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现状与对策分析

2013-12-08 06:42王晓辉刘楠楠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

王晓辉,张 永,刘楠楠

(1.山东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 271000)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的经济发展速度维持了较高水平。2011年山东省实现生产总值(GDP)45361.85亿元,在全国占据的比重由1978年的3.3%上升到9.6%,人均GDP由316元上升至2011年的47335元,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在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的不利形势下,上半年山东省生产总值达到24118.1亿元,同比增长9.7%,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显示出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

地区经济发展过程往往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1,2]。随着山东经济的快速发展,省内产业结构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与波动。文中主要运用1978-2012年的山东省统计年鉴数据以及近三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围绕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与结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调整和优化山东省产业结构的对策建议。

一、山东省产业结构的总体趋势分析

产业结构是指资金、劳动力、生产资料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配置比例及其相互制约的关系,反映着各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内在活力与增长潜力。本文将以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作为主要指标依据,针对山东省产业结构的总体趋势进行分析。

从产值结构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如图1所示,1978至2011年期间,山东省三次产业比重有较为明显的波动,但从总体趋势来看,波动较为平缓。其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年增加,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年减少,第二产业则保持基本稳定,这是山东省一直以来提倡“优化产业结构”所取得的成果。山东省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最大,并且保持相对的稳中有涨,但在近几年有缓慢下降的趋势,2011年第二产业占比52.95%,与1978年基本持平。第一产业占比逐年缩小,已由1978年的33.3%下降为2011年的8.8%。第三产业比重占比则呈逐年扩大的趋势,占比由1978年的13.8%增加到2011年的38.3%。

从就业结构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三次产业的变动趋势与产值结构变动趋势相似,但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却与多次变化的产值结构显现出较大的差别。如图2所示,虽然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逐年降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逐年增加,但就业结构一直以来呈现“一、二、三”的特征。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由1978年的79.2%下降至2011年的34.1%,下降幅度明显。但在2011年第一产业占山东省GDP的比重仅为8.8%的情况下,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依然占到34.1%,无论是从就业比重还是从所占就业绝对数来看,第一产业均居首位,表明山东省农业就业人口比例过大。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12.3%上升至33.7%,根据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现有的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比例是基本合理的。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8.5%上升至32.2%,吸纳劳动力的潜力日益增强,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依然过低[3],势必成为山东省今后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

由上述数据分析不难看出,第二产业在山东省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而第二产业恰恰正是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产业,因此山东省的产业结构亟待进一步升级。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显示,一个国家随着经济和技术等各方面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产业结构的变化通常要依次经历“一、二、三”、“二、一、三”、“二、三、一”和“三、二、一”四个阶段,以实现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可见,山东省目前已由“二、一、三”模式转变为“二、三、一”模式,第二产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三产业比重迅速提高,服务业越来越发达,整体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基本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按照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提出的人均GDP标准模式,结合山东省自身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实际现状,山东省总体上已经由“十五”时期所处的工业化中级阶段进入了工业化高级阶段。

“十一五”期间,山东省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由9.77%下降为9.16%,降低了0.61个百分点,与山东省确定的8%的“十一五”规划目标存在一定差距。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稳中有降,从业人员比重缓慢上升。2006年山东省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57.42%,2010年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为54.22%,与山东省“十一五”规划55%的目标尚有一定距离。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持续上升,2006年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约32.82%,2010年为36.62%,与“十一五”规划目标(37%)已非常接近。2011年山东省三次产业比重9∶53∶38,与2015年三次产业比例达到7∶48∶45的“十二五”规划目标相比差距较大,因此,“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依然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

二、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变化分析

(一)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变化情况

第一产业主要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等,即农林牧渔各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支持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必要条件与基本保障。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地区,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11年农业总产值为3843.6亿元,达到1978年的45倍,居全国之首,粮食总产量达4426万吨,占全国的7.7%,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从表1中所列出的产值比重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山东省农业所占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幅度较大,牧业比重明显增加,渔业比重虽然涨中有降,但也基本保持较为平稳的增长趋势,林业比重始终较低,形成了农业占一半,其他产业总和占一半的局面。从实物产量来看,1978-2011年的粮食、棉花、油料分别增长0.93、3.3和2.6倍,而肉类、禽蛋、奶类的产量分别增加10.7、16.9和39.8倍,水产品总量增加10倍,也比较直接地反映出畜牧业和渔业增长较快,而种植业的发展相对较缓慢。

表1 山东省第一产业内部结构 单位:%

总之,山东省第一产业格局正在发生转变,但仍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其次,且还不够稳定,产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水平较低,大力加强、发展“高产、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应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和关注。

(二)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变化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并保持相对稳定。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两大类,其中工业在山东省的第二产业中占最为主要的地位[4]。图3显示,1978-2011年间,山东省工业占第二产业总值的平均比重为89.1%,且始终保持稳定。2011年,工业占山东省GDP的比重达到40.6%,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1万亿元,占第二产业的88.5%,这一年的工业总量仅次于广东和江苏,居全国第三位。

图4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的工业经济整体上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速度比较快,并且保持明显的增长态势。山东省重工业在工业中占比从1978年的51.4%上升至2011年的68.8%,总体呈现重工业化趋势。按所有权性质分类来看,山东省国有经济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67.63%降至2009年的5.72%,2011年又略微回升到6.23%,集体经济占比由1978年的26.48%降为2011年的3%,与此同时非国有经济工业突显了快速增长的态势,由1978年的占比5.89%上升到2011年的90.77%。非公有制工业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山东省经济发展的最为关键的动力。

(三)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化情况

第三产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经济社会反映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山东省第三产业近些年取得了较大的发展[5]。1980年以来,山东省第三产业年增长速度都超过了10%,2005年以后的产业增长幅度尤其显著。其增加值从1980年的6.79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3027.75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1980年的21%上升至2011年的38.2%。从就业人员分布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山东省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持续增加,从1978年的8.5%上升到2011年的32.2%。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变化趋势来看,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逐渐缩小,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转移进入第三产业。当前,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山东省内就业的主渠道。

虽然山东省第三产业近些年发展的总体趋势良好,但是在发展的内涵与层次方面还是相对滞后。目前,山东省第三产业中仍旧以常规性的传统产业为主,新兴行业所占比重过低。2011年,山东省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以及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产业产值占第三产业的49.6%,三大传统行业的就业人员总数占山东省第三产业总就业人数的53.35%。而在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就业人员数量仅占第三产业总就业人数的5%,占山东省全部就业人口的1.6%。虽然该比例呈逐年缓慢增长的趋势,但依然能够反映出山东省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扩张,技术含量比较低[6,7]。长远来看,此种内部结构并不利于山东省第三产业的未来发展。

三、山东省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一)山东省内各市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表2 2011年山东省各地区产业结构及人均GDP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总体产业层次得到了不断提高,但区域产业布局的矛盾也日益突显。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山东省内各地区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东部沿海和胶济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人均GDP较高,第三产业占比较大,产业结构相对合理;而西部地区发展缓慢,第一产业占比较高,人均收入相对较低,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表2列举出了2011年山东省各地区的产业结构,从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内各市产业结构和人均GDP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状况,地区之间差距显著。

(二)与国内发达省份比较分析

2010年,山东省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9.2%,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表3列举出了2010年全国发达省份、直辖市的产业产值结构状况,从中可以看出与广东、浙江、江苏等发达省份相比,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偏高;第二产业比重5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8.6%约5.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36.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0.4%近4个百分点。山东省虽然地区GDP仅次于广东和江苏,居全国第三,但人均GDP却位居第9位,与发达省份还存在一定差距。横向与广东、浙江、江苏三个发达省份相比,可以看出山东省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明显高出三个对比省份,第一产业分别高出广东、浙江、江苏4.2、4.3、3.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分别高出广东、浙江、江苏4.2、2.6、1.7个百分点,这些差距又反映到了第三产业上,第三产业分别比广东、浙江、江苏低8.4、6.9、4.8个百分点。总的来看,山东省现有产业结构依然与广东、浙江、江苏等东部发达省份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第三产业比较落后。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是山东省产业结构中的突出问题。

表3 2010年全国发达省份、直辖市产业结构

四、低碳背景下山东省产业结构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2015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17%”已经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我国“十二五”及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各省区层面的节能减排行动。山东省的省情和当前发展阶段的特征,决定了山东省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等领域,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艰巨的任务[8,9]。总的来说,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山东省现有产业结构凸显出众多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比重偏高

2011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山东省实现生产总值45361.85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第一产业增值385.57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值2778.62,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值3027.75,增长11.3%。虽然山东省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但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的现状仍未改变,而制造业作为第二产业的主要内容之一,可谓山东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正因如此,一直以来山东省“二、三、一”的产业格局始终未能得到根本改善。而且大多数制造业多为高碳产业,这也决定了现阶段山东省仍是以高碳产业为主导。

2011 年,山东三次产业比重为8.7∶53∶38.3,而同期广东三次产业比重为 5.0∶49.8∶45.2,全国平均水平为 10.1∶46.8∶43.1。与此对应的是,2011 年,山东单位 GDP 能耗为 0.86(吨标准煤/万元),而作为全国经济总量第一大省的广东省,同年的单位GDP能耗只有0.563(吨标准煤/万元),居全国第二低。可见,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山东省能耗水平较高的重要原因[10,11]。

(二)地区间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差距较大

由于山东省各地区原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经济发展重点与资源禀赋也差距较大,因此各地区所面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问题也不尽相同。2011年,青岛、东营、烟台、威海等东部发达地市万元GDP能耗均低于0.8吨标准煤,而莱芜、淄博、枣庄三大典型资源型城市万元GDP能耗分别为2.90、1.57、1.35吨标准煤。日照市作为沿海城市,随着近几年工业化迅猛发展,高能耗现象较为严重,万元GDP能耗近些年来均处于全省前列,其2011年万元GDP能耗为1.84吨标准煤,由此可见区域之间的能耗水平差别较大,解决地区间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任重道远[12]。

(三)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对低碳经济的拉动力不足

近几年,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保持了较高的速度,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但其产值等经济指标却与广东、江苏、上海等发达省市有相当大的差距。

首先,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高新技术产业在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较小[13]。2011年,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8125.8亿元,增长27.1%,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7.3%。同年,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8377.8亿元,增长26.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5.3%;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达3.4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0%,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3.7%。数据表明,发达省份高新技术产业总值均已经占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3以上。其次,山东省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与发达省份的差距较大。2011年山东省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为305.55亿美元,仅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的3.38%。而同年广东、江苏、上海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分别为3696.24、2205.19、1703.87亿美元,均为山东省的5倍以上。

究其原因,制约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是科技投入的力度不够,包括人员和经费投入。2011年,山东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为1.8%,比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虽然增长幅度比较理想,但是2011年研发经费占GDP比重的全国平均水平是1.9%,江苏是2.2%,上海已接近3%。山东距离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与江苏、上海相比,差距更是非常突出,说明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化转化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并且山东省的高新技术产业链上的专利申请、技术标准、风险投资等一系列环节也亟待加强。

(四)第三产业投资不足,内部投资分配不合理

2011年山东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927.1亿元,第一、二、三产业投资比例分别为2.1%、47.9%和50.0%,较2010年有所改善。1999-2011年山东省三次产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3%、52.5和44.5%,与发达省份广东、浙江、江苏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投资比例过高,而第三产业投资比例较低。由于与其他省市差距还较大,投资结构的调整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山东省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内部分配不合理,有限的资源主要流向了传统产业。根据统计,2005-2011年山东省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明显高于国内广东、浙江、江苏等发达省份,说明山东省第三产业内部投资过于偏重层次较低的传统行业;金融、科技服务、文化、物流等新兴的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投资比重与先进省份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都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14,15]。

五、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现阶段为了更好更快地进行山东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进产业层次的优化与升级,山东省可以从以下几条路径着手。

(一)限制高碳强度产业的增长,逐步减少其在山东省经济总量中的份额

首先,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速淘汰电力、造纸、钢铁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山东省现有的工业内部结构中,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类型目前占支柱地位,应充分利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市场需求减缓的有利时机,加大对水泥、热电、钢铁、煤炭等落后产能的淘汰和改造力度。其次,加大审批力度,对新上项目审核进行严格把关。省内新上的工业项目以及新购置的工艺装备、能耗水平必须达到国际上的先进水平,以此从源头上控制高耗能项目的实施,强化工业有效投入,优化工业的投资结构,遏制高耗能产业盲目发展。再次,加快传统产业的低碳化[16]。比如在建筑业中,大力提倡新型墙材和建筑新技术的应用,构建适合省内各地区发展的建筑节能技术体系。另外,积极推进运用高技术改造纺织、建材、化工、机械、冶金等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最后,抓好产业的集中、转移和培育,坚持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将排放量较高的产业进行适度集中,以产业集聚区的形式提高产业集聚度,并利用循环经济的方式对这些产业加以改造,也可以将高排放产业的高排放环境转移到减排目标较轻的地区。

(二)培育和壮大低碳产业,逐步提高其在山东省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十二五”时期,山东省应大力发展低碳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和以服务业为特征的第三产业[17,18]。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应积极推动信息技术、新型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的规模发展,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优先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力度,大力促进电子产品制造、软件、信息网络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新能源产业方面,围绕太阳能光热、光伏两大产业,延伸产业链,加快建设沿海、内陆两大风能产业带,同时,加快新能源汽车等潜力较大的产业快速发展,有序发展低速电动车,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着力培植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产业集聚区,形成山东省新的增长极;服务业方面,现代服务业是低能耗、无污染、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结合山东省的区位、资源及劳动力优势,应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文化传媒、服务外包等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以及旅游、文化、传媒、信息等市场潜力大、能源消耗低的新兴服务业。现阶段最为切实可行的第三产业有旅游业和物流业。山东省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山东省内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既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可以通过开发旅游产业,提高地区的绿化水平,进而降低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另外,山东省所处的区域位置、发达的交通运输线路和覆盖全省的邮电通信网络,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便利条件,并且与其他产业相比,物流业的能源消耗量较低,因此,发展物流业也可以作为山东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完善法律制度,建设低碳产业发展的法律体系

我国在有关低碳经济的开发利用领域已经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煤炭法》等等[19],这些法律的出台和实施显著促进了我国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以及开发新能源等工作的开展。但这些法律均不是针对碳排放问题的专门立法,并且由于现有相关规定较为粗略,可操作性不强,保护环境的效果大幅度较低[20,21]。同时,我国迄今依然缺乏低碳产业发展的促进措施和立法保护,具体的奖励措施和规程更是少见,因此完善我国低碳发展的相关法律刻不容缓。当前,山东省内的立法情况更是较为薄弱,颁布的一些地方性法律文件缺乏对低碳经济发展趋势的把握。在现有法律环境下,山东省应当重视法律的导向和保障作用,为本省低碳经济的全面开展提供相应的立法制度保障。具体的实施途径主要包括:第一,尽快出台山东省低碳相关法规,完善相关法律的地方配套法规,并详细规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流程;第二,制定山东省低碳产业目录和退出机制,建立山东省低碳产品的开发与相关制度;第三,强化政府责任,以立法的形式在财政、税收、金融等多个方面为低碳企业提供优惠措施[22];第四,建立绿色采购制度引导企业的绿色生产,建立企业的节能监督制度与定期汇报制度,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宋泓.低碳背景下战略产业的选择与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61-65.

[2]PENEDER M.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Aggregate Growth[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3,14(4):427 -448.

[3]袁宁.1978~2008年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分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0(1):74-77.

[4]谭顺福.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调整[J].管理世界,2007(6):156-157.

[5]张鸣,张艳丽.2005~2009年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分析与评价[J].山东经济,2011(3):150-155.

[6]周光锋,陈青青.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化的增长与就业效应研究[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1(2):77-82.

[7]周建安.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问题的灰色关联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27(143):94-98.

[8]薛进军,赵忠秀.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31-52.

[9]ZHANG J F ,DENG W.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and Its Eco-environmental Influence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Municipality in Chongqing,China[J].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0,(2):517 -526.

[10]李健,周慧.中国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1):7-14.

[11]郎春雷.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产业的低碳发展研究[J].社会科学,2009(6):39-47.

[12]陈英姿,李雨潼.低碳经济与我国区域能源利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9(2):66-73.

[13]温景光.江苏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2):29-32.

[14]郭茹,曹晓静,李凤亭.上海市能源碳排放[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95-103.

[15]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14-19.

[16]谢军安,郝东恒,谢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30(12):1-7.

[17]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25-136.

[18]齐晔.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1-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09-213.

[19]薛进军,赵忠秀.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24-137.

[20]周元春,邹骥.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9(23):99-101.

[21]庄贵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7):20-26.

[22]VICTOR D G.Recove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Foreign Affairs,2006(1):91 - 103.

猜你喜欢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江苏省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空间统计分析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
关于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