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基本颜色词“白”的认知语义分析

2013-12-12 17:16朱筱婷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英汉汉语言词义

朱筱婷

一、引言

颜色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尽管全世界语言种类丰富多彩,但颜色词却是各民族语言所共有的,因此对它的认知也就构成人类共同对外部世界认知和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颜色词的这些特性,关于英汉颜色词认知语义分析也就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楚在英汉语言中颜色词认知的异同,同时让我们对其中的原型理论、隐喻、转喻有进一步的了解。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认知范畴作为认知概念存储于大脑中,其外部表现为语言中的词。因此,认知范畴可称是与词义等同的。范畴也可以扩大,即使词义范围扩大,从而形成一词多义的现象(赵艳芳,2001:63)。颜色词正基于其原型意义,通过隐喻和转喻两种方式向外发散,形成丰富的词义。

在传统语言学研究中,隐喻被看为一种语言现象和一种修辞方式。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和最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Johnson,1980:4-5)等认为,隐喻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包括人们的语言、思想和行为。它可被定义为是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投射(mapping)而形成的。此外,转喻也是一种认知方式,不同的是,转喻是相近或相关联的不同认知域中,一个凸显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总的来说,作为重要的认知模式,隐喻和转喻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语言。而颜色作为基本范畴,借助这两种认知模式,也拥有了更多的延伸意义。

二、英汉语言中颜色词“白”的认知语义分析

作为三原色的综合色,也是最基本、最纯粹的颜色,白色一直都深受人们喜爱。 对此,本文将从“白”的语义结构出发,探讨“白”字在原意的基础上引申出其他意义的过程,以及揭示出同一个语义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不同认知语义。

(一)“白”的认知语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认为,颜色词“白”用以指物色白。而英语中white(白)的解释则为:having the colour of milk,salt,or snow.因此我们能够判定,“白”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指某种具体事物的颜色,这是“白”的原型意义。

(二)“白”在英汉中的语义共性

在很多时候,白色其实经常会让人产生一种没有颜色的错觉,这就让人联想到干净、纯洁和无瑕。这时词义由颜色域映射到了相近的认知域,是在转喻认知下产生的效果。英汉都有相类似的表达。比如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张九龄曾在 《酬宋使君见贻》诗中写道:“才明应主召,福善岂神欺,但愿白心在,终然涅不缁。”这里用“白心”表示纯洁的胸怀。比如我们还亲切地将医务工作者称为“白衣天使”,视其穿的白衣、戴的白帽为洁净的象征。对于英语国家来说,这样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深受大家喜爱的童话故事主角“snow white”就是纯洁、善良、美丽的化身。类似的,在西方的宗教信仰中,“white”是上帝和天使的象征,有“纯洁、美好、神圣、美”等含义。

“白”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又不约而同地获得公正、合法的价值取向,这就属于在隐喻认知的作用下,词义由颜色域转到法律道德域。在英汉中都能找到相对应的例子。

(1)经过公安干警一个多月的严密侦察,这桩案件终于真相大白。

在这个句子中“白”指的就是在法律意义上的公正,光明磊落。

(2)They treat us white.

整句话意思就是:他们公平地对待我们。“white”带有公平的意思。另外的例子还有“white light”,字面意思是白光,其实是指公正无私的判断。

英汉语言还都有用“白”来指代某种感情,例如人们为了更加生动地描述喜怒哀乐,往往用生理反应来指代某种情绪,这种就属于通过转喻认知,把颜色域投射到情感域。汉语中”脸色煞白”就是指气愤、恼怒等负面情绪。“白眼相待”就是指轻蔑、瞧不起他人等。在英语中,“white”也有这一类意思,如:“white feather”(害怕的脸色,怯懦的表现),“as white as a sheet”(因惊吓而脸色发白)。

从上述例子我们不难发现,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词“白”经过转喻和隐喻认知的作用依然有相类似的表达。但我们知道,由于历史文化上的差异,同样的词,在不同的语言中还是会有属于自己的语义个性,下面我们就来分析“白”这个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不同的语义表达。

同样是在转喻认知的作用下,“白”由颜色域转到了另一认知域——情感域上。在英汉中却有了不同的意义。 在汉语中,“白”更多的时候具有消极、负面的情感。如人去世后,其家属要白衣素服以示哀悼,设灵堂办白事。而在西方人眼中,“white”绝大多数时候象征着神圣、喜悦,是美好、积极的词语。 在婚礼上,新娘穿“white gown”(白色婚纱)、头戴“White Veil”(洁白面纱)以示婚姻的纯洁美好。

而隐喻认知也让“白”在英汉语言中拥有了不同的词义。在古代,地位的尊贵卑贱往往可以通过衣服的颜色来判断。官员们的官服从来不用白色,因为白色多用于丧服。久而久之,“白”便有了“没有文化的平庸者”之义。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白丁”意指普通老百姓。“白手起家”则形容在缺乏经济基础、条件极差的情况下艰苦奋斗、创立事业。 相反在英语中,“white”则是权利的代表、地位的象征。如“white house”指美国的白宫、总统的府邸,“white paper”是指西方国家正式颁布的文件。

此外在汉语中,白色有时还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象征着反动、反革命,如“白色恐怖”。“白”在汉语中还象征着奸诈狡猾之人,如京剧中的“白脸”。生活中的“唱白脸”即为故作严肃,对人严格苛刻。以上都是汉语中的“白”经过转喻认知使词义得到了扩张,在英语中却并没有类似的表达。

三、影响英汉基本颜色词语义共性及个性的因素

(一)共性原因

人类共同的认知基础是英汉基本颜色词拥有语义共性的主要原因之一。事实上,人类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以及共有的知识和经验的相近化决定了人类拥有某种程度上共同的思维定势。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基本颜色词的范畴和命名对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来说也是相同的。正是基本颜色词在不同语言背景下拥有一样的原型意义,在经转喻或隐喻认知后的语义才拥有共同点。

(二)个性原因

社会文化因素是英汉两种语言中基本颜色词语义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必然会反映出不同文化各自的特性。英汉两个民族存在着巨大差异,包括地理环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从而导致其语言就自然而然地打下了不同的印记。在隐喻认知和转喻认知的作用下,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如“白”在东方象征肃穆,用于葬礼;对西方人而言则多象征着典雅、纯洁,成为婚礼的主色调。

四、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举例等方法对颜色词“白”进行了语义分析。基于人类共同的认知机制,英汉语言中颜色词的原型意义基本相同;但由于受不同文化等因素的左右,词义可发生相近或完全不同的变化。这一研究一方面可以帮我们更好地理解英汉基本颜色词的语义特征和用法,以便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好地运用。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4]许慎.说文解字(现代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张祝祥,杜凤兰.英汉基本颜色词“黑”、“白”的认知语义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5).

[6]汉英颜色词“白”与“white”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J].南昌高专学报,2008(4).

猜你喜欢
英汉汉语言词义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商务英语翻译中英汉褒贬义词的应用探讨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字意与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