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宏斌
(安阳工学院 体育教学部,河南安阳 455000)
“体适能”是描述人体机能对环境适应能力的一个概念,同时它也是人体健康状况的一个衡量标准,该名词的出现对体育教学和训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体适能”概念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影响,旨在说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更新以及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适能”概念及必将与体育教学和训练更加紧密结合,从而促进体育的终身化、个性化和健康化进程。
通过中国知网、专业学术网站及CSSCI文献数据库,查阅“体适能”概念、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与运动训练理论的相关文献,通过收集整理分类归纳等环节对相关期刊文献资料去伪存真,消化吸收,基本了解“体适能”与竞技训练理论领域研究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汲取中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发展历程的优秀理论成果及演变规律,为本论文前期文献调研、思路梳理等研究过程做好理论储备。
通过运用逻辑学相关原理与方法,对当前体育教学与训练领域存在的问题,“体适能”理论在体育教学与训练实践领域的结合及运用的可能性进行详尽解读与分析,以期对“体适能”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广作前期的理论探索与尝试。
3.1.1 “体适能”的概念
“Fitness”一词最早来源于美国部分健身俱乐部及民间体育舞蹈组织协会,通常翻译为“体适能”,其是“健康”概念某种程度与方向的扩展与延伸,常作为国际上通行的运动康复及健身领域评价机体健康指数的的一项重要指标。学术领域将其定义为:特指机体自组织不断调整与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1]。官方及世界卫生组织将“体适能”定义为:在正常的工作学习余暇时间,人体的生理与心理状态没有出现过度疲劳症状,且能够心有余力享受生活的休闲时光,及时沉着的应对与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2]。目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强力推进与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体适能”理论在体育教学和训练领域应用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局面。
3.1.2 “体适能”的类型及内涵
体适能依据个人需求划分健康体适能(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与运动体适能(sport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3]。健康体适能涵盖:力量耐力、心血管耐力、躯体柔软度、体成分、疾病免疫抵抗及神经肌肉系统兴奋抑制调节的能力等,它是机体维持健康水平、抵御疾病侵袭以及获得高于日常工作、学习与生活质量水平所必备的体适能内容,也是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与运动训练目标制定的根据。运动体适能涵盖: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及柔韧等身体素质等,是运动员体适能状态在竞技比赛中展现良好竞技能力及获取优秀运动成绩的体能基础。当前国内外学者相继又提出代谢性体适能,涵盖血脂、血糖、骨密度、血胰岛素等一些生理生化指标,是机体健康状态及良性运转的微观体现,指标及数据的细微变化是常见非传染慢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前兆,不容忽视[4]。理论上体现人体体适能状态的不同方面是相互关联且制约的,其参数值原则上都应该在合理范围之内且比例合理。实践中具备良好健康体适能水平的个体不一定都是优秀技能体适能状态的拥有者,它仅仅是获取高超技能体适能状态的前提与基础;技能类体适能需在健康体适能水平水平基础之上进行长期系统专业适当的动作训练。
3.1.3 “体适能”的理论与实践需求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与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定位与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遵循体育教学自身运行规律的同时,适时的满足教育对象的个性化需求,将是今后一段时期体育教学发展的新趋势,对比学校体育课程传统授课模式中的现象,如:以竞技、军事与劳卫等为体育教学目的,采用传统运动项目为媒介的技战术实践课作为核心教学内容;应试教育体系中体育成绩定量统一评定的标准化模式抹杀了教学对象的个性化需求与鲜活的表现力。以上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弊端与固有特征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新时代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的多样性与个性化需求。“体适能”概念的提出某种程度上为应对学生个体的理性需求提供了理论储备及实施的可能性,并在实践环节的方面潜移默化与多方位的影响体育教学过程。
3.2.1 体适能水平差异与体育教学的分类
依据体育教学对象体适能水平的高低及遵循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差异实施教学分类,对其身体情况适合的体育课程内容、项目与目标而采用不同的教学分类,通常分为健康(促进)与运动(提高)二种类型[5]。其中运动(提高)类型包括:1)高水平运动队。该组织承担的部分教学任务与内容某种程度上是体育课程的拓展与延伸,其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与普通学生大相径庭;2)体育选修课或校内单项俱乐部。学生群体中有一些具备特殊运动天赋、项目兴趣与优异运动技能表现的学生,其身体素质明显高于普通学生,针对此类学生划分的若干层次的依据来源于授课初始阶段、年度体检与入校期间历年的身体素质测验,具体操作环节还应该从细节入手,谨慎对待在生理上(如肢体残疾、超重与先天疾病等)和心理上(胆怯、焦虑与忧郁等心理疾病障碍等)需要特殊照顾较特殊的群体并给予关怀激励。
3.2.2 “体适能”健康观念的渗透与体育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传统体育教学中对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师往往关注的更多是近期目标的确立,在授课环节铺天盖地向学生灌输大量的运动要领、动作要求等知识量,以及展示名目繁多纷繁复杂的各项技能,然后通过机械重复大量的长期练习掌握技术动作乃至熟练应用。教师缺乏学习方法的传授,尤其是在挖掘学生自身潜能,激发训练积极性与兴趣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方面亟待提高。培养学生自主自我锻炼,终身体育锻炼,利用现有体适能状态与运动技能,学习新的运动项目技能,保持健康水平等新的学校体育教学给“体适能”概念的推广搭建了广阔的应用平台,通过教授和应用健康“体适能”概念终极目标概括为:促进学生发展与形成的体力充沛、科学健康的生活方与习惯、掌握一定运动项目技能、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与良好卫生的行为,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6]。
3.2.3 “体适能”理论内涵与体育教学内容的更迭
“体适能”理论在体育教学内容方面主要体现如下:体成分的评估与鉴定,运动对机体有氧耐力的干预、躯体柔韧性、骨骼肌的力量和耐力、运动营养、运动保健卫生及康复医疗知识,提高学生健康“体适能”概念重要性认知水平、了解运动处方与锻炼原则。实践中遵循“体适能”概念选择运动项目,多采用有氧、中等强度与具备终身体育锻炼价值的项目内容,如健美操、中长距离跑、太极拳、游泳、舞蹈、自行车等运动项目,其对学生运动基础及身体素质要求不高,学习兴趣浓厚,且便于开展能长期坚持。
3.2.4 “体适能”概念与体育教学方法的变革
相对于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体适能”概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锻炼,是教学内容个性化设计与因材施教教学方式完美结合的典范,能够充分调动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项目兴趣为契机全面推进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和健康行为生活方式的习得。“体适能”概念的引入导致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转变,由课堂教学主导地位演化为开放自由学习氛围下的交流媒介与桥梁,是学生运动健身健美与竞技水平展现的伙伴及指导者,其对教师的教育功能定位及时适应、学习储备掌握的运动知识以及对体育教学过程中应付突发情况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提出苛刻要求。
3.2.5 “体适能”理论与体育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
传统学校体育的评价,往往在《国家体质锻炼标准》范围内设定的运动项目及相应身体素质量化体系作为学生体育课成绩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体适能”概念对体育教学评价推行统筹兼顾技能与身体素质的统一结合,利用科学计量与纵横向评价体系对学生身体健康状况进行评估[7]。其克服了传统体育教学评价的诸多缺点,如强调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的评价,较多采用横向评价而极少顾及纵向发展,由此导致学习自信心不强、学习兴趣消极下降,制约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竞技运动专项化训练是对人体生理极限潜能的最大挖掘与塑造,运动员若想形成良好的竞技能力与表现出优异的运动成绩,就必须调动机体诸多方面的生理潜能且都将其调整到最佳状态。按照经典运动训练学理论,专项运动的“体适能”训练涵盖以下内容:1)体能训练(Training),训练员(trainner)利用运动生理、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康复及运动营养等相关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手段,为提高与改善运动员适应高强度负荷及发挥精湛技战术能力而采取的特定专项化的身体能力的训练[8];2)Coaching,则是指教练员((coacher)依据运动项目的专项特征与动作结构特点,利用运动训练原则与人体运动生物力学规律而进行的机体动作及功能训练;3)Conditioning,常指心理治疗师(Instructor)利用运动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与干预手段,调整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使其运动参与者在比赛及训练期间能够较长时段保持心理状态平稳,从而具备较高竞技能力。综上所述,竞技能力与运动成绩是由体能水平、技战术能力与心理因素等方面构成及制约的。“体适能”概念倡导,日常的运动训练是在近似比赛环境条件下,机体对超负荷体能状态的模拟,使机体逐渐适应比赛氛围及环境,从而达到发展运动专项“体适能”能力。
3.3.1 “体适能”理论对运动训练观念转变的影响
“体适能”概念是运动生物学原理与方法在运动训练领域的实践应用,特指机体在内外环境生理与心理负荷刺激作用下,人体为应对与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而获得一定训练效果,强调运动训练实践活动对人体固有及潜在能力的挖掘与开发[9]。其涵盖以下方面:对人体机械性运动的适应、体内外环境的适应及对运动即刻人际关系的协调等。实践过程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在高原长期生活的人,其机体的组织器官在结构与功能上将会适度的变异与演化,尤其是运动呼吸循环系统的适应性变化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由此,引起了人们对高原缺氧环境的代谢性适应能够显著提高改善运动员机体有氧耐力水平的关注度、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尝试。现代高原训练已经作为一项常用的发展机体力量与心血管耐力的手段常,且呈现出运动员训练基地海拔高度持续增长的趋势,体现出人体“体适能”水平超强的可塑性与适应性。2)运动负荷量与强度的迥异造成对机体特定独特的刺激方向,外界机械重力与克服自身体重的负荷刺激方向主要针对机体的运动系统。如利用人体肌纤维在外界反复多次机械性压力的作用下,其结构上表现肌纤维增粗与肌细胞数量增多,神经-肌肉偶联的功能得到改善,肌肉内外间协同性同步与高效,从而导致局部特定肌肉体积增大与力量水平提高。肌肉结构与功能的改变是人体在外界机械压力与重力作用下本能的调节与适应性改变,尤其是专门性设计的训练动作其引发的人体形态与肌肉力量的提高表现显著。“体适能”概念的提出的理论依据来源于运动训练效应的获得的现象与原理,在实践过程中长期观察不同项目与个体运动员机体形态与结构的显著变化,利用现有运动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分析人体“体适能”适应性变化的原因,从而为科学合理安排运动训练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综上所述,“体适能”概念的提出引发了现代运动训练的观念的转变。
3.3.2 “体适能”理论对运动训练负荷审视角度转移的影响
负荷与强度是竞技运动训练中提高“体适能”水平及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训练与恢复的不合理安排是运动成绩停滞不前与运动伤害发生的首要诱因[10]。由于“体适能”概念的导入,教练员在涉及大运动量和超负荷的训练计划时都会谨慎设计,适时调整,同时提高运动员疲劳期的营养的补充与疲劳消除,及运动受伤期间运动康复治疗的水平,避免由于过度训练引发慢性疲劳与运动伤病,以运动员“体适能”水平作为疲劳监测与恢复程度理论的依据,将会为科学制定运动训练计划与康复治疗程度提供客观标准。
3.3.3 “体适能”理论对运动训练专项化需求的影响
现代高水平运动训练特征之一是专项化[11]。运动项目专项化的认知是实现专项训练与提高运动实践成效的前提,包括专项体适能、专项技术和专项竞赛致胜规律等方面的理论认识。其中“体适能”概念是当代运动训练专项化理论领域的重要特征,如专项化理论认为,对于具体运动项目来讲,最好的专项化训练就是重复机械的完成整体动作,尤其是基本动作环节与关键技术环节,在完成该项技术动作的限制时间与空间内,机体的各部分组织、器官与系统的生理结构与功能都会为适应专项技术而对“体适能”重新塑造与改善,强调“体适能”训练结果的质量与目的性,构建完整的竞技运动能力。
作为现代运动生理学领域提出的概念—“体适能”,它是评价与监测机体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领域理论变革的指导性概念。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新一轮课程成改革中,“体适能”概念导入符合以人为本,顺应自然的教育理念,使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实施过程中能够从科学与客观的角度,采用定量与专项化的视域,改善与评价学生的健康水平。建议今后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领域不断提高对“体适能”概念重要性的认知,发展丰富的教学手段与方式,将其渗透到体育教学和训练实践的各个环节,真正实现“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1]龚忆琳.何为体适能[J].体育学刊,1995(2).
[2]香港体适能总会.体适能推广计划研究报告简介[J].体育学刊,1997(3).
[3]张健忠,谢佩娜.美国高校“体适能与健康的原理与应用”探讨与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
[4]何雪德.体能概念的发展演绎着新时期训练思维的整合[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19(1).
[5]杨世勇.体能训练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6]何仲恺.体质的概念及其与健康的关系[J].体育科学,2002,22(2):37-38.
[7]郝树源.论体质与健康的关系[J].体育学刊,2002,9(2):126-127.
[8]董新光,戴俭慧,柏扣兰.健康素质概念的辨析—兼谈体质、身体素质与健康素质3个概念的混用与统一[J].体育科学,2005,25(11):72-75.
[9]田珊.体育运动与人的健康素质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3,24(2):24.
[10]蒙雪.21世纪我国国民体质增强策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2):58-62.
[11]江崇民,张一民.中国体质研究的进程与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2008,28(9):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