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慧芳 曹新妹 姜海涛 叶敏华 陆 萍
WHO对工作场所暴力(workplace violence,WPV)定义为从业人员在其工作场所受到辱骂、威胁或袭击,从而造成对其安全、幸福和健康明确或含蓄的挑衅,主要包括言语攻击、威胁、躯体攻击和性骚扰等形式[1]。近年来,发生在医疗卫生工作场所的暴力行为越演越烈,形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多发,护士是主要受害者[2]。而精神科护士面对的是一些有精神障碍的特殊人群,遭受暴力伤害的发生率高,工作危险性大[3]。现在工作场所暴力已成为职业暴力的主题,危害到护理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本研究旨在调查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的心理压力状况,为今后采取针对性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1.1 对象 调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日常护理工作需要直接和患者接触的精神科护士。入组标准:(1)工作经历≥1年的注册护士;(2)年龄22~59岁;(3)性别不限;(4)遭受暴力时间为2011年6月~2012年5月。符合入组标准的精神科护士203例,平均(33.63±7.87)岁,其中≤30岁 74例,30~39岁 85例,≥40岁44例;工作年限1~41年,平均(12.78±9.97)年;男性5例,女性198例;文化程度中专32例,大专147例,本科24例;职称护士80例,护师91例,主管护师30例,副主任护师2例;病房工作179例,康复科工作8例,门诊工作16例。
1.2 方法
1.2.1 调查量表 采用 SCL-90[4]:主要用于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严重程度,临床上常用于精神科、咨询门诊的一个筛选量表。量表包括9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共90个条目,按1~5级评分,分数越高,表明心理压力越大。其中阳性项目数(评为2~5级的项目数)>43项者可考虑筛查为阳性。
1.2.2 调查方法 对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精神科护士在1周内由3名接受一致性培训的临床精神科医师进行量表评定。测评时统一使用指导语,并说明测试的目的和意义,自行填写当即收回。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203份,有效问卷为203份,有效回收率100%。1.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所得数据采用t检验。
2.1 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精神科护士SCL-90各项评分与中国常模比较 203例护士SCL-90除人际敏感因子分低于中国常模,其余阳性项目数和躯体化、焦虑、敌对因子分明显高于中国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见表1。
2.2 不同年龄段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精神科护士SCL-90各项评分比较 不同年龄段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精神科护士SCL-90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3 不同职称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精神科护士SCL-90各项评分比较 护士组的人际敏感、恐怖、精神病性因子评分高于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组的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师组的量表总分、阳性项目数、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分高于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组的护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1 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精神科护士SCL-90各项评分与中国常模比较(分,x±s)
表2 不同职称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精神科护士SCL-90各项评分比较(分,x±s)
本研究结果发现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精神科护士SCL-90多项因子分高于常模,既往有调查发现[5],精神科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遭受精神病患者攻击率为93.8%,其中心理暴力占半数以上,几乎每人都受到过伤害。许多文献报道[6~8],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低,与本研究一致。原因有多方面:(1)精神科护士接触的是有精神症状的一群特殊患者,无法预知的暴力事件常使护士防不胜防,危险性大。(2)“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是精神科护士应遵守的职业道德,使精神科护士在处理精神科暴力时,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地位,不能有效控制医疗暴力。(3)护士编制不足,社会偏见及患者家属的不理解等,多种因素最终导致护士受伤,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症状。然而本研究还显示精神科护士人际敏感分低于中国常模与文献报道又有不同[6~8],分析原因可能是绝大多数精神病患者的暴力主要受精神症状支配而并非故意,作为经过专业培训的职业护士多能理解和宽容患者的暴力行为,因此人际交流中的一些不良暗示、不自在感和自卑感与中国常模比较因子分要低。
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职称的精神科护士SCL-90各因子分比较,护士各年龄段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按不同职称比较,护士和护师组的多项因子分较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高,尤其是护师组,与孙以琳[6]、李翠芝等[9]研究不同。可能与各年龄段精神科护士对暴力的心理反应相似有关。另外低职称护士相对高职称护士社会经验少,与患者的接触方式、方法以及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如高职称护士,其中护师作为病房工作的中坚力量,工作量要多于护士,他们肩负着大量的临床实习及带教工作,同时处于职业的发展阶段,面临晋升和继续教育的压力[10],遭暴力后心理问题更突出。
护士在实施人性化服务的同时也需要人性化关怀。护士作为关乎人类健康的特殊职业,其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乎人类的健康事业和人们的生存质量[11]。然而护士由于职业压力造成的健康损害却被忽视。尽管目前关于医院暴力的报道及研究较多,但大都从维护患者安全的角度出发,较少关注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后的心理干预及疗效评估。因此,当护士处于某种困境时,应尽可能地使其得到支持和帮助,使他们充分体验到人性化的关怀,有效避免日常工作环境中的应激累加而最终发展为心理危机。
工作场所暴力是精神科最为常见的应急事件[12]。暴力事件的发生不仅严重损害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降低了护理质量,同时还会增加医疗成本,甚至影响医疗机构的正常运作。应引起医院管理层的广泛关注,及早采取有效干预措施维护护士的身心健康,提高工作质量,这对稳定护理队伍有着重要的意义。
[1]陈祖辉,王声湧,荆春霞.广州市两所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现象调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5):358-360
[2]Edwards SL,O'Connell CF.Exploring bullying:Implications for nurse educators[J].Nurse Educ Pract,2007,7(1):26-35
[3]孙丽娟.精神科护士身体暴力伤害的现状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08,8(7):12
[4]张明园.精神科手册[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10-415
[5]刘杰,侯安营,田梅,等.河北省精神科护士应对精神科暴力技能培训的调查研究[J].中国医学管理,2011,31(9):33-35
[6]孙以琳,李霞,郭懿.86例精神专科医院护士症状自评量表调查[J].上海精神医学,2009,21(2):107-109
[7]张玲,王宪军.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16(4):351-352
[8]唐春霞.综合医院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2):62-63
[9]李翠芝,邬劲,李小龙.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461 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23):63-65
[10]梁正英,鲍立铣,刘伦,等.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1):81-82
[11]张平,陈蕾,宋旭红,等.SCL-90评估中国内地31249名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Meta分析及常模确定[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3):297
[12]曹新妹.精神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