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钧 王 欣
设计美学观内涵小议
吴承钧 王 欣
以刺激消费拉动经济的今天,“以消费为中心”的现代设计理念逐渐替代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商品化已成为了设计的生产逻辑和最终关怀,设计的美学观更偏重于消费者的利欲和口味,偏离了设计以人为中心的初衷。本文通过运用郑板桥先生的美学设计观念,表达设计要有内涵的设计美学观。
设计 艺术修养 设计美学
设计身为生产创造的前端,体现着文化现象,是人类生活方式物质化的呈现。而在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渐强的市场功利性促使设计向商业化发展,使得设计也体现着商业元素。利益最大化原则促使设计要刺激消费这一理念的诞生,设计师心理浮躁,设计商业性、浮夸性现象严重,缺乏对设计的本质和设计师作为“生活改良者”职责的思考。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对于画竹,曾写下自己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郑板桥集·题画》)。在这里,板桥先生提出了著名的绘画三段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过程以及“意在笔先,趣在法外”的创作理念。
板桥先生通过观察自然景象,对“景”的真实再现,形成“眼中之竹”;经过审美意识的主观处理,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转化为“胸中之竹”;把捕捉到的瞬间加以升华,通过特定的手段,借助笔墨使意象加以物化,挥洒成“手中之竹”。
由此可见,艺术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需要经历两次飞跃,“胸中之竹”也就是审美意识占据着重要地位,而艺术修养决定审美意识。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仅要反映社会现实,更重要的是以艺术家的综合修养为依托,包括思想修养、文化修养、艺术才能修养以及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修养,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诗书画意视为一体,需要创作者有很高的艺术修养。真正的艺术家和匠人有着天壤之别,所谓匠人,就是技法很高,但艺术修养造诣不够,作品没有情感的体现,缺乏意境的追求,即使作品的表现再怎么老道,也终究感动不了欣赏者。信息化时代,使得艺术设计在表现方面趋向多样化,过于追求表现的设计师如同匠人,空有技法而缺乏内涵。
艺术设计作为艺术中的一种,不是因为它是实用的,而是因为它是美的设计;但艺术设计又有别于纯粹的艺术,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科学性,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应用学科,在符合人审美需求的同时需要满足其实用功能。各行各业的人们,身为消费者,对设计的好坏都有着自己的评判标准。功能主义者对于设计的看法,只要满足于功能,设计就是美的;形式主义者却恰恰相反,不论功能如何,只要外在符合审美要求,如黄金分割定律、韵律感等,设计就是美的。真正好的设计,既不是单纯功能的粗糙简陋,也不是徒有矫揉造作的装饰外表,而是有内涵的设计。艺术设计作品若要有内涵有思想,体现出对“意境”的追求,同样要建立在创作者一定的艺术修养之上。
内涵不是表面上的东西,而是内在的,隐藏在事物深处的东西,需要探索、挖掘才可以看到。在物质表现之外传达给人们精神层面的感悟,情感可以与其产生共鸣,它包含多层内容。设计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相互依存,不只单纯的外在形体,还赋予丰富的内在。设计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设计之美,对于同一设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审美感觉,原因在于每个人设计美学观的不同。我认为设计不单方面指外在设计或感官刺激,它应该是外在和内涵的综合产物,设计之美更多的在于它的内涵,所以我的设计美学观就是设计要有内涵。
在拉动经济主旋律下,消费推动经济的发展,设计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无论在使用价值还是经济价值上,消费者都是第一位,设计过度地追求功利性,而偏离了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真与善、规律与目的、必然与自由的矛盾统一,偏离了“美”的本质。设计的目的性出现偏差,“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被片面地理解为“以消费为中心”。设计作品商业化,违背了设计的本质。
在边缘学科极度发展的时代,其最大特点就是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作用、综合中派生出新的学科增长点、新的知识结构和新的思维空间。因此,现代艺术设计,需要设计师拥有丰富的多学科知识。结合的知识点越多,联系就越多,设计的创意点也就越多,创意的灵感来源于有准备的头脑和思想状态。现今,大多数设计师心理浮躁,受利益影响,无心踏踏实实地做设计,缺乏社会和道德责任感,使得现代设计没有内涵,肤浅。
由设计审美、设计实践等方面所呈现出中国当代的设计现状,间接地的折射出设计师们的整体素质以及艺术修养的欠缺,直接地反映了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由应试教育模式仍占主导地位的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现实,所引发的机械化培养模式,使得应试教育模式与市场供求关系脱节,应属没有思想的设计教育。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毕业的学生,面临着工作不能独立完成,只是一个动手能力相对强的技术工人,而不是设计师。多数学生对于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不明确,造成学习时的不重视;再者,学校课程构建的不合理性,使得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应试教育使得学生没有创新能力,更多的是模仿。
在现代设计中,艺术修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技工与设计师的关键差别所在。设计师创意之门的开启建立在生活体验和理解上的,理解的过程会使体验不断地深入和扩大。艺术作为设计思维的源泉,而科学作为设计过程的规范,设计的实践活动在于使知识和情感条理化,设计师提升自己的美学与艺术学修养、积累丰富的文学知识,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助于自身综合修养的提升。
现代设计师水平的参差不齐本质差距在于艺术修养的不同,技术层面上大家基本都不相上下,艺术修养高的设计师,更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创作的作品会升华到更高的层次,尽可能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在这里,设计不仅仅只是实用,同时也是一件艺术作品,体现着个体、集体、民族、甚至国家的传统与礼节。
在目前艺术设计的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国家要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加强学科体系的研究,艺术修养是知识与经验的积累,要注重学生个性张扬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升。设计的持续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技术科学的支持,所以研究艺术设计学科与其他周边学科的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就个人而言,学生应该培养自我学习的习惯,努力提高文化修养、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理想,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培养超长的艺术思维活动能力,当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深厚的艺术修养,有助于我们从整体出发,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使我们的设计作品内容丰富而具有内涵。
因为有生活才得以存在的设计,作为一项创造性的活动,设计的主体是人,服务的对象以人为中心,只有细心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寻求灵感,才可以做出有内涵的设计。我们设计师除了可以设计出改善人们生活的设计外,还应该增加社会和道德责任感,推翻“以消费为中心”的设计美学理念,担负起引导消费者健康消费、理性消费的责任。生活在发展,设计要创新,真正的设计之美在于创造有内涵的设计。
[1]叶郎.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2]童宜洁,许晓燕.当前艺术设计教育存在问题探析[J].美术大观,2011.
[3]吴立君.探析现代艺术教育中的学习方式与创新能力[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
[4]陈高明.广义设计学观念下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J].文艺争鸣,2011(04).
[5]梁建伟.对当前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探讨[J].美术大观,2011(2).
[6]陈岩.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再思考[J].美与时代(上), 2011(01).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