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岳
(广州大学 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南拳拳法刚猛,步伐稳健,气势恢宏;长拳动作奔放流畅,身疾步捷,一气呵成;刀术砍杀有力,大开大合,势如猛虎;棍术轮转迅疾,劈打一片,气度非凡。武术的一招一式不仅蕴涵中国古典美学的方法论,也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勃勃的生命力。但武术在近代传习过程中,却不自觉地将其招法摒弃,更注重武术方法。即为获取武术竞技表演的成功,刻意追求武术动作的惊、奇、美,而将传统的武术招法拆解得面目全非。招法特指固定的传承下来的武术动作和相应的练功方法的技击元素,或从传统武术中创新实践出可行的格斗技法[1],而方法则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2],既无根源且没经过实践的武术动作技法。从解释学可以看出招法更接近事物的本质,但从武术发展来看,武术身体技法却正面临由招法向方法的历史流变,那么这种历史的流变对当代武术的发展是利是弊?目前鲜有关于武术由招法向方法历史流变的研究报道。基于此,对中国武术方法和武术招法进行比较研究,一探武术招法流逝之因果,与武术方法盛行之根由,为武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中国武术的动作更注重招法,而跆拳道更多的是讲究方法,所以便于接受和推广。所以我们不能追求这种速成的方法,而更多的是研究招法的文化。”[3]王国志在文中曾如是说道。其实不然,事物的发展总是有一个规律性的,武术从保家卫国的格斗技击术到与众学科的融合,有了武术文化的提升,而逝去的是传统武术的招法,招法的实质是经过战争或竞技格斗被践行证明了的固定动作,是技击的载体。现今官方比赛的竞技武术套路鲜有格斗的招法,传统拳的打也无人问津,学校武术课程按部就班的初级长拳、24式太极拳强化给学生的更多的是模仿复制出的四肢运动,武术者们妄谈更多的是方法的“说招”,而武术的招法却被现代人潜意识的丢弃,流传下来的防身术变成了无实之体。也许是因为武术被信息社会分解的过于泛滥的原由,而被利益的事物融合的过多导致武术的本质越来越找不到有形的骨架。谈到起源生于存技的中国功夫,是先辈遗留下的生活经验的具体体现,至现今这个经验依然对国家起着非常重要的现代作用。但我们把这个经验有没有继承或发展呢?原由何为?如王国志所讲:“中国武术的动作注重招法”。相反,如今大多数拳种中的招法已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原因:一是官方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传承人年老或逝去。而根本原因像刘宇峰在《略论技击的构成要素—以冷兵器时代军事需求为背景》一文中说道:“技击的获取过程是练就的,不是无意间的一个动作就能称为技击。”说的是招法应该怎样获得。事实证明了短时间随意的拆招用招,练不出真正的招法,同时也反证了实用招法的获得必须是长期性循序渐进性的,也凸显了武术招法的流逝现状,而武术方法的运用变成了没有前提的空谈。传统招法亟待挖掘整理,应制定出严谨系统的招法传授体系。
散打的发展是在提炼传统武术招法的前提下,借鉴其它拳术发展的一项体育运动,虽然攻防内容不多,但却发展了30多年,与世界各国功夫基本都有对决,特别是摔法的招法特点在世人面前展现了它的竞技格斗魅力,但从招法的成熟度上以及功法训练上还有待从传统武术中获取正能量,说明了一个好的技击术需要实实在在的招法,更需要母体的润泽。反之,我们把散打的招法转变为只讲究方法的套路演练,散打技击延伸出的其它属性都将淡化,它练就的意志力洞察力以及外显的速度力量所展现的格斗招法,都说明了这个技击“灵魂”附着的外形招法不能丢失。我们注重方法是因为先有了招法这个根本前提,再通过方法来运用招法,发展武术不能改变事物发展的规律,更不能出现本末倒置的因果关系,所以散打的出现是武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适应世界格斗术对垒的必然需求,也同时证明了武术招法要亟待挖掘整理。武术的产生本来就是以格斗技击为目的的继承发扬,但时至今日的武术本质——技击,却丢失的一败涂地。随着农耕文明的解体,村落民俗和其中的武术活动都面临着传承危机,亟需抢救[4]。对于武术本身拯救的是技击招法的不断流逝,武术招法是武术技击本质主要元素之一,是技击的“形体”,是文化的物质展现,目前武术技击招法的发展被以西方为代表的奥林匹克竞技体育蒙蔽了武术应该走的道路。同时,我们也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现今武术发展的多元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人类需求,武术究竟发展出什么样的形势,是武台戏、还是舞蹈武术。应该让武术与社会的需求去结合,只要对社会有用,我们就不要太多的限制武术的方向[5]。既然如此,武术的本质技击招法更不能丢弃,它是武术外延属性发展的源动力。
今日我们看到的朝鲜半岛上流传的跆拳道和经济发展的日本国的空手道,也是经历了一个历史的质与量的发展阶段,这两个项目都是本国早期用来保家卫国的工具,是中国传统武术和本国格斗术融合而成的现今格斗项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跆拳道和空手道也经历了套路表演娱乐的阶段,也经历了怎样发展本国国术的思辨阶段。最后发展出了有品势(空手道称:型)、技击竞技、功力、品(型)舞表演的四大块,发展的原则是格斗项目本质不丢的格斗技击和功力,适应人类需求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品势(型)和品舞(型)。从简单实用到运用招法的方法体现,有德有技的身体表达,到至今跆拳道和空手道为不断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发展的指导方针,从这里可以看到两个项目发展的思路规划是简单实用的格斗招法的传承为主,绑定传统品势的身体技法文化为内涵的主线。
泰国的泰拳和西方的格斗术(拳击、MMA、自由搏击、格雷西柔术等等),都突出的体现了项目本身的本质——技击,这些项目的展示是赤裸裸的打斗,从最早的为了生存,为获得多余的产品而起源发展的杀人技,到有规则的竞技格斗,所展示的人的极限和人对大自然的不服输的征服心理,从而体现出的各国家对格斗术的思维导向所展现的身体意识或身体文化项目。就是因为这些改造大自然的的原本物象本质没有丢失,才迎合了现代人对生活的精神的需求而进行的竞技比赛格斗项目。
再看现今中国武术过于讲究传授方法的运用,对招法的功力训练都没了详尽的教习和记载,而招法不牢再好的方法也是徒劳,招法是方法的主脉,武术嫁接了太多的现代健身方法,又不甘舍去武术文化的传承,又想把武术生产出符合社会发展的形态,实际就形成了什么都想有什么也说不清说不深的怪圈,到最终武术技击招法的无形丢失,导致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损失。传统招法应通过打练的对接方式保留,且形成理论并与现代科学训练手段融合继承,但现今练武术很难寻觅到习武者对招法的再细化研究提高以及相应的功法练习,现在看到的是没有根源的过多的“招法”导致过多的方法的出现,竞技武术套路“舞蹈化”就是实证,这几年对于增加传统身体招法的呼声越来越大,通过传统招法所再现的传统身体文化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杨建营在研究竞技武术套路发展历程一文中谈到:技击本质和文化特色回归将是其发展的大势所趋[6]。
我们应该以他国的同类格斗项目的发展历程为前车之鉴,用审慎的态度看待目前不断流逝的武术招法,虽然有待商榷的中国文化的含蓄、不张扬、低调思想的大环境的影响,潜意识的对这种有“暴力“之称的传统体育项目的鞭笞,作为正在发展的中国社会,这个代表国粹的国术应该溯本求源的发展,应该以改革创新的思维维度去重新审视武术本质延展出的文化、教育、体育的功能产生的现代语境。所以我们要保留重视武术的技击招法。
武术所固有的本质特点是技击,是武术得以在历史长河中发展延续的理由,是武术众多属性产生发展的根源,是武术这个物质必然的、基本的、不可分离的特性,是武术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展现。有些学者认为,强调武术的技击功能会使武术越来越野蛮,越来越没文化。其实,恰恰相反,只有突出技击才能使武术更具文化特征,武术在长期的传统文化熏陶下,身体技法与身体文化所呈现的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审美观念、心态模式、价值取向在武术中都有集中的反映。武术与中国古代哲学、宗教、儒家伦常、人体养生、兵家都能从武术的技击体系——训练体系——战术体系——指导思想中窥见,而这里的技击体系是武术发展的根源,没有了前者,后者无从出现。技击的要素就隐藏在武术招法内,是经过历史实践验证了的证据“物件”,武术招法是武术本质技击的“肉体”,而技击本身是武术招法的“元神”,两者互为一体形神并进。技击是人的意识是看不到的指导思想,是人的目的所指;招法是看的到的技击运用实物,它是经过格斗实践得知的真理,固定的传承下来的或创新实践出的可行的格斗技法动作,或延伸的相应练功方法,不是任何实物(动作)都是招法。从武术推广的角度讲,我们应该注重的是武术本质的推广,而不是过多考虑内容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传承压力寄托武术于一身,都想利用所谓的国粹武术这个工具来发展现今的社会,但却忘记了武术生产的初衷,而以这个初衷发展起来的武术所附着的其它属性才是当今社会需要的,但不能以牺牲母体的核心本质为代价,那些武术内容繁杂的、厚重的、不易接受的武术方法就更说不清楚了。
既然武术本质是技击,且方法堪称世界第一,但是有几个人走出来去和世界接轨的呢?难道是国家不培养吗?所以我们把现今发展的武术人为的格斗技击含金量太重了,附注了太多的武术社会责任,武术的发展应该用理性的思维,在武术招法继承的基础上借鉴融合其它格斗招法来提高武术的技击。篮球巨星姚明、百米跨栏高手刘翔为何能走出去,为何能创造出那么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呢?就是因为我们去适应了社会的潮流,融汇了东西方的训练方法,重视了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才会成功的。当社会发展得和谐幸福的时候,武术技击被看作“暴力”的时候,武术的技击招法被遗弃一旁不理不问,但真正需要的时候,却发现掌握这种招法的持有者已经物是人非了,作为生产武术的人又怎能推脱责任呢?而原因又何在呢?统计分析发现武术理论的研究成果多于技术研究的成果。这个过于失去武术本质的研究应值得任何人的深思。如果武术的本质技击都低层次了,那武术文化的、健身的、代表民族精神的价值还从何谈起呢?
武术招法亟待挖掘整理,应摒弃虚妄的武术方法,制定出严谨的系统的招法传授体系。在东西方体育交汇时期,西方体育项目优势经济的环境下,眼前的武术利益和武术的本质发展原则相矛盾时应坚持哪一面,应做出科学的长远的规划。简单实用的格斗技术,突出招法,有利于传播推广武术文化。重视武术方法,轻视武术招法,影响了武术的推广,淡化了武术文化。任何格斗项目在世界上的出现不是偶然也不是必然,因此,应审慎地对待和处理。武术的推广应重其本质的挖掘和传承,继承发展传统招法是发展技击的最好途径。目前经济飞速发展,坚持武术招法的继承和再发展是推广中国武术的前提也是基础条件,如果说武术精神就是民族精神的话,那我们武术人的责任是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去发展武术。
[1]曹先擢,苏培成.新华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907.
[2]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3]王国志,王岗.中国武术与韩国跆拳道的比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1):48-51.
[4]李东岳,牛爱军.对村落民俗中武术的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3):67-70.
[5]卢元镇.中国武术竞技化的迷途与困境[J].搏击·武术科学,2010,7(3):1-2.
[6]杨建营,屈政梅,石旭飞.从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历程探讨其未来趋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3):13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