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的课堂观察活动分析和思考

2013-12-02 08:38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教育中心康永军
天津教育 2013年9期
关键词:二氧化碳教研思维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教育中心 康永军

一、课堂观察的含义

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如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它和我们平时经常说到的“听课”有很多不同。传统意义上的听课,教师在听课时会关注课堂教学的各方面,结果反而忽略了很多重要的教学细节,教师在评课时只能根据大致的印象泛泛而谈;评课时涉及的某些事实依据,通常是授课教师精彩或出错的片段。课堂是错综复杂且变化多端的,要一个人观察并记录课堂里发生的每一件事是不可能的,对于听课教师而言,印象较深的就是那些比较精彩的片段或者出错的片段。所以,改变传统的听课方式,加强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课堂观察的本质。

课堂提问是师生课堂教学的一种最常见的方式,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师课堂提问的话语、形式、内容、质量都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教学提问,对教师的教而言,“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德加默)。

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堂观察活动?可以设计如下模式:课前准备、课堂观察、课后研讨。

课前观察的准备是有效开展课堂观察的前提基础,为课堂实时观察及课后分析评价提供方向;课堂观察和记录是有效开展课堂观察的有利保障,为课后分析评价奠定基础和事实;课后分析和评价是课堂观察实施效果的有效提升,为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二、以提问为主的课堂观察的案例分析

本次观察对象为初三年级的一位工作6年的化学教师,执教内容是人教版化学教科书中的《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我们对整堂课的课堂提问进行了数据分析后得到以下结论:

从课堂提问的方式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的角度出发,注重提问形式的多样化,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探索活动,课堂提问较好地起到了发展学生思维方面应有的价值。

从提问反馈的方式看,教师课堂提问后,让举手者回答和让未举手者回答占的比例都较大。这说明在课堂上教师关注全体学生,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了关注。

从课堂调控的方式看,课堂上教师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通过重复自己的问题或学生的答案引发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发展,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对学生回答的鼓励和称赞欠缺了一点,造成课堂气氛有点沉闷。

从课堂提问的数量看,教师课堂提问数量偏多,一堂课共有51个问题,平均每分钟达1.13个问题之多。课堂中出现的“是不是”的是非问,“是这样还是那样”的选择问等,这些提问的随意和零碎,就是因为没有目标指向的规范造成的。对照新课标,上课提什么问题,是由教学目标决定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提问范围过宽过窄都会造成教学目标的偏离。

从课堂提问的主体看,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整节课57个问题,其中教师提了51个问题,可见提问主体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这些问题的回答集中在班内18个学生,其中有3个学生回答次数超过7次。课堂上学生也提出了6个问题,但只是问问如何操作、如何表示之类没有任何思维深度的问题。

三、通过课堂观察记录的理性思考

1.问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一般地,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又可划分为若干个教学块。如,我们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这一节课,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六个教学块:①引课(屠狗洞);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③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④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性质实验的描述、表达和实验操作;⑤二氧化碳的用途;⑥二氧化碳对大气的影响。据此,可将所有的课堂提问都归到不同的教学块中,每一教学块中的所有问题可称之为一个“问题块”。

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中的“问题块”(教学块)所起的作用:问题块①(引课——屠狗洞),问题块⑥(二氧化碳对大气的影响),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多地关注化学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即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问题块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问题块⑤(二氧化碳的用途),对培养学生有关实验操作技能和知识点的落实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即侧重于“知识与技能”;问题块③(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问题块④(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性质实验的描述、表达和实验操作),体现了科学探究基本方法的指导,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综合运用有关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落实有关基础知识的同时,更侧重于“过程与方法”。

2.问题块中的问题设计要注意频度和坡度。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各教学块所问问题数:①引课4个;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10个;③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12个;④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性质实验3个;⑤二氧化碳的用途3个;⑥二氧化碳对大气的影响10个。

从中不难看出,高密度的提问成为课堂提问的主要方式。或许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的问题连授课教师自己都不相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如,本课中关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提问明显偏多。原因就是教师在备课时,未能精心设计“问题块”中的提问,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针对某一教学小主题,可能只准备了第一问,对于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缺乏预见性,从而造成后面的提问缺乏针对性,即没有设计合理的“问题块”。

观察到的提问中,属于高层次思考的问题基本上都需要教师铺垫或提醒。那么,涉及分析、综合的问题,更需要从学情出发精心设计提问,把一个问题块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各小问题的坡度,让学生感受到这样分解的理由,并能把各个阶段的解决策略加以串联而得到原问题的解决,否则就是教师把知识“嚼碎”“喂”给学生,对提高学生的认知是没有帮助的。

3.课堂提问的思维层次要避免浅层次化。

关于学生应答方式的统计:集体回答12个;个别回答21个;讨论后汇报5个;自由答10个;无应答7个。

集体回答和无应答的占了大部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关于集体回答部分,我们可以分析提问水平,记忆性问题23个;推理性问题12个;创造性问题2个;批判、评价性问题4个。正因为课堂提问中很大部分是属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提问,对于此类提问,学生能较快地回答,即集体回答。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会考虑到设计一些高思维层次的提问,对于高层次思考的问题,教师会进行不断的提示。但需注意,在不断的提示中容易使问题从高层次思维向低层次思维转变。比如问题块④(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性质),在不断的提示中,最后变成了一问一答“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什么”。所以,提示要适可而止,切忌让一些高思维层次的提问变成一问一答的填空式的提问,填空式提问组织化程度高,有利于扫除教学障碍,但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发挥。

四、以课堂观察为载体提升校本教研有效性

传统的教研方式存在很多不足。如教研内容离散化,教研往往缺少主题研究,所谓的研究没有聚焦的内容,呈现出“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现象。如教学研究的粗放化,诊断缺少深入的描述和分析,教师和教师的交流表达比较模糊,流于表面问题。还有教研活动的范式化,教师往往以经验性的评课套路和话语诠释课堂,缺乏个性化的诠释思路。

开展以课堂观察为载体的教研活动有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日常专业生活,旨在共同探讨一些具体的课程教学方面的问题;作为一种专业学习活动,旨在提供一些符合发展实际的建议,从职业转向专业;作为一种合作研究活动,旨在经历一种合作、对话、探究的专业体验。

猜你喜欢
二氧化碳教研思维
扬眉吐气的二氧化碳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抓捕”二氧化碳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