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交际的重要工具。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与他人交流。自1972年Hymes提出“交际能力”这一概念,如何培养外语学习者使用语言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受到广大教育家的关注。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定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的,所以社会语言能力作为交际能力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学者的肯定。交际能力是外语学界早已被研究过的领域,然而国内针对社会语言能力,将它与教学法相结合所做的相关研究却很少。社会语言能力虽属于交际能力的一部分,却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将它从交际能力中分割出来单独研究,并结合教学法,对外语学习者提高外语能力大有益处。
Hymes(1972)认为“交际能力”不仅包括对一种语言的语言规则的运用,而且还包括对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对谁说什么”的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在Hymes交际能力理论的基础上,Canale和Swain(1980)在20世纪80年代初把交际能力概括为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Coulmas(1997)指出社会语言能力涵盖在不同的语境下对社会文化规约的掌握,包括对涉及各种社会因素如语境、话题、社会地位、话语者的性别和年龄等的驾驭。具体来说,社会语言能力是能够解释被选择的某种语言变体的社会意义,能够在交际情景中使用合适得体的社会语言,并且了解交际发生的语境,包括角色关系、参与者的共有信息、交际目的等。在不同的交际情景下话语者需要使用不同的言语表达,甚至展现不同的价值观、信仰和态度,因此社会语言能力对社交行为至关重要。在国内,大多数的外语学习者没有条件和机会长期置身于真实的外语语境中,教师则有必要为学生创造这种语境,并帮助学生提高社会语言能力。
交际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为其理论基础,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要求语言运用的正确性和得体性。交际法的优点是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交际化,互动化。交际法教学更多的是一种教学理念,在实际操作中有多种具体的方法。任务型教学法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其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交际教学法强调情景的重要性,而情景和社会文化因素息息相关,情景正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摒弃只关注语言知识的掌握的传统教学法,使用“交际法”这一新型教学理念,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大有裨益。
1.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意识
提高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目的语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关注。就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其共同的弱点是对外国文化中一些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社会准则了解不够,进而导致他们的交际能力较差,也就是重视了语言形式的学习而忽视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忽视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课堂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其他手段,加深学生对社会文化的意识,循序渐进中,学生会增强对文化的敏感度。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对比,例如从饮食习惯、节日庆祝、宗教信仰等方面。此外,教师还可以展示有关西方文化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西方音乐、观赏电影片段等。同时,课堂外的时间也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可以组织外语文化节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娱乐之余增长知识,锻炼能力。
2.在课堂内外组织表演话剧
戏剧是帮助学生提高外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戏剧表演中不仅强调外语的四项技能(听说读写),同时也要对目的语的社会文化现象有所掌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戏剧与教学法相结合来提高学生学习外语文化的兴趣和动机。戏剧或话剧表演通过为学习者创造一个互动的语境,使参与者用一种更加自然和有意义的方式习得目的语。Holden and Susan(1981)认为话剧表演在外语教学中有重要位置。他们认为学生学习外语的动机可以通过使用一系列统称为“话剧”的活动来激起。“话剧”在这里指让学生在想象的情景中扮演自己或其他人的任何活动。
在课堂上被教师经常使用的叫做“角色扮演 ”的活动,可以被看做是小型的话剧表演。教师组织学生扮演剧本中的角色,同时可以加入学生自己的理解,对剧本中的语言进行模拟和生动的呈现。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编自导话剧,这样可以让他们对话剧所发生的背景文化更加熟悉。这些活动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得他们一旦进入角色,就会自然而然地养成用外语语言思维的习惯,在创设的真实情景中,通过交互性的活动完善口语表达。
将交际法与话剧表演相结合,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一个学期的课程可以围绕一个话剧主题展开,或者在一堂课的开始或者结束时进行十分钟左右的小型话剧表演。话剧表演不仅能够给课堂带来活力,而且使学生关注目的语的社会文化背景,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辅助教学手段。
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语法能力对于二语交际是远远不够的。培养社会语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使用交际法,并结合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意识。此外,还可采用话剧表演这一形式,寓教于乐。本文中提到的教学方法虽不能涵盖所有,但对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大有裨益。
[1]Hymes,D.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In Prid e,J.B.and J.Holmes(eds.)Sociolinguistics:Selected Readings[M].Harmond Sworth:Penguin,1972:269-93.
[2]Canale,M.&Swain,M.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 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80,1(1):1-47.
[3]Coulmas,F.The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M].Oxford,UK: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7:30-35.
[4]Holden,Susan.Drama in Language Teaching[M].England:Longman,19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