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

2013-12-10 09:03郑建仁
创新 2013年5期
关键词:国际贸易用人单位导向

郑建仁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个人而言,就业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对家庭而言,就业是安居乐业的保证;对社会而言,就业是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和谐的应有之义。在经济学里,将通货膨胀百分比与失业率百分比之和称为痛苦指数,且有实证研究表明,公众对于通货膨胀的忍受力是失业的1.6倍。因此有人提出痛苦指数的公式应该为:痛苦指数=通货膨胀百分比+失业率百分比×1.6。

与全球经济萎缩、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相伴随的是,今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了699万的历史最高峰,不少媒体以“史上最难就业季”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1]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电视电话会议上,都强调了大学生就业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强调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

一、“就业难”更多的是一种结构性矛盾

客观地说,“大学生就业难”固然有总量方面的失衡,但更多的是结构性失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矛盾突出,也说明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尚存在不少差距。典型的例子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一方面“饭碗”正成为最紧缺的物品,另一方面由于找不到合适人选所造成的职位空缺也相当严重。

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将其列为“红牌警告”专业之一,意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并且就业满意度也比较低”。但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有近60万家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由于缺乏相关专业人才,许多出口企业对国际贸易标准缺乏了解,在实际贸易过程中,由于不符合国际标准造成的滞关、压仓、退货、货物损毁等事件,对我国出口贸易每年造成的损失高达上千亿美元。……如果单证成本能够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每年能直接节省费用约1000亿美元”。据预测,未来10年我国急需百万经过职业资质培训与考核、熟悉国际贸易程序简化与标准化、具有国际专业水准的国际贸易单证师。[2]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当前我国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教育培训几乎是一片空白,全国1000多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没有一本有关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方面的专业教材,也没有一所院校设有国际贸易标准化教学科目,由此造成学生毕业后从事外贸业务所接触的单证与标准化距离甚远。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王忠敏为此指出:“学生即使在学校拿到了很高的学历和学位,毕业以后也不熟悉国际贸易程序简化与标准化,在国际贸易实务中不能发挥应有作用。”[2]

这种结构性矛盾除了表现为专业人才短缺外,技能型人才短缺现象也相当突出。《中国青年报》曾在头版头条的醒目位置,以《1∶9,广东高级技能人才供不应求》为题,对上述现象进行了报道。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上海,高级技工的比例也不足7%,与发达国家高达30%~40%的比例相去甚远。上述现象,说明现行教育模式并没有很好的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不少学校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导致学生毕业后“用非所学,学非所用”。

二、现行教学模式对“以就业为导向”的偏离

如果学校人才培养能真正面向市场,那么应用型本科院校,理应从市场需求出发,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真正对接,从而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而要贯彻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教学评价也必须由此出发来设计。[3]但据笔者了解,目前有些学校的教学评价依旧沿袭传统的闭门造车的思路,不同程度地偏离了就业这一导向。表1、表2为笔者所了解到的部分学校采用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结合实际操作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加以分析,上述方案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一)封闭式,很难避免“闭门造车”现象的产生

上述教学评价方案,局限在学校内部进行,缺少了“紧跟社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标准”这样的“输入”环节,以及“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这样的“输出”环节。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很难避免脱离社会需求、闭门造车的现象,导致学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不利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表1 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教学常规部分(占总分30%)

表2 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课堂教学部分(占总分70%)

(二)终结性,不利于及时发现与改正教学中的不足

教学质量的高低,犹如经济学上的“收入”一样,是“一连串的事情”。如果对作为一个链条的教学过程的某一个环节不满意,尤其是对作为结果的教学效果不满意,就要对整个教学流程进行审视,而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要想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也不能单单到了期末的时候才去评价,因为这时候已经太晚了,已经到了教学过程的最末端了。而上述评价方案,显然是终结性的,缺少了“及时发现问题、落实整改、巩固提高”这样的问题发现机制和矫正机制,从而不利于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三)主观评价过多,难以保证教学评价的科学与公正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由于学校和教师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学校不可能跟踪监督每一位教师的每一堂课,也不可能完全清楚每一位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工作是否全身心投入。这时候,制订科学与公正的教学评价机制,将不同水平的教师区别开来,并据此制订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便成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确保教学评价的科学与公正,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否则势必挫伤教师的积极性,进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产生。但上述教学评价方案,首先是评价标准主观的多,尤其是课堂教学部分,基本上都是主观的,要杜绝人情分、关系分,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样一来,要想真正使教学评价结果科学、公正,从而使每位教师对评价结果真正信服便很困难。

(四)共性多个性少,易犯“一刀切”的毛病

“教有规律,教无定法”,说的是教学上有共同的规律可循,但教学方法却是千差万别的。同样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时候很难简单地用“一刀切”的标准去要求,也很难简单地断言哪种方法效果更好。但上述评价方案,主要着眼于共性,忽略了各专业、各课程、各教师的个性,不利于教师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五)手段和目标脱节,极易导致教学上的形式主义

上述教学评价方案,教学常规部分的评价标准,尽管客观指标居多,但很大程度上与教学目标是脱节的,或者与教学效果的关系体现得不紧密,是为手段而手段,从而极易导致教学上的形式主义,如教案次数、作业次数、教学总结字数等。量的方面容易衡量与比较,但质方面的比较,评价标准就未能很好地体现。而事实上,质比量要重要得多。

三、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评价思路

要真正贯彻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就必须创新教学评价标准和思路,其中尤其重要的是,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是“两头在外”:一头是人才培养标准在外,即由用人单位来提供;二是学生培养的质量检测在外,即必须接受用人单位的评价,并据此来评定和不断改进学校和老师的教学工作。为此,笔者设计了以下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评价设计

根据上述思路,笔者进一步设计出了如表3的教学评价方案。

表3 教学评价方案

四、教学评价创新方案的优点

(一)以就业为导向,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从系统论的角度讲,一个国家、地区或单位都是一个或大或小的系统,只有持续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换,系统才能保持活力,充满生机。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方案的第一项评价内容,使得人才培养标准完全来自于用人单位的需求,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市场调查研究,密切校企合作,按照“订单式”培养模式来办学,从而有效避免了闭门造车的弊端。

(二)教学过程环环相扣,使手段充分为目标服务

上述方案根据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制订本专业教学总目标,分解成子目标并明确检测标准和方式,然后随教学进度跟踪检查,在各子目标完成进而总目标完成后,推荐学生就业,并收集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评价信息,不断修正与完善教学总目标。这样的思路,使得教学过程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使手段充分为目标服务。

(三)在过程中发现问题,有利于及时纠正偏差

上述方案的“随教学进度跟踪检测”环节,一方面有了“教学子目标和检测标准与方式”,另一方面是不定期的,因而能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与标准的偏离情况,查找原因,设法改正,有利于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偏差,确保教学子目标的实现。

(四)评价体系是开放性的,增强了评估方案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上述方案的第一个环节“教学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要求教学总目标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社会需求来制订,且二者完全吻合,并动态跟踪,及时修正;第6、第7个环节“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信息搜集与反馈”,都来自于用人单位,这样就充分保证了前面所要求的“两头在外”,即培养标准由用人单位来提供,培养质量由用人单位来检测,从而大大增强了评价方案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有效避免了各种关系分、人情分、主观分,有利于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

五、结 语

以就业为导向,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命线,因此教学评价标准和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遵循以就 业为导向的原则,做到“两头在外”:人才培养标准 (教学总目标)来自于用人单位,培养出来的毕业生 接受用人单位的检测。这就要求创新传统封闭式的 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在对传统教学评价方案的缺陷 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笔者的思路和初步方 案。鉴于“教学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学生 就业竞争力评价”、“信息搜集与反馈”这三个指标 是教学评价方案的起点和终点,故赋予更大的权重 值,以便收到“抓两头、促中间”的效果。

[1]杜玉波.认清形势,狠抓落实,全力做好2013年高校毕 业生就业工作[N].中国教育报,2013-4-12.

[2]杨晨光.国际贸易标准化人才培养水平亟待提高[N].中国教育报,2011-1-26.

[3]郑建仁.机制设计理论在教师教学评价中的应用[J].创 新,2008,(5).

猜你喜欢
国际贸易用人单位导向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偏向”不是好导向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