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宏宝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市场经济伦理得到了深入研究分析。然而,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之间存在着矛盾。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本文首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方法论原则,其次探讨了市场经济的伦理缺陷,最后提出了相关调节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伦理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方法论原则
1.历史原则
在坚持唯物主义立场下,辩证地看待当今的经济生活中形成的伦理观念和经济行为的伦理性问题,这就是马克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构建的历史原则。马克思认为,不可能存在永恒的道德,人们看来是永恒性的道德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意识、道德心理的改变,原则必然逃出道德的范畴。另一方面,道德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进化,每一种新生的道德形态都会比前一种道德形态进步。然而,道德发展和历史发展的进程是不可逆转的,伦理的产生具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基础,只有通过当时的社会经济现状,才能真正理解相关伦理道德的合理性。马克思指出,一切以往的伦理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2.实践原则
由于个人发展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因此,市场经济伦理的构建必须与个人发展、社会建设实践活动一致。市场经济伦理的建构必然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追寻个人的发展步伐。在康德看来,纯粹理性只是自为地实践的,并且给与人一条我们称为道德的普通法则。个人受自我理性的约束,“人为自己立法”以及自由、自觉、自主的“能动精神的实践理性就是“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从而影响的市场经济伦理。
3.实然与应然统一原则
马克思认为,价值既不是立足于实然,也不是立足于应然,而是立足于两者的统一,也就是从实然到应然的超越性。在他看来,人的本质就在于不断超越的行动,即实践。社会主义不是一个单一的核心价值,而是一个价值体系,是一系列价值的有机统一。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建构中,既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经济伦理的实然,又要通过批判来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应然。所谓“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实际上就是实然是合理的。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4.效率与公平统一原则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导致效率的伦理性无法显现出来。但随着技术改革、劳动生产率提高、工业交际复杂等情况的出现,效率的伦理性充分的表现出来。在市场经济中,机会均等与结果均等成反比关系,机会均等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均等的收入,反而拉大收入差距。而在合理的资源配置下机会均等,按劳分配是完全符合市场经济效率法则的。有了利益的激励,厂商将竭尽全力提升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效率,使得厂商之间的竞争达到一定的程度,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二、市场经济的伦理缺陷
1.理论前提的伦理缺陷
市场经济理论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前提建立的,唯有 “自私自利”的理念,才能达到市场经济的高效率运作。韦伯认为:“新教伦理将营利行为视为上帝垂青和释罪的方式,从而不仅使 ‘获利冲动合法化,而且把它看着是‘上帝的直接意愿。”马克思认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商品的流通和对利润的追求会导致社会中经济与道德的冲突和分裂,主观的道德价值和客观的经济价值会分道扬镳,政治经济学应该研究价值的分配方式,使经济学的发展符合法律和道德观念。”古典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经济个体对自身利益的追逐,通过“看不见的手”推动了社会财富的增长。这种促进作用 “甚至比他想要这么作时更为有效”。“自利”由“作为手段”的合理性变为了“作为目的与结果”的合理性。既然自利是合理的,那么依自利动机对经济个体行为进行理性规划,追求“最大化”的效益与财富也就具有了合理性。然而这些都仅是一个方面,人们强调自利的同时却忽略了《道德情操论》中所重视的社会人的伦理、心理、法律和道德情操,从而曲解、误读了亚当·斯密学说。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曾说:“我们目睹了金钱欲爆发之后的种种罪恶,会感到斯密称《道德情操论》比《国富论》更基本的含义。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 由此,经济理性对个人主义的片面强调不仅造成了自我与他人的对立,也造成了自我与作为自我生存条件的整个社会环境的对立,动摇了所有以 “利他”与 “合理约束个人欲望”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美德的文化基础。
2.运行过程的伦理缺陷
19世纪中叶,英国工人将“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资”作为自己努力劳动的激励。从经济伦理的角度看,这在道德上是公平的,而社会经济来看,却是不公平的。马克思在其“剩余价值”学说中指出:干活付钱,这是错误的认识,就是说工人干活,资本家付给他钱,看来这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实际上,这不是“等价交换”,工人为资本家劳动所创造的财富远远大于自己所得的报酬,而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却被资本家无偿地剥削走了。所以可见,这并不公平,工人们并没有得到他干一天活所应得的公平工资。由此可见,劳资伦理关系的本质不是平等,而是雇佣;不是自由,而是专制。
三、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伦理问题调节
1.重审理性经济的合理性
现阶段,市场经济在运作的过程中将经济发展与物质财富的积累远远的放在高于伦理道德之上,而这种理念的价值与意义需要重新审定。重新检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能忽略了一个本质性的问题,那就是,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为了服务社会从而增加社会福利,而并非追求个人或某些利益集团的利益。因为经济理性只是人类把握经济事实的一种理论假设,其所蕴含的经济逻辑具有严格的适用范围以及理论和事实上的局限性与矛盾性。如果将其推广至所有的社会事实与社会领域,将会造成灾难性的伦理后果与广泛性的社会后果。这种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增长与道德伦理的相背离,并不能在精神上给人们带来高福利、高质量的生活水平。因此,理性经济的合理性应该重新审定,把经济理性纳入伦理关怀的视域中。
2.市场经济价值的多样选择
恩格斯提出:“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这说明了市场经济的价值在于以生产方式为主要内容,从而达到社会的总产出的最大化,这决定了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在本质上决定“人们的意识”。伦理研究的前提是坚持经济与伦理的辩证统一。这种统一,不是根据抽象的伦理原则来规范市场经济行为,也不是以经济运行自发产生的规范来定义伦理,更不是以牺牲伦理原则而达到市场经济的高效运作,而是在对经济运行过程的科学批判基础上,形成植根于经济而又超越经济的伦理精神,以促使经济的健康发展。
马克思认为:伦理价值问题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脱离了伦理价值研究,经济研究就成了见物不见人的“发财致富”学说。由此可见,伦理道德在市场经济运作中的重要性。而当今市场经济在运作的过程中将经济发展与物质财富的积累远远的放在高于伦理道德之上,这种理念的价值与意义需要重新审定。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研究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此方面的研究还需要更加细致具体。
参考文献
[1] 陈新汉. 市场经济与社会经济价值观念[J].财经研究,2001(07).
[2] 侯惠勤,肖玲.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与当代市场经济实践[J].江海学刊,2003(06).
[3] 宋希仁. 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劳资伦理[N].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9(09).
[4] 肖乐群. 市场经济的伦理缺陷研究[J].特区经济,2007(07).
[5] 孙彬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建构原则[N].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07).
[6] 王岚.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构建[J].生产力研究,2007(08).
[7] 杨东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伦理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03).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