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2013-12-16 08:12候翠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17期
关键词:肢体状态实验组

候翠芳

河南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 新乡 453000

我院2010-01—2011-01对4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观察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01—2011-01收治80例脑卒中患者为实验对象,男44例,女36例;年龄50~80岁,平均(65±12.1)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2组均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常规护理,并由患者家属辅助进行康复训练。实验组待体征恢复稳定后,接受早期护理干预和急性期康复治疗,1次/d,1h/次,并指导患者家属根据护理干预计划,辅助患者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具体护理干预内容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复合动作训练、肌肉松弛训练、肌肉功能恢复训练、平衡训练、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体位训练和心理护理等。

1.3 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全国第4次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临床疗效评定的有关标准,对本次临床实验的结果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实验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7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护理效果比较 [n(%)]

2.2 肢体功能 2组患者临床治疗和护理前肢体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护理干预和康复训练,实验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显著改善,且其肢体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2。

表2 2组护理前后肢体功能评分比较 (±s)

表2 2组护理前后肢体功能评分比较 (±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P值实验组40 27.1±3.3 62.3±4.2 <0.05对照组40 26.4±4.1 41.5±3.4 <0.05 P 值>0.05 <0.05

3 讨论

3.1 心理护理 由于脑卒中疾病发生较为突然且病情危重,加之突然卧床不起、吞咽困难、失语、偏瘫等临床症状,容易出现易怒、伤感、焦虑等不良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实施个性化心理疏导,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恢复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3]。

3.2 体位护理 为避免患者出现下肢伸展和上肢屈曲性痉挛问题,不管患者处于侧卧位还是仰卧位,都必须保持拮抗位。平卧位时,头下垫枕头,避免侧屈、过屈和过伸。垫起肩部,避免肩部发生后缩,保持前壁的旋后状态,将拇指向外侧伸展。垫起患髋,避免出现后缩,将枕头垫在患腿的股外侧,避免外旋[2]。

3.3 坐位训练 患者自行移到床边,患腿在健腿的辅助下移至床边,患膝呈自然屈曲状态,抬起头部,向患侧旋转头部,健手横放在身体上,用手推床,保持坐位,健腿自然摆动[1]。

3.4 床上训练 十字交叉上肢、双手,将患侧手拇指放置在健手上,保持外展状态,患肢在健侧的带动下进行腕关节桡屈、尺屈、掌屈、背屈、肘关节背屈、肩关节外展、内收和前屈等运动。下肢训练方法为:患者保持双下肢屈曲,取仰卧位,平放双足,上举双手并保持交叉。保持肩关节屈曲90°,保持伸展肘关节,给予骨盆辅助,患者将臀部抬起,以保证下肢和躯干的痉挛状态得到缓解。

3.5 被动训练 完全偏瘫和意识障碍状态患者,实施适当的患肢关节被动训练,以避免关节畸形和挛缩状态的发生。保持由远端到近端的活动顺序,训练幅度从小至大,以利于患者的四肢关节功能恢复,训练持续20~30min/次,2次/d,直至患者完全恢复自主的肢体运动能力。

护理干预和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有效巩固其临床治疗效果,有助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1]刘亚.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43-44.

[2]王平凡.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9):89-90.

[3]吴秀莲.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9):232-233.

猜你喜欢
肢体状态实验组
遮光处理对微藻繁殖及其水质指标的影响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效果
状态联想
肢体语言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坚持是成功前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