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届全国发光学学术会议于4月21-24日在南京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会、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东南大学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
全国发光学学术会议是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全国性重要学术活动,主要是为全国从事发光、显示及照明等研究和技术领域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提供一个进行学术、高新技术、信息和人才交流的机会。本次会议共有来自全国120多家单位的代表480余人参会,收到会议论文投稿392篇。会议还邀请了49位代表分别在大会和专题会议上作了邀请报告。
会议组织委员会主任徐春祥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东南大学常务副校长胡敏强教授出席并致欢迎辞,会议程序委员会主任申德振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张守著处长、会议主席范希武研究员分别致辞,并播放了我国发光学事业的开拓者徐叙瑢院士致本次会议的视频寄语。江苏省科技厅杨天和处长、东南大学副校长王保平教授、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顾宁院长、洪宗训书记及东南大学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顾忠泽主任等受邀出席了本次会议。
曹镛、黄维、范希武、刘益春、江风益、张洪杰、横山明聪、汤子康、王永生等154位发光学术界著名院士、专家、学者到会作了精彩报告。与会代表就稀土和过渡元素发光、显示照明材料/器件、半导体光电特性及发光/激光、新型发光材料/器件、发光学在生物医学的应用等12个相关专题领域的国内外发光学前沿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相关产业研发动态进行了热烈交流与研讨。本次大会还从会议投稿中精心挑选了232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制成展板作为墙报交流。
大会组委会主任徐春祥教授主持开幕式
近年来,发光学的发展非常迅速,在探索传统发光学的自然规律及具有重要应用背景的新材料、新器件研发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和进展,并且在纳米发光、发光学在生物医学的应用等交叉学科及相关研究领域寻得新的出口。本次会议凸显以下方面的研究特点:
1.开始注重国产设备的开发。如南昌大学江风益教授注重设备研发与工艺结合,实现MOCVD设备国产化,其自制的MOCVD设备多项指标性能超过进口设备,大大降低了LED成本。
2.发光学与产业联手创出高额商业价值。如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张洪杰研究组利用LED交流激发与长余辉荧光粉的巧妙结合,极大地降低了LED光具的成本,可创造年利润数亿元的价值。
开幕式上徐叙瑢院士致本次会议的视频寄语
3.站在电光转换领域前沿,持续突破世界纪录。如华南理工大学曹镛院士研究组在新型聚合物太阳电池给体材料的太阳光谱匹配及其迁移率的提高与材料分子结构的设计,聚集态结构及器件界面与结构调控等方面的基本科学问题以及在器件的界面调控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探索。以高效低成本为指向,从材料分子设计出发,使聚合物异质结太阳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及相关参数获得大幅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高达8.7%(国外报道最高效率<6%)。
4.注重学科交叉研究,为发光学寻得新出口。如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刘亚宁教授研究组就表面等离子体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研究,香港中文大学许建斌教授研究组在表面等离子激元局域电场增强效应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刘益春教授研究组在氧化锌忆阻器模拟人体神经突触等方面的研究。
5.注重新材料、新技术开发。如东南大学徐春祥教授研究组利用氧化锌回音壁模微腔制备微型激光器件研究,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赵东旭研究组对荧光碳量子点的发光机理研究,南京邮电大学黄维院士研究组对SFX高效电子发光材料的研究,香港科大/中山大学汤子康教授研究组用拉曼技术测定原子波尔半径方面的研究等。
6.面对挑战,嵌而不舍,取得突破。如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申德振研究组面对ZnO基材料稳定可靠的p型掺杂难以获得的世界性难题,利用Li-N共掺技术取得了氧化锌p-型掺杂突破,实现了p-n结发光器件180天的连续稳定工作。
本次会议参会人数之多是空前的,而且以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及产业界同仁为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占到了参会人数的近二分之一,预示着我国发光学事业朝气蓬勃的美好未来。参会代表分布在120家高校、科研院所及公司企业,充分表明发光学研究领域正在由神圣的学术殿堂步入直接服务于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参加大会的代表们通过几天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在今后的工作中各单位将进一步加强联系,协作攻关。
大会现场
本次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会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会委员会,并颁发了“第6届徐叙瑢发光学优秀青年论文奖”及“第1届中国发光学技术创新奖”。会议还拟定第14届全国发光学学术会议将于2016年在上海召开,届时会议将由上海大学承办,张建华教授任组织委员会主任。
颁奖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