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夹脊穴傍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0例疗效观察

2013-12-07 08:31李金香常小荣娄必丹
福建中医药 2013年2期
关键词:夹脊根型体征

彭 娜 ,刘 密 ,李金香 ,常小荣 ,娄必丹 ,黄 洁

(1.湖南旺旺医院,湖南 长沙 410016;2.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湖南 长沙410007;3.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410007)

神经根型颈椎病又称痹痛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各型中发病率最高、临床最为多见的一种,其主要表现为与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障碍及反射变化。神经根症状的产生是由于颈部韧带肥厚钙化、颈椎间盘退化、骨质增生等病变,影响到椎间孔变窄、脊神经根受到压迫或刺激而出现各种症状。第5~6颈椎及第6~7颈椎之间关节活动度较大,因而发病率较其余颈椎关节为高[1]。目前神经根型颈椎病多以非手术治疗为主[2],其中以针灸、牵引、推拿等最为常用。笔者采用颈夹脊穴傍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0例,并与常规针刺法进行疗效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均为2011年4月—2012年4月湖南旺旺医院康复科门诊和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病人。其中男27例,女33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24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病例分为2组,颈夹脊穴傍针刺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24~65岁,平均(41.8±11.4)岁。常规针刺组(对照组)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24~64岁,平均(43.5±12.2)岁。治疗前2组性别、年龄等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07年6月15日由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正式发布的《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3]的诊断标准拟定:① 具有较典型的神经根性症状,如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②多见于中老年人,缓慢发病,病程较长,时轻时重,可反复发作;③压颈试验或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④X线片或CT片显示颈椎曲度改变、不稳或骨赘形成,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韧带钙化,椎管矢状径狭窄;⑤临床表现与X线片上的异常所见在节段上相一致;⑥除外颈椎骨实质性病变(如结核、肿瘤)、胸廓出口综合征、肩周炎、网球肘、肱二头肌腱鞘炎等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 男 女 病程30 30 13 14 17 16平均年龄/岁41.8±11.4 43.5±12.2≤1 a 10 9>1 a 20 21

1.3 纳入标准 ① 符合本病诊断标准者。② 年龄20~65岁,性别不限。③近期没有服用过镇痛药物者。④愿意接受本治疗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②合并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③ 肿瘤、结核、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等患者;④孕妇及精神疾病患者;⑤ 颈部局部有较大面积皮肤破损者;⑥ 曾因颈椎病行手术治疗者。

1.5 脱落或剔除标准 ①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②试验中因不良反应或意外情况终止治疗者;③患者本人不愿意继续观察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定位 参照《经络腧穴学》[4]取穴定位,①主穴 C4~6颈夹脊穴:第4~6颈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寸,左右对称取穴,即6针。② 配穴:肩井穴、曲池穴、外关穴、合谷穴、后溪穴。

2.2 针具选择 选用0.30×(40~50)mm普通型一次性无菌针灸毫针。

2.3 具体操作方法 ①2组的相同操作 颈夹脊穴:嘱患者俯伏坐位,皮肤常规消毒,于双侧C4~6颈夹脊穴直刺深约0.5~0.8寸,使得气,采取平补平泻手法,捻转幅度约 180°,频率约 60~80次/min,以达酸、麻、胀感为佳。曲池、肩井、外关、合谷、后溪穴均按常规针刺法操作,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②治疗组的特殊操作:在患侧C4~6颈夹脊穴水平,向外旁开1寸处,每穴斜向45°加刺一针,使针尖与颈夹脊穴直刺之针会合于一处,行均匀中速捻转泻法。若有双侧颈肩症状,则予双侧颈夹脊穴各傍刺一针。

2.4 时间 针刺得气后,留针20 min。

2.5 疗程 2组均为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5 d,休息2 d。1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3 观察内容

3.1 观察指标及观察方法 ①采用日本田中靖久等[5]的20分评价方法,制定出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症状体征评分表进行症状体征积分评定,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各进行一次积分评定,观察其改善率。②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率计算公式:

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正常总分-治疗前评分)×100%。

3.2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率≥8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率>30%且<8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率≤30%。

4 统计学处理

所有临床资料数据由SPSS16.0软件包建立编辑与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属正态分布的以表示,先进行正态性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满足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时,治疗前后积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满足正态性或方差齐性时,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5 结 果

5.1 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分

表2 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1) P<0.05;与对照组比较,2) 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 30 30治疗前10.43±3.18 10.57±2.84治疗后16.57±2.541)15.13±3.321)差值6.13±2.862)4.57±3.00

5.2 2组疗效比较 见表3。

表3 2组疗效比较

6 讨 论

祖国医学把颈椎病列为 “痹症”、“颈项强痛”、“颈肩痛”、“颈筋急”、“头痛”、“肩背痛”、“眩晕”等范畴,认为颈椎病的发病多是由于颈部遭受风、寒、湿邪侵袭,或劳损,或颈部外伤,导致气滞血瘀,经脉痹阻,“不痛则痛”,最终导致“筋出槽”、“骨错缝”而发病;或因气血亏虚,肝肾不足,筋脉失于濡养,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阻塞,“不荣则痛”,而造成感觉与运动功能的障碍。

夹脊又称“挟脊”、“侠脊”,原指挟于脊柱两旁的经穴,属经外奇穴。夹脊穴夹督脉伴太阳经而行,在针刺作用下能畅通督脉及太阳经经气而调节全身脏腑气血,以治疗疾病。傍针刺法是《灵枢·官针》篇中十二刺之一,“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傍针刺法即:正入一针,傍入一针,傍入就是斜刺的意思[6]。傍针刺法所治痹,其痹或深或久,当属筋肉系统之疾,即经筋病。关节附近为经筋结与聚的部位,其病位较深,范围较集中,尤其是寒气凝滞久者,单针刺激难以中的,不易奏效。因而《内经》中傍针刺法专为“留痹久居者”而设。这种刺法具有除湿散寒、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舒筋止痛等功效,多应用在局部疼痛比较明显,而且固定不移,久久不愈的痹证。

从解剖学角度看,夹脊穴下有相应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及伴行的动、静脉分支。在颈夹脊穴处施以针刺,针尖可朝向甚至达到C3、C4、C5棘突旁小关节囊,直至病变根本部位,直接激发经气。这样既能改善了病变局部的血液循环和营养状况,提高了新陈代谢,消除了神经及病变周围软组织由于受增生的骨质压迫而出现的水肿、炎症等病理变化,又能缓解病变处肌肉的紧张,调节病变处肌肉的协调力,维持脊柱稳定性,增加椎间盘之间间隙,促使突出椎间盘 “回纳”或改变神经根与突出椎间盘的关系,从而达到新的机体平衡[7]。

综上所述,颈夹脊穴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验证[7]。在此基础上再引入傍针刺法,通过傍入一针局部多针刺激后,可加强针感,提高刺激量,使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愈显率明显提高,并能很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特别适合于疾病较顽固或针感较差的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王德利,李曙明,杨敏杰,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解剖学基础及其进展[J].颈腰痛杂志,2001,22(4):332-334.

[2]宋红星,沈惠良,杨敏杰.单纯性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19(12):793-794.

[3]李雷.《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解读[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7,14(12):45-47.

[4]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

[5]姜宏,施杞.介绍一种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评定方法[J].中华骨科杂志,1998,18(6):381.

[6]冯润枝.傍针刺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医学报,2011,26(5):632-633.

[7]刘鹏宇,郑健刚.针刺夹脊穴治疗颈、腰椎病临床研究进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1):178-180.

猜你喜欢
夹脊根型体征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1则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柔性可穿戴生命体征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颈夹脊”源流考略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针药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2例
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8例
特殊针法联合循经取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