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祥 宋智梁 姚大为 卜建华 吴 巍 于 亮
(齐齐哈尔大学体育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以其勤劳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和文化。可以说,凡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就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存在。嫩江是中国东北松花江的最大支流,孕育了多个悠久而独特的文明。嫩江流域世居的少数民族主要有满、蒙古、朝鲜、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锡伯、柯尔克孜族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创造出许多丰富多彩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同时也构成了众多性质独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和谐统一、相对独立的民族流域文化。嫩江流域体育文化凝聚了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和深厚的情感内涵,表现出对不同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和独特审美观念的追求,具有与现代体育互不相同的文化特征和价值。
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范围广泛,融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带有浓郁乡土气息和民族文化色彩的传统体育项目。这些项目是少数民族民风民俗、宗教、娱乐的文化积淀,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具体体现,它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各少数民族文化历史、习俗风情,不仅是少数民族人民强身健体的重要方式,也为加强民族团结,活跃人民文化生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嫩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因其起源于民间,其生命之根、蓬勃之魂、发展之力均来自于传统文化与民间社会历史文化之中。至今仍保持其草根性、娱乐性,因而其生命力之强大可见一斑。嫩江流域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主要有骑射类:骑马(马术)、射箭,主要存在于蒙古族、锡伯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等民族中。历史上流行过马球,现在嫩江流域少数民族聚集地尚流行赛马运动。角力类:含角抵、相扑、争跤、摔跤等,其义相近,只是不同称谓。摔跤、射箭、赛马,被称为“男儿三艺”。冰雪运动:较著名的有:北室韦(蒙古族前身)的“骑术而行”(即滑雪),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满族中较普遍流行的滑雪运动。满族不仅酷爱骑射,而且擅长于滑冰,清代满族把速度滑冰和花样滑冰带到北京等地,并将滑冰和武术、杂技、射箭、球类等运动结合起来,称为“冰嬉”。其他各项运动:契丹、室韦、蒙古等族延续的双陆棋(兽棋);蒙古族的“打不鲁”(是“投掷”的蒙语音译)、“贵由赤”(是长跑比赛的蒙语音译)、乌木欠赛(“乌木欠”为桦皮船的鄂伦春语音译);鄂伦春族少年儿童喜爱的“毛皮球”,鄂伦春人在深山、密林中狩猎所练就的“跳越障碍”、“撑杆跳”的传统运动;朝鲜族秋千和跳板;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传统的“塔里楞”(意为“拉棍”);达斡尔族的“波依阔”(即曲棍球)。中国曲棍球培训基地就在莫力达瓦旗的尼尔基镇及其阿尔拉乡[1]。
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成为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的思想。但是,面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近代体育的快速推进和体育全球化的强劲走势,与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观念相关的文化思潮迅速冲击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系统。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被边缘化,日渐衰微,甚至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面临消失和灭绝的危险。嫩江流域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也面临着同样困惑,既面临机遇也受到挑战。《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倡导民族传统体育,开发民族体育资源,做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把反映各地自然和风情的学生感兴趣,带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纳入课程中,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2]。”因此,探索在新形势下嫩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创新发展之路,使高校体育办得更具民族特色,体现时代性、规范性和应用性,将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升民族体育的发展水平和融入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
嫩江流域是指大兴安岭主脉向东延伸至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绝大部分地处天寒地冻的东北地区,东北作为正经历着经济转型之阵痛的老工业基地,现代体育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挑战:体育经费的投入不足与场馆设施相对缺乏,开展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有一定难度。因此,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是缓解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创新高校体育教育内容、丰富校园文化、弘扬和传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有效途径。它对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精神,促进高校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意识,增强大学生体质、娱乐身心、提升审美情趣,丰富课余文化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基地,是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何把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融入高校,使其在高校体育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是各高校体育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嫩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具有健身性、趣味性、群众性、娱乐性等特点,绝大部分可以终身从事。由于其功能的多重性可以弥补竞技体育的局限性,符合体育与健康的指导思想和要求,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具备了进入高校体育课堂的条件,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是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继承与发展、普及与提高的有效途径。
3.1.1 课程体系的建立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之所以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经久不衰,不仅因为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得益于其本身集娱乐与体育为一体,在娱乐的同时兼具良好的健身作用。因而,继承这一宝贵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财富,并将其更好的传承下去,就需要借助现代教育体系的强大力量。将这些便于学习,又兼具教育功能和极具锻炼价值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体育教学活动中来。但是嫩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不是所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适合融入到体育课堂教学中来[3]。高等院校应结合自身地缘优势和师资力量,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搜集、整理、分类选编、改编等工作,将其设置成适合本校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之一,充实到现行教材中去,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如高校体育课堂有选择地适当增加满族的珍珠球、打冰嘎;朝鲜族的跳板、秋千;蒙古族的角力;达斡尔族的曲棍球;鄂伦春族的颈力等。这些项目不但可以补充和完善现代竞技体育,有效推进素质教育,更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营造快乐体育氛围,充分调动和激起学生参加体育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趣味性,陶冶情操。它将以往的“要我学”的被动学习模式变为“我要学”的主动模式,有利于培养团结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已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体育课堂,而且已办出特色,办出亮点,取得了较好效果。如:齐齐哈尔大学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和体育师资力量的优势,在黑龙江省高校率先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如:将达斡尔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曲棍球、满族在生产生活中创新的项目珍珠球、回族的踢毽、鄂温克族和赫哲族的滑冰、滑雪、打陀螺、满族的滑冰车等直接引入体育课堂和冰上运动会的竞赛项目。
3.1.2 课程教学的实施
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学校校本课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认知了解阶段。即在正常的体育课程教学中,适当安排介绍流域内传统体育项目的内容及基本文化事件。既不改变主流课程的基本课堂结构和特征,又增强学生对传统体育的关注度。第二阶段:深入探究阶段。在此阶段中,除完成正常的教学内容外,可以科学利用及安排时间,以一本书、一盘教学光碟、一个单元或一周课时的方式,对有关流域内传统体育项目的内容、主题及观念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以期获得能整体把握并形成基本认识的目的。第三阶段:实践改进阶段。基于前两个阶段的准备,可尝试性地在校本课程结构性调整的基础上,对校本课程各个方面进行重新思考和设计,将与流域传统体育项目相关的内容与主流体育课程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4]。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适当增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使之不断与现代体育教育相融合,为进一步推广与普及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心理学研究表明,体育兴趣与体育学习活动效果常常是成正比的,所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项目,创新有趣的民族体育项目可以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力,使其活动动机更为积极,指向更为明确,这将更加有利于学生接受、了解,最终积极投身到体育活动中来。
学校可充分利用自身的师资力量、硬件设备等资源,在课外体育活动中,通过开展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断满足不同需要、不同层次学生的诉求。如学校组建具有民族特色项目的业余运动队;在春、秋、冬季运动会上可设一些突出健身性、适用性、教育性、趣味性特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实现体育活动内容由竞技性体育项目向竞技与娱乐性体育项目并存方向发展,按教育部最新要求让50%以上学生参与其中活动。推行具有民族特色项目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等组织形式;积极定期组织学生参与、观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赛事和开展校内或校际体育文化节等活动,把民族体育舞蹈、节日类项目引入校园。让更多学生了解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及各项体育运动的发展及沿革。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传递正能量;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演出活动,让人们亲身感受少数民族极富特色的民俗风情,领略民族文化艺术的魅力,切身感受大学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引领区域文化发展的文化自觉。
嫩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嫩江流域经济、政治、文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然而,高校对嫩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精华挖掘的不够深入,缺少更有效的宣传和推广,没有很好促使民族传统体育实现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化转型。如何才能让嫩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地融入课堂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应结合中国实际,在吸收自身的精华和借鉴国内外体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寻找契合点进行新一轮整合创新,锻造我国传统体育的核心价值和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型体育,使嫩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具时代性,高校体育教学更具民族文化特色。我们坚信,中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之花,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阳光雨露滋润下,必将无比绚烂,必将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力开放,为丰富人类体育文化作出新的贡献。
[1]姚大为,张强.达斡尔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9,16(12):59-62.
[2]王亚琼,李康林,梁传诚.如何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高校体育教育[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4(3):66-69.
[3]黄友军.关于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21):190-191.
[4]郑大明.东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J].教育探索,2011(4):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