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竹婷
【摘 要】中华民族是一个重“情”的民族,古人更加注重感情的抒发和表达。在遥远的古代,如浮萍般的人生,短暂的相见、长久的别离尤能让人的心情为之大恸。讲究含蓄内敛的古人在诗词作品中往往不把这种别离之情直白地表达出来,相反他们更偏向于借助外物辗转的抒发自己的感情,这种借物或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似乎更能体现出他们心中起伏不定的感伤之情。于是在古代诗词精华中就出现了许多与送别相关的意象。而本文正是想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分析和研究,复原我国遥远古代的部分文化面貌以及作者在作品中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送别诗 意象 古诗
中华民族与其他西方民族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前者比后者更加注重感情。大到民族命运小到一片叶子的荣枯均能引起他们的无限吟咏。这种深情既缠绵悱恻,又超旷空灵,弥漫于天地间,无可寄托,便形诸于诗。而在诸多的诗卷当中,最让人难以释怀和割舍不下的当是送别诗。
一 古代送别诗概述
自古以来,人们或为求得功名或为外出经商谋生,或为报效国家,或贬谪或远赴官差等等,总会告别家人亲友而远赴他乡。“悲欢离合”逐渐成为人们精神世界中情感反映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题材的送别诗作也便得以产生。送别诗中的“送”指的是送行,“别”指的是离别,送别诗起源于先秦,魏晋时代是它的建构时期,南北朝则成为它独立及发展的阶段,到了唐朝送别诗则日渐成熟,作品数量也大大提高,到了宋朝以后送别诗虽然依然在前进发展着,但水平与之前相比还有差距。送别这一过程,一个送,一个被送,这之间就存在着主动与被动的关系,有学者就根据送别这一特性将送别诗又分为“送别诗”与“留别诗”两种。
二 意象与诗
所谓的“意象”在古代是指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诗与意象的关系源来已久,诗领域的意象论,其因子早伏于春秋,在外交场合运用诗语,无异于设譬引喻,即以诗为比喻的对象。孔子的“兴、观、群、怨”之
说也应当涉及到诗的比兴之象。意象是诗歌理论与创作中一个很重要的审美范畴,其内涵是: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三 古代送别诗中的意象在诗歌创作中,意象是诗人独特的审美创造成果,同一个物象,对于不同的作家和同一作家的不同时空,可以寄托不同的意。
送别诗作为反映离别时特殊场景的诗体,其最动人之处就在于真。离别是一个特殊的情境。诗人在表现这种特殊情感时往往会借助身边的事物或景物来抒发。
在送别诗中的众多意象中柳、酒、水出现频率颇高,几乎成为送别诗里意象代表,这就很值得去探究古人为何要在送别诗里大量使用这些意象?它与古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情感表现方式有何联系?柳、酒等自然物象又是如何通过诗人的情感输入和艺术加工而转化为审美意象的?
1.柳
“杨柳”是我国古代送别题材诗词的主要意象之一,这一意象源于中国古代自汉朝以来形成“折柳赠别”的社会习俗。古人认为,柳这种树本具有其它树木不具备的许多优点,如易栽易活,可以知阴情,成人状,能驱邪治病,令人长寿等等。在送别时赠柳,寓意大概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柳的生命力极强,民谚有:“无心插柳柳成荫”之说,它的适应性很强,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友人漂泊何方都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是对友人的一种美还祝愿。离别、寄远以折柳致意,正是祈望离人运行随遇而安,身心舒畅。也就是希望运行之人一路平安,在外地一切顺利,并早归来,故折柳赠之。第二个方面,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柳条之柔弱飘摇,亦如挽人之手臂,别情依依,恰好符合离别时双方的心情。
2.酒
酒入诗,早见于《诗经》。许多大诗人如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都与酒有不解之缘。酒意象之所以会大量出现于唐代送别诗,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酒本身有一定的生理保健功能所以人们把酒作为表情达意的上佳载体。二是就具有使人情绪亢奋或使人沉醉不醒的神奇力量。古代交通闭塞,通讯不便,一旦临歧分手,免不了要黯然神伤。而饮酒之后特别是超量饮酒后,便容易产生心理幻觉或进入梦乡,淡化以至忘却了忧愁悲伤。所以曹操要说”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短歌行》)。的确,“醉多适不愁”(高适〈淇上送韦司仓往滑台〉),只有酒,才能把沉浸在别情无极的送别场合的诗人提升到无忧无愁得超然世界。
3.水
“水”这一词在诗文中经常出现,创作者用它来象征某种东西,使它成为某种意象。
古人出门远行,不走陆路,便走水路,或是水陆兼程。所以古人送别,常在水埠津渡。这样,水意象在送别诗里的大量出现,就是情理之所必然。更深层的原因应当是,水本身被诗人赋予了种种象征意义。如:水的冷清,象征着离情的凄凉;水的纤柔,象征着离情的缠绵;水的悠悠流淌,象征着离情的绵绵不绝;流水的一去不返,象征着行人渐行渐远;水波的起伏,象征着心旌的摇荡;水面的空蒙,象征着心情的茫然,等等。正因为水有着以上多种象征义,诗人才能根据抒写情志的需要,在送别诗里广泛,灵活地设置水意象。
水意象出现在开头的送别诗大都如乐府一样有着起兴的作用,虽然看似在写景,比如说,著名的《送友人》中的开首两句“青山横水郭,白水绕东城”;《江夏别宋之悌》中的开首两句“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送陆判官往琵琶峡》);“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灞陵行送别》)。这些诗句出现在诗文开头,读起来就像水一般具有流水的动感,使人浮想联翩。另外,水意象出现在中间的送别诗,在我看来,纯粹是一种写景,重在突出水的纯净透明。而水意象出现在结尾的送别诗。如李白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泾川送族弟錞》),“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送储邕之武昌》),此类诗的抒情基调大都是以长江流水象征遥远别离的。李白有名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绝句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紧接着借远望的景色来抒情。一叶扁舟,远远而去的帆影,很快便溶化在碧蓝的天空,眼前所余下的,只有这不尽滚滚的长江,不知疲倦地,一直流向遥远的天边。不待说这中间所显示的友情十分深挚,流水越是滚滚长流,越能代表诗人此时离愁的绵绵无尽。再如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这句反问很巧妙,既不说别意象东流水一样长,也不干脆说别意比东流水还长,而说谁短长,迷迷茫茫地,这别意就显得特别深远,比起三四句“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畅”,诗末这两句的调子显得婉曲缠绵,恋恋不舍的意思也就更浓了。以上所举的两个例子以水喻情特别明显,诗人把水流的长与别意作比,显然是抓住了水流的无限与别意的悠长的这种特征,也就是找到了二者的共同感,来加以抒发。还有的诗人则干脆用明喻手法,直写水与离情的关系。如:钱起的《秋夜送人归襄阳》,诗人就眼前之景(浪水,流水,潮水)巧妙构思,把水与离别情思绾结在一起,显示了水意象在送别诗里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而言之,从《诗经》中大量以水作比兴的诗句,到《史记》中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再到六朝诗人对水的共鸣感,最后到李白将它发扬光大,水这一意象在诗,在送别诗中都有重要的地位。
四 结尾
以上讨论了古代送别诗中的三大意象。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果把古代诗歌比作这条文明之河中璀璨的明珠一颗,那么,送别诗就是明珠上闪烁的一缕光芒,而意象则好比是构成光芒的分子。因为有了意象,诗人的情感就有了依托,就有了可以托物言情的客体,我们也就可以透过诗人所构建的意象更加真实的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去感受那个遥远的时代离别时的景况。
对于古代送别诗中的意象研究,其道路还有很长,我们当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自勉之。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诗论.生活·读书·新知[M].北京:三联书店
[2](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M].书海出版社
[3]张葆全.中国古代诗话词话辞典[O].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