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 琦,朱 蕾,郁君平,潘益维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0053)
近两年的就业数据调查显示,高职学生的半年离职率居高不下的问题十分突出。由于工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成本较高,使得用人单位和工科高职学校都蒙受了较大损失。因此,以学生生涯规划为依据,开发以学生、用人单位为服务对象的信息平台,对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提升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率以及促进毕业生就业精准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离职率持续偏高的数据显示学生就业稳定性偏低,客观反映了目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匹配度不高,即毕业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或者用人单位不符合毕业生的期望。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员工离职意向的因素基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个体因素、组织因素、个体组织适应性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1]
1.毕业生对个体的认知不足
高职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都对未来的个体价值实现进行评价估计,当他们对其个体价值估计过高,则容易产生如职位、薪酬等满意度与预期不相符合;对其个体价值估计过低,则容易产生自卑等心理,从而造成沟通社交障碍。
2.毕业生对外部环境认知不足
从目前的高职院校就业服务的发展现状来看,学生汲取养分都是在学校或工学结合实习单位所接触到的内容,对即将就业的行业以及用人单位的组织信息仍然缺乏较为全面的认知及判断。
3.就业推荐工作与学生期待存在差异
麦可思就业数据显示,浙江省高职院校近八成的毕业生通过学校提供招聘信息、朋友和亲戚推荐、教师推荐的方式就业。由于学生缺乏对社会行业环境信息的手段,在这种单向服务的模式下,很容易产生就业推荐与学生期待不吻合的情况。
生涯规划理论是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以达到个体的“人职匹配”;就业服务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干预劳动力市场并能有效调节和改善供求的直接手段,其主要职能在于通过劳动力市场信息、职业介绍、职业生涯指导和相应的职业培训等手段的运用,帮助用人单位用人和劳动者就业。[2]完善高职院校就业服务工作系统,其操作性可以从生涯规划的两个方面来考察。
1.自我认知
随着社会行业分工的细化,工科高职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生产、设计、维护、物流、销售、服务等工作,他们可以按照生涯规划理论科学地找出自己感兴趣领域,认知自己的价值观念,探索自己的性格倾向,确定自己的能力优势所在,通过认知和分析推断适合可能的工作方向。高职院校在就业服务体系中应避免生涯规划教育方式趋同化,要结合自身资源,以学生个体的多元化需求为导向,开展就业服务指导。
2.环境认知
高职学生自身应把握家庭、学校、社会、职业四个方面的环境基本状况。从信息获取因素来看,他们最容易把握的是家庭信息,一般都能够掌握学校信息,而最不易掌握的是社会与职业环境信息。因此,高职院校就业服务应充分利用办学行业、校友等资源,向学生提供行业、用人单位信息服务,让学生适时把握社会与职业需求,使自己的就业紧跟时代步伐。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提供四项服务”为内涵的新就业服务子系统,较好地提高了就业品质,从理念和措施两个方面切实推进了人才输出和用人单位招聘工作的对口衔接。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高职院校就业服务系统在被工作瓶颈卡住时,要审时度势加入新的要素子系统,完善就业服务工作的功能。
在该理念指导下,就业服务的关注点应从就业推荐转移到以生为本的生涯规划发展。瑞士著名高等教育专家戈德斯密德也指出:“大学除了有责任向学生传授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外,其使命之一便是要为它的毕业生就业提供必要的准备。”“但是如果我们过分陶醉于象牙塔内,与外界社会隔离,那么,我们的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必将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3]因此,高职院校要完善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及指导,整合资源构建用人单位信息库,将就业服务工作纵横延伸。
1.以学生生涯自我认知发展为导向,构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子系统
生涯规划能力是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萨珀生涯发展阶段理论认为:14~25岁是探索阶段,该阶段的青少年通过学校的活动、社团休闲活动、打零工等机会,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作了一番探索,因此选择职业时有较大弹性。这阶段发展的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4]因此,探索自己,思考自己,实现自己是生涯定向的主要方法。
(1)职业生涯信息平台 在学生入校初期安排职业测试,自我测试评价是生涯规划的基础,也是学生能否获得可行的规划方案的前提。通过专业测评帮助学生探索真实的自我,使他们获得正确的自我评价,从而让他们今后的生涯规划具有可操作性。保留学生测试数据进行对比并建立数据库,为今后就业推荐工作提供一定依据。
(2)第一课堂专业平台 在大一设置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课程,通过生涯规划课程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指导学生认知自我评估、环境分析、目标确立、策略实施和评估调整五个规划环节,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使学生掌握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从而对自己进行科学规划;设置生涯咨询服务室,为学生提供一对一式生涯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认知自我,选择自我发展路径。
(3) 第二课堂素质平台创立生涯发展社团,开设专题讲座论坛,组织和参加各级别职业生涯规划竞赛,通过丰富的活动形式,在校园中营造职业社会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并能够一定程度上认知社会。
2.以学生生涯环境认知为导向,构建行企业动态信息指导子系统
在生涯规划环节的环境分析中外部环境分析是难点,学生缺乏必要的手段和渠道较全面地掌握职业、行业、用人单位、地区等信息。工科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其与行业以及用人单位的高度密切性,整合其掌握的行业以及用人单位的文化发展理念、人才招聘标准、岗位发展要求、校友等多项资源,编辑构建行企业动态信息数据库系统,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外部环境信息,使学生的生涯规划具有真实性和可操作性。
(1)行业动态信息 即各个行业的生命状态人才需求、薪酬状态、发展前景、国家政策以及全球化影响等信息。这些动态信息是学生自我选择的重要参考,更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依据。
(2) 用人单位信息一是企业文化,主要是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 二是企业发展,是企业面对未来未知环境的适应及进一步的运行; 三是企业招聘和岗位剖析,即企业年度招聘用人需求和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劳动环境以及岗位资格条件;四是工学结合顶岗实习; 五是交流互动,即企业走访、讲座、宣讲等信息活动; 六是企业毕业生跟踪信息,即已在企业工作的毕业生的基本信息情况。
3. 与毕业生加强联络,完善毕业延伸服务子系统平台
转变传统就业服务理念,创建了就业服务工作新模式,形成毕业生延伸服务体系,跟踪毕业生的工作状况,对基本数据进行调查统计,对毕业生提供延伸服务。主要包括: 职业生涯规划延伸服务,帮助毕业生职业稳定; 创新创业延伸服务,帮助毕业生创新创业; 岗位技术延伸服务,帮助毕业生岗位成才; 心理辅导延伸服务,帮助毕业生主动适应社会; 继续教育延伸服务,帮助毕业生学历提升,实现可持续职业发展。
4.丰富就业宣传手段,建设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微传媒子系统
截止至2012年1月,全国共有88所高校开通了就业官方微博。大量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微博的兴起将为教育工作提供新角度、新理念和新方式。[5]建设就业微博等微传媒系统可经常编发就业服务指导方面的信息,如:招聘信息、生涯测试、国家政策、求职指导、创业指导、励志物语等多方面的信息,并形成学校与毕业生、学校与用人单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互动。
当今的高职学生和社会的接触仍就不完善,相信通过就业服务体系的不断研究、完善与丰富,毕业生就业精准度也能够不断地提升,毕业生都能够在广阔的社会空间中更容易地找到自己的理想位置。
[1]束孝宇.高职毕业生高离职率现象分析与解决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4).
[2]百度知道.就业服务[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754141.htm.
[3][瑞]M.L.戈德斯密德.展望新世纪高等教育.理论学习与职业生涯的中介[EB/OL].http://csscipaper.com/edu/gaodengjiaoyuqianyan/863500.html..
[4]倪坚.职业规划解码[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5]杨立淮,徐百成.“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J].当代青年研究,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