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留白” 让音乐教学更有效

2013-12-11 09:18蓝霞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3年6期
关键词:留白课程标准音乐

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没有一丝水,只有一舟,一渔翁垂钓,便让人感到满幅皆水,烟波浩渺的艺术境界。同样,在音乐中,约翰·凯奇的《4分33秒》也早已让观众领略了“留白”的艺术魅力。而教学作为一门艺术,能否也可以借用艺术作品中的“留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呢?带着这样的思考,笔者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开始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讲究一些课堂的“留白”艺术。以下笔者便例谈“留白”在音乐教学各个环节中的巧妙运用。

一、教学导入时“留白”,培养学生独特的创造思维

想象力是创造的前提。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1]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听觉艺术,其本身便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广阔的联想内容。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结合学生对以往学习与生活的经验,在导入时留点“空白”给学生进行想象、联想和领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增强教学的高度和深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我在上欣赏课《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时,先让学生欣赏一组阿尔罕布拉宫的图片,然后再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所宫殿。之后,我会留出1~2分钟时间启发学生用理性的思维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一位作曲家,你此时的心情怎样?会选择什么样的乐器去创作,为什么?随着我的引导, 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也迸发了出来,于是,纷纷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接下来,我再介绍阿尔罕布拉宫以及当时作曲家创作该曲的背景资料,让学生重识阿尔罕布拉宫。通过这种巧妙地留下一些时间、空间让学生去感悟、去思索的环节,学生潜在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带着先前的经验与感受,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不用我教,自己便能分析作品。

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应留给学生自主安排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所以,我们在教学导入过程中,不应当把那些零散的音乐知识硬塞给学生,而是要巧妙设疑,有意识地制造“空白”,给学生留下想象的余地、联想的空间,使他们的新知与旧知融会贯通,并利用自己所想、所思、所获,开发思维,培养创新精神。这样,教师教得灵活,学生学得主动,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过程中“留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与多样的表现力

音乐教学不仅是一门艺术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情感活动,它较之其他学科更富有浓厚的情感性。可以说,音乐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因此,教师不但要善于利用自身以及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来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而且还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情感体验空间,使教学有快有慢、有张有弛、有断有续,以此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理解音乐作品的目的。

例如,在歌唱教学时,一般我会让学生在感受与聆听歌曲的基础上,根据音乐要素分析歌曲及讨论歌曲的情感内容。当学生各抒己见后,我先不急于给学生分析作品,而是让他们完整地学唱歌曲,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理解的情感方式将歌曲唱出来。当学生投入情感时,我再介绍歌曲的背景资料,分析歌曲,并启发学生按照作曲家的意图重新将这首歌曲有感情地表达出来……从整个音乐教学过程来看,第一次留给学生足够多的情感体验过程与第二次教师引导的情感内容相比,加深了学生对歌曲情感的把握,唱起来自然就更加富有韵味了。此外,这种“情感留白”,又是个人运用自己的真情感悟和总结出来的,因而给人印象深刻、记忆持久,这比直接灌输,来得更加生动、有力。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课还比较注重学生表现力的提高。《初中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2]要想完成这个教学目标,教师就应当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与空间。但在实际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课间很活泼,可到了表现音乐时却变得十分拘谨,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教师给学生过多的约束力造成的。这种约束力,包括手势的限制、身体的限制、语言的限制等等。如,我们经常看到教师要求学生在感受音乐时,要求学生根据这段音乐进行摇摆或拍手。这种已经固定好的律动方式,进一步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以及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我在欣赏教学时,还常常注意留出一部分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音乐表现出来。如,在整体感受完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后,我会留下一部分时间重点分析其中一些比较核心的乐句,然后再将学生分成几组,共同讨论该部分乐曲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表现,以及为什么这样表现。当每个小组都积极开动脑筋,努力尝试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去表现作品时,我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这不仅让学生记住了音乐主题,而且还锻炼了学生多样的表现力。这样,学生“活”了,教学自然也就“活”了起来。

教学“留白”并不是空白,而是留给学生自由思维、自主创造、自我成长的空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3]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努力为学生积极创造思维的空间,使音乐课成为思想的乐园、个性的舞场、创造的天堂。

三、教学结尾处“留白”,为学生营造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

好的开端必须有好的结尾方能相得益彰,教学也如此。教学结尾如同一堂课的“终曲”,是一堂课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若留白恰当,弹好“终曲”,则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获得“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言犹尽而意无穷”之感。所以,我们教学时应把握好这个最后环节,使之“精彩谢幕”。

例如,我在备《摇篮曲》一课结束时,预设了留下几分钟时间请每位学生对自己母亲说几句心里话的教学环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主动参与课外有关《摇篮曲》音乐学习的欲望。本以为这个环节可能会走走过场,学生不肯配合。没想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被叫到的学生说得一个比一个精彩,课堂快要结束的时候,许多学生还想跃跃欲试。于是,借助这样的情感与回味的空间,我再让学生回家上网继续学习有关母亲的歌曲,下堂课唱给大家听。这种从课内的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的继续学习,使课内、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课堂结束方式,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此可见,在“留白”这种教学方法的引导下,音乐课堂打破了原有“满堂问”的教法,提高了课堂效率,实现了《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充满主体意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然而,教学“留白”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境界,要留些什么,应当怎样留,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独具匠心,掌握有效的“留白”方法,智慧地付诸实践,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留白”,要巧妙,要恰到好处,要在充分遵循音乐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与活动的空间,让学生主动思考,自觉探索和领悟音乐的奥妙。唯有这样,方能奏出音乐教学艺术经久不衰的美妙乐章。

注释:

[1]李忠昌.精锦赠言大辞典[M].大连: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04):5.

[2]朱则平,廖应文.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2):128.

[3]丁锦辉.有效备课(初中卷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03):948.

作者简介:蓝霞,女,浙江省宁波市邱隘镇董玉娣中学,中学一级。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留白课程标准音乐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