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雅静
【摘 要】认知语言学角度下,通过构式语法对双宾语的思考。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构式语法
1.理论渊源
1.1认知语言学及其简介
认知语言学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的抽象化,公式化等特点的最大不同是,它以第二代认知科学和体验哲学为理论背景,在反对主流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上诞生,大约在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开始成型。其中Fillmore、Goldberg等人的“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理论方法之一。
1.2构式语法简介及其理论应用
1.2.1构式语法的产生
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由A.E.Goldberg和Paul Kay等人在20世纪90年代创立。该语法理论源于C.J. Fillmore(1982)的“框架语义学”,其认识论,方法论与认知语言学一脉相承。后来,Goldberg(2006)干脆把其构式语法称作认知构式语法。
1.2.2 构式语法概述
A.构式语法的定义及理论基础。
Goldberg(1995)对构式的定义为: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意义的结合体,且形式或意义的某些方面不能从C的组成成分或其他既有的构式中严格推导出来,则C是一个构式。构式语法采取“所见即所得”的功能主义方法,将词汇,语法,语义,语用视为一个整体,它认为:语言的功能使语言的形式得以形成或改变,因此对语言的形式研究离不开对意义和功能的审视;形式和意义是密不可分的结合体,任何一种语言形式,只要不能从其组成成分或结构中预测出意义就可以称为构式。
B构式语法的独立性。
构式语法强调构式的独立性,即‘一个意义一个构式,否定构式内部和构式之间存在转换关系,因此语言就无所谓层级性和递归性。构式语法秉承连续统观念,试图解释常规语法规则和意义行程规则无法解释的语言结构,无疑给语言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构式语法将词素,词,合成词及全固定式习语称为实体构式(substantive constructions),这些构式在词汇上固定的(lexically fixed),即其组成分子不可替换;将半固定习语及其后的构式都称为图式构式(schematic construction)。(Fillmore, Kay&O;Connor,1988)从实体构式到图式构式都是形式-意义的结合体,都是非转换的,即单程的(monostratal)。据此,从词素到句子就不存在生成或转化关系,都是形式和意义的直接映射,即语言不存在阶级和递归,词素,词,短语和句子没有实质的区别,是一个连续统。
2.双宾结构及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对其的探索
2.1传统语法角度的双宾结构
双宾结构即双及物结构,从传统语法的角度,双及物构式是指一个动词后面带两个名词的句法形式,包括双宾结构和宾补结构。双宾结构是指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直接宾语是受动作影响的实体,间接宾语是由该动作引出的受益者,通常是指生命体。宾补是对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做出的定性或对其特征的说明。(Quirk et al 1985)其因表达“给予”的需要而产生。
它所关注的是动词语义和句式语义之间的交互作用问题,一个是体现约定俗成的意象,说话人选择某个句式时,是以某种方式构思情景,为表达目的而构造其概念内容,如说话人处于表达给予意义的需要,一旦选择了双及物句式,其句式语义又可以反过来赋予一些原来没有给予义的动词以给予义。
该句式中的动词有强烈的“给予”语义,在句型转换时要求有明确的方向。这一类可视为典型的双及物句式原形,基本特征为实施者有意地把现有的受事转移给接受者,无论是现场转移还是远程转移。双及物句式语义核心为“有意义的给予性转移”,所以我们将双及物句式的语义概括为有意的,直接的“给予”。如:
He gave me a book.→He gave a book to me.
第二种双及物句式中的动词没有直接的“给予”意义,实施者不能把现有的受事转移给接受者,而是通过某种方式获得受事,然后再将受事转移给接受者,这类句式要求在句型转换时有明确的目的,这一目的须用介词for来表示。如:
I bought him a flower.→ I bought a flower for him.
2.2双及物句式的构式研究
构式语法则认为,句式本身具有独立的语义,称为句式语义。当句式的“构块”(construction)确定以后,句式语义也就确定了,它并不依赖于进入这个句式的具体成分的语义。这个句式语义作为一个“语义框架”,成为“框架”内各成分的语义指向,将句式语义赋值于各成分,特别是动词成分。换言之,一个表达式的意义=句式语义+词汇语义。双及物结构作为一个句式构块,它的句式语义是与整个构块的形式相对应的。换句话说,其句式语义“有意的给予性转移”来组整个构块,同构块的动词意义关系意义不大。
构式语法认为,构式是单层面的,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转化,强调构式的独立性。这一命题反映在双及物构式中就是否认V+N1+N2→V+ N2 to(for)N1的转换,认为这是不同的构式。
2.3对于构式语法下双宾研究的几点质疑
2.3.1构式强调语言的整体性,反对语言内部之间的转换和递推
事实上,依据切身所得的经验而得知人类母语的习得是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养成的,并没有进行过可以的培养与学习。这也就是乔姆斯基提出的LAD语言习得机制理论的起源。既然没有经过刻意的主观意识上的语言习得,何以掌握这么多的语言模块儿以供使用?答案只能是语言本身所带有的层级性和递推性所致。人类语言千变万化,丰富多彩,人们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同一观点,可以任意组合语言。如果语言只是单纯模式的堆砌便无法灵活的表达思想,更不能如此轻松地习得母语。这也是人类语言与动物所谓的语言的不同之处。
2.3.2构式语法在双宾语分析中的一点质疑
构式语法忽略了语言是表征手段的事实,只要是所述事实不变,所表达的意义就不会发生变化。如:Mary taught Bill French.和 Mary taught French to Bill.构式语法认为Bill实际上学会了一些语法,隐喻在此是成功的。但后者没有这个意义。其实French是教授的内容,并没有说明教学效果,也就是没有说明Bill是否掌握法语,那实际上Bill学会了一些法语的事实不成立。上述例子说明了构式语法认为构式的单层面性,独立性,把同样的事实的不同表达认为是不同的事实,用事实本身否认了事实,这种论断否认了事物的本质。
3.结语
综上所述,构式语法在双宾语的研究中虽然为其提供了新的方法,但是它本身存在的弊端在对双宾语的研究中也显现了出来。所提出的解决办法应该解释性充分强大,避免解释范围之外个案的产生。虽然构式语法的整体性有其弊端,但是传统语法的移位性转移仍然存在着缺陷。试问,何以能够说明是A转换成B,而不是由B转换成A呢?因此,对于双宾语的探索仍需要不断努力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