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盐碱地治理,确保粮食有效供给

2013-12-14 06:40季维春丁春雨贾乃新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3年6期
关键词:盐碱化盐碱盐碱地

季维春,丁春雨,杨 威,贾乃新

(吉林省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长春 130062)

吉林省西部地区盐碱土主要以苏打盐碱土为主,是世界上3大苏打盐土分布区之一[1]。近几十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该地区盐碱化程度呈加速恶化趋势[2]。盐碱化程度不断加重、面积不断扩大,碳酸盐含量高,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占全盐量的80% ~90%,土壤pH值在8.0~10.0,碱化度在5% ~45%。含盐量:苏打在0.1% ~0.7%,硫酸盐在0.3% ~1.2%。土地盐碱化是该区域制约农业生产、破坏生态环境的最主要问题之一[3]。

根据第二次吉林省土壤普查结果 (吉林土壤),吉林省盐碱地集中分布于松嫩平原西南片、西辽河下游冲积平原和松辽分水岭的内流区,位于京哈铁路沈哈段以西,其地理位置为东经121°38'~125°45',北纬43°34'~46°8'范围内。从地貌看,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的高低河湖漫滩阶地、沙丘砂垅及岗间洼地。盐碱土与黑钙土相邻分布,与草甸土、沼泽土等呈复区分布[4]。

2011年,利用CRESDA遥感影像,并通过对吉林省盐碱地主要分布的12个县 (市、区)进行实地调研,获得了吉林省盐碱地面积及其分布情况 (表1)。

吉林省盐碱地具体分布于白城市的洮南、洮北、镇赉、通榆、大安;松原市的长岭、乾安、扶余、前郭、宁江;四平市的双辽、梨树;长春市的农安等13个市县。其他地区虽有分布,但面积较小,而且零星。

吉林省盐碱地主要分布在西部13个县市,该区盐碱地面积占全省盐碱地总面积的97%以上。总体上看,盐碱地总面积基本不变,但中度和重度盐碱地面积有所减少,其中重度盐碱地面积大幅减少了27.24万hm2,中度盐碱地面积减少了7.08万hm2,而轻度盐碱地面积却大幅增加了32.34万hm2,说明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盐碱地的数量呈现了重度-中度-轻度-良田转化的良好趋势,为吉林省百亿斤粮食的生产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表1 1999年与2011年吉林省西部各市、县盐碱地质量及其比例

1 吉林省盐碱地治理增产效果明显,效益显著

吉林省现有盐碱耕地57.65万hm2、盐碱荒地37.8万hm2。盐碱耕地平均粮食 (玉米)产量为6 000 kg/hm2左右,通过改良后产量可提高2 000~3 000kg。盐碱荒地经过治理,每公顷可新增粮食 (水稻)产量6 000kg以上。盐碱地治理增产潜力大,如果经过几年改良和治理,按80%的治理率计算,全省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0亿kg,不仅为吉林省再增产50亿kg粮食奠定了可靠基础,更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还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显著。因此,加快盐碱地的治理是十分必要的。

10年间吉林省累计治理盐碱地面积12.8万hm2。其中,镇赉县累计治理3.78万hm2,洮北区累计治理3.06万hm2、双辽市累计治理1.93万hm2、扶余县累计治理1.3万hm2、前郭县累计治理1.03万hm2、农安县累计治理0.53万hm2、长岭县累计治理0.52万hm2、大安县累计治理0.38万hm2、乾安县累计治理1 927hm2、通榆县累计治理800hm2、宁江区累计治理213hm2。

1.1 经济效益明显

经过盐碱地治理与开发,新增粮食产量56.47万t,按2011年水稻平均收购价格 (2.8元/kg)计算,新增粮食收入15.81亿元,经济效益非常显著。极大地提高土地产出率,平均提高了50%以上,使昔日的盐碱荒地变为良田。盐碱耕地通过治理,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

1.2 生态效益显著

盐碱地治理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不仅增加地面绿色覆盖,提高植被率;水田开发等于扩大人工湿地,明显改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调节局部气候。从而促进农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3 社会效益巨大

盐碱地治理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建设,保障农产品供给,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有利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2 吉林省盐碱地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资金问题

资金不足严重制约盐碱地的治理与开发利用。盐碱地治理前期投入资金量大、成本高、投资回收慢,治理积极性不高。吉林省治理面积大,资金投入多,因资金匮乏而导致大量盐碱地得不到及时治理,造成多年撂荒。全省现有可治理的盐碱地88.6万hm2,其中轻度的盐碱耕地38.7万hm2,每公顷改良需投入资金2.25万元,中度及重度的盐碱荒地39.5万hm2,治理每公顷需投入资金3万元,总计需投入治理资金205.58亿元。吉林省目前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没有这个投入能力。

2.2 技术问题

科技创新不足,盐碱地改良新技术跟不上,新技术应用供给不够。盐碱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尚属空白,需加大科研开发力度。

2.3 土地政策问题

对盐碱荒地的承包政策不明确,主要是对个人无利进行治理的承包地转让政策也没有明确规定;其次是大面积的盐碱荒地已被规划为草原,而草原是受法律保护的,这部分盐碱荒地资源如何改良利用没明确政策。

2.4 水资源限制问题

吉林省盐碱地主要都分布在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田水利工程是盐碱地治理开发的最重要途径和彻底改变盐碱化的根本措施。由于受水资源不足的限制,只能是沿江河流域靠引江河水通过开发水田治理盐碱地。而不具备引水条件的地区只有采取其他的治理措施。

2.5 盐碱地治理不规范

个别地方在盐碱地开发治理过程中,出现管理混乱无序,粗放经营,缺乏统一规划等现象。只重治理,忽视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在盐碱地治理过程中普遍存在。

3 积极推进盐碱地治理的对策与建议

盐碱地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仅要依靠工程措施与生物技术相结合,更需要政策、资金和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协同支撑。

3.1 政策推动

一是领导重视。要把盐碱地治理纳入到相关各级政府的日常工作日程;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开发治理优惠政策。在税收、贷款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个人、集体和企业参与盐碱地治理,比如,承包期适当延长,实行贴息贷款等;三是制定合理的分配机制,明确责权利,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本着让利于民的原则,谁治理、谁受益,切实保护治理者的利益;四是发挥国家财政带动作用。将盐碱地治理纳入国家土地整理财政预算,用国家资金撬动社会资本。

3.2 资金支持

盐碱地治理要靠资金推动,多渠道筹措资金是盐碱地治理的关键,没有资金的支持,其他措施都将落空。在实施中要坚持国家、地方、集体、企业和个人共同出资的原则,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和手段,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明确不同主体投资方向和建设治理重点,国家资金重点投向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工程建设。吸引国内外资金和社会力量投入盐碱地治理,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体系。国家和省、市财政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业基本建设和生态治理专项资金,增加盐碱地治理专项,通过项目带动,集中投入,成片见效。同时,要加强盐碱地治理专项资金的监管,搞好制度建设,坚决堵住资金乱用、挪用,确保资金有效用于盐碱地的治理。资金的投入主要用于引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国家要通过大工程、大项目集中投入,成片开发,统一治理。以国家投入带动企业、集体和个人投入,积极鼓励各方面参与盐碱地治理与经营,坚持谁治理、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确保治理者的责、权、利,才能使盐碱地治理取得更大成效。

3.3 加快科技创新

依靠科技创新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途径[5],是提高盐碱地治理能力的有力支撑。加强自主创新技术的研究和引进技术的再创新,组织有关科研单位联合攻关,搞好集成技术的组装配套,土洋结合,充分挖掘和总结农民的治理经验与办法。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当前应重点加快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加快盐碱地综合治理集成技术的研究;二是进一步加强水田开发防止二次盐渍化问题的研究;三是研究盐碱水无害化处理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四是加快耐盐碱作物和牧草新品种的选育和技术推广;五是盐碱地节水种稻技术研究。

3.4 科学决策,强化管理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坚持科学治理盐碱地。首先要加强实地调研和考察,要把需要治理区域的盐碱地情况研究透彻,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科学治理规划,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保护生态环境。依据地形地貌、盐碱化程度以及盐碱性质和盐碱的运行机理,采取相应技术和工程措施,有针对性的治理和开发利用。如,低洼易涝盐碱地,有排灌条件的易开发水田。对那些不适宜种植业生产的中轻度盐碱地可退耕还林还草,种植耐盐碱的牧草。

加强管理是盐碱地治理中的重要环节。现在往往有些地方只重治理和开发而不重管理,导致治理效果不好,出现反复,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管理要重在:一是坚持“统一管理,集约经营,权属不变,群众受益”的原则;二是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和责任制;三是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科学,认真踏查,科学决策,量力而行。特别是在实施综合性、大面积、连片开发治理工程时,要拿出切实可行规划,要有对党、对国家和对人民群众高度的责任心,根据经济实力等诸多因素搞好开发与治理;四是搞好技术管理和资金管理;五是做好治理后对环境影响的监督管理。

对于不成规模的零散盐碱荒地,按有关政策划分给农民承包经营,治理地块应纳入国家粮食补贴政策。

加强规划。对盐碱化区域治理要进行统一规划和综合治理设计,使盐碱区域成为吉林省未来经济高效、综合发展、生态休闲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

[1]李恩泽,石玉山.论吉林西部发展生态环保型经济的必要性.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2,23(2):33~36

[2]张永民,钟林生.松嫩平原典型盐碱化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9):4~8

[3]裘善文,吉林霍.洮两河中下游地区土地盐碱化的特征、成因及治理研究.土壤通报,2011,32(增刊):18~22

[4]吉林省土壤肥料总站.吉林土壤.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5]董文,陈源泉,王国升,等.基于农户调查的我国粮食增产主要限制因素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2):13~16

猜你喜欢
盐碱化盐碱盐碱地
盐碱荒滩的“底色之变”
盐碱地区南美白对虾、青虾混养技术
外源H2S供体NaHS浸种对盐碱胁迫下裸燕麦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张巍婷 盐碱地上拓出“常丰”路
盐碱地枸杞提质增效关键技术
三种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地冬枣园的影响
浸没致使地下水位抬高的水库危害研究
南疆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壤盐碱化分析
松辽平原土地盐碱化动态监测与遥感分析
盐碱胁迫对亚麻苗期生长及阳离子吸收和分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