探索科学的备考策略,努力将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复习备考的效率。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作为高三地理教师,一定要在高三复习工作之初,对5—10年内的高考试卷作全面、细致的分析,真正把握高考试卷的特点和考查方向。
1. 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特点
通过对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的深入分析,试卷非常明显地呈现出以下四个主要特征:
(1)突出考查地理基础主干知识、综合能力。
(2)突出地理学科特色,即地域性、综合性。
(3)突出新课程思想,体现地理学科的价值。
(4)突出时代主题,理论联系实际。
2. 高考地理学科能力考查
纵观近年来各地高考地理试题,不难发现学科能力的考查更为凸显。高考试题多以教材以外的知识为切入点,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考查学生运用系统地理中的概念、原理、规律、观点、方法等主干知识,并联系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解决现实问题的应变能力、迁移能力、处理信息能力、思维能力、综合表述能力等。
有了对近年来高考试题的总体分析,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 夯实基础主干知识
高考地理的主干知识由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三大板块构成。对基础主干知识的复习应注重建立内在联系清晰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梳理出对基础主干知识从宏观到微观的理解和认识。
(1)自然地理主干知识(四个方面)
地球:太阳系知识、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原理及其地理意义、相关计算题。大气: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大气运动、大气环流、天气与气候、大气环境问题。海洋和陆地:海水温度分布规律、海水运动及其对环境影响、板块构造理论、内外力作用与地貌、水循环、生物、土壤与自然带分布及规律。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在复习过程中可采用构建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这四部分知识联系在一起。将“地理环境”设为一级主题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然后按照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思维导图。
(2)人文地理主干知识(四大主题)
农业:农业区位选择、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世界粮食问题及解决途径、世界与我国农作物种类及地区分布等。工业:工业区位因素、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中国的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产业转移等。人口与城市:人口增长、人口的数量、人口迁移、人口的再生产类型、城市区位、城市化及其影响。交通和商业: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网中的点和线的区位、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中国的商业中心等。在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时,可将“人文活动”设置为一级主题,在此主题下引导学生展开对这四大主题的深入理解和认识。
(3)区域地理主干知识(两个核心)
区域地理的复习中,要特别注重区域定位和抓区域地理特征,并按照“区域特点——区域经济发展——区域整治”的思路去综合分析每个地理区域。
2. 提高学生地理学科能力
在整个高三复习过程中,夯实基础主干知识固然重要,但学科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更为重要,学科知识是提高综合能力的载体。地理学科三大板块的能力要求各有侧重,根据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自然地理板块一方面侧重于原理、规律的运用,另一方面是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文地理板块主要是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的能力。区域地理板块则主要是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图像图表的判读技能、基本概念的理解运用等能力。在复习过程中只有清楚了能力的目标要求,才能够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全方位的逐步提高各项能力。
3. 规范解题习惯,实现高考飞跃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地理综合题的答题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非知识性的无谓失分,致使前期的努力与最终的结果出现较大的反差。出现失分频率较高的主要有以下原因:考生答题时所使用的语言不规范,用语不恰当,没有用学科术语,涉及到的核心关键词出现错别字等;审题方法出现问题,未审出题目所有要求,而造成答题出现严重失误;答题思路不清楚,表述时前后逻辑错误或层次不分。因此,在备考过程中教师规范的教学引导和要求的规范,是提高学生答题的规范性甚至高考成绩的重要环节。
(1)规范审题
审题是答题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准确地理解题意,把握命题的指向,答题才能有的放矢。
首先要把握设问的中心,它往往是确定答题方面和答题方向的核心。
案例1:(10年课标36(2))图1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的空间分布。该区域内丘陵区每年因融雪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比较甲、乙两地雪期与降雪量的差异,并解释原因。
图1 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空间分布图
在本题的题设中,有两个中心词,一个是比较差异(两个地理要素),另一个是解释原因(两个原因)。可以说,本题的答题要从四个方面来组织。而在学生的审题中,多数学生不能将4个问题全部找出,因而出现了偏离设问中心的现象。
第二要把握设问的限定词,中心词的限定词很关键,它大大缩小了中心词的范围。忽略了限定词,答案往往会偏离重点,答非所问。
案例2:(11年课标37(2))图2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分析图示资料,以某城市或某区域为例,说明其吸引制造业企业总部的优势条件。
在11年新课标中出现的的这道题中有一个限定性语句“以某城市或某区域为例”,而学生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没有把握好限定语句,直接回答了“制造业企业总部的优势条件”而造成失分。
图2 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图
第三审题思维要规范,看到题目时要不急不慌,对题干的说明性文字,问题的提出及解答要求仔细阅读,以明确要求。不要“迫不及待”的提笔就写,越是“似曾相识”的设问就越容易出错。应确立规范性思维:依据题目所给出的图文材料,不凭感觉、不想当然、更不随意添加条件。
第四要做到审题步骤的规范性。在解题过程中,当遇到短时间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不要急躁地“干想”“穷想”,要静下心来思考解题的规范步骤,从而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
案例3:图3为某海域等深线(虚线)和表层年平均等温线(实线)分布。试问该处可能是什么洋流?
图3 某海域等值线分布图
这类自然地理问题,难度较大,因此在分析中要严格按照思维步骤完成。本题的规范解题步骤是:第一步根据温度的变化确定南北半球位置,第二步根据温度值的大小确定图示区域所在的高低纬范围,第三步根据等温线的弯曲变化分析可能存在的三种原因(洋流、地形、陆地热容量),第四步结合前三步的判断经过整合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2)规范答题
首先要做到规范组织答案。新课程下的高考地理主观题格式目前基本都是阐述式的,更要注重因果分析、逻辑推理。答案组织要针对题目的设问要求,学会知识迁移和套路的迁移,把握思维体系注重答案组织的因果联系,做到答题的有效性。
案例4:从地壳运动、气候和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等方面,简述该地区地震、泥石流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
图4 某区域泥石流和地震分布图
本题在审题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理清地壳运动与地震、泥石流的关系,以及气候与地震、泥石流的关系。然后再结合所给区域的地理背景,进行综合的分析与判断,并逐步理出答题的各要点。要做到规范地理主观题的答案组织,学生一定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整理出各类题的一般组织模式。如原因类题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组织答案,条件和影响类题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辩证的组织,区位因素分析类题从自然区位和社会经济区位两方面组织答案等。
其次要注重表述的规范性。表述是解题的最后一步,若没把握表述要领泛泛而谈就会前功尽弃。规范表述一定要做到多角度分点阐述。
案例5: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前影响辽宁省钢铁、机械工业的区位因素,并指出这个时期辽宁省钢铁、机械工业区位选择的最主要因素。
在简述区位因素时,应当条理清楚的分别结合本区域的地理特点从自然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区位因素两方面依次阐述,如本题参考答案:区位因素为:有丰富的铁、煤等矿产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辽河水源,劳动力资源或辽河平原的农业资源原料。最主要因素是丰富的铁、煤资源。在表述时切忌围绕某一点展开描述。
图5 辽宁省图
另外还要注重表述完整性,表述上的缺、漏同样会造成较大的失分。
案例6:描述图6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
图6 某区域等温线分布图
部分学生在表述10℃等温线走向时,没有清晰的分段说明,而是笼统地表述为“向北突出”。规范的表述方式应当是:东半段呈东西走向,主要受纬度(太阳辐射)的影响;西半段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受太行山地形因素的影响。
在高考备考过程中还要关注每位学生的复习状态,发现问题及时与其交流和疏导,帮助其走出低谷,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