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背景的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特色建设探索

2013-11-27 05:16莲,吴
职教通讯 2013年32期
关键词:数控技术校企实训

石 皋 莲,吴 少 华

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其广泛应用将更好更快地推进制造业向高端发展。苏州作为中国的第二大制造业基地,其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地方经济快速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推进,苏州装备制造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到以生产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航空零部件、医疗器械为主,制造零件出现大型化、复杂化、有色化的特征变化,从而引发从加工对象到加工材料、再到加工设备的技术领域转移。基于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特色建设的探索,笔者认为,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应该主动适应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坚持以内涵建设为抓手,注重培育和打造专业特色,才能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使自身在新形势下获得可持续的发展竞争力。[1]

一、专业特色建设的必要性

所谓专业特色是指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教学和改革中通过长期积累、凝练、发展,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的本专业所独有的显著特点和个性特征,是本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志。[2]在高职院校重点发展各自专业的某些甚至某一特色,并与其他院校的同一专业保持一定的差异性,以特色标志水平,以特色证明质量,以特色显示活力,其意义不言而喻。

加强专业特色建设是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提升技术能级的需要。数控技术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础,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也必须提升技术能级,全面提高专业特色建设水平,才能培养出更多企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当前,苏州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重大拐点和产业转型的关键阶段,数控技术类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且迫切。相关企业调研表明,“识图样、懂工艺、会编程、能操作、精测量、善维护”的数控技术技能人才尤其缺乏。通过加强数控技术专业特色建设,提升数控技术专业在建设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双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技术能级,最终提高数控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是解决专业建设与企业发展不适应,学校教育培养滞后于企业技术进步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加强专业特色建设是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本土化建设的选择。2012年,苏州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已达到5440亿元,优势行业的规模和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苏州本土制造类企业数量多,但是产值低;而中小型制造类企业的发展却明显快于大型企业。随着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先培育和发展,本土企业和中小企业对数控类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传统和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企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深层根源在于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模式及运行机制尚不完善,迫切要求新的变革。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应主动与本土企业中小企业之间建立起灵活多样、紧密联系的运行机制,深入推进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而更好地为本土企业中小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加强专业特色建设是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很注重专业的特色建设,呈现出突出“以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根据技术发展未来预测超前建立新专业、结合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设置急需的专业等特色。目前,江苏省82所高职院校中有46所设置数控技术专业,并且持续开设数控专业的高职院校主要集中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地区。各高职院校在培养规模超常规快速增长的同时,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出现了千人一面的“同质化”倾向,无特色可言,这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加强数控技术专业特色建设是各高职院校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专业特色建设的目标定位与培育基础

(一)目标定位

根据有关市场调研,苏州现有制造类本土企业中小企业约2万家,主要以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航空零部件、医疗器械为主,这些企业的制造装备采用大量的数控机床,为本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数控技术专业特色建设的目标定位是紧贴苏州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面向苏州制造类本土企业中小企业,在院系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下,完善本专业校企“双主体”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基于岗位实际需要、能力素质相融的专业课程体系,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校企优势互补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提升数控技术开发与应用的社会服务能力,带动专业群相关专业的改革与建设,促进数控技术专业建设的本土化,为苏州中小型先进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也为同类院校的专业特色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培育基础

高职院校要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校企深度融合是必经之路。《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任务,必须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之路,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3]校企合作已成为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的双赢战略,而职业教育的职业针对性特质决定了职业教育和企业是共生发展的“命运共同体”。[4]

2003年,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开办数控技术专业。多年来,本专业紧贴江苏及苏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坚持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以校企为“双主体”的“三课堂、三进阶、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为标志的鲜明专业特色,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2010年以来,本专业先后被列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苏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专业。

所谓校企“双主体”,即高职院校把紧密合作的企业纳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按照“共育共管、共享共担”的人才培养原则,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中,切实推行校企“双负责”制度;在课堂教学和生产实践中,努力促进校企“双情境”融合;在项目开发和生产管理中,着力打造校企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队伍;在质量监控和实习管理中,有效运行校企“双评价”机制[5],使企业和学校并列成为人才培养的两个主体。两个主体紧密结合,互相依存、相对统一,缺一不可。

总之,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视野下,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特色培育必须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核心,引导和推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紧贴地方制造业价值链“微笑曲线”高端人才的市场需求,结合现有优势和潜在优势,适时调整专业特色建设的方向,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并与其他院校的同一专业保持一定的差异性,赋予原有专业特色以新的内涵和更优的品质,从而不断提升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适应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三、专业特色建设的路径探索

(一)满足企业需求,以校企“双主体”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省级创新实验基地为平台,构建并完善“333”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懂工艺、会编程、能操作、精测量、善维护”的数控专业紧缺人才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在大量市场调研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积极服务江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重点是苏州地区的工程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航空零部件制造、医疗设备制造等产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专业定位。同时,进一步确立了与现代制造业相吻合的专业培养目标,即适应现代制造业需要,具有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较复杂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与程序编制、CAD/CAM、数控设备操作及质量控制等技术知识,具有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适应数控机床操作、数控工艺与程序编制、产品质量检测等生产一线岗位任职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即“懂工艺、会编程、能操作、精测量、善维护”的数控专业紧缺人才。

作为特色建设的重要载体,本专业的校企“双主体”数控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省级创新实验基地,坚持“目标一致、标准统一、团队共建、全程合作、长期双赢”合作方针,将苏州思瑞测量、强身(苏州)医疗器械等深度合作企业纳入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逐步打造成为与学院并列的人才培养主体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平台。近几年来,以此为实验平台,数控技术专业逐步构建并完善了以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校企“双主体”育人的“333”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5](即搭建课内、课外、企业“三课堂”的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平台,构建贴岗、接岗、适岗的“三进阶”的专业课程新体系,实施识岗、习岗、顶岗的“三递进”的工学交替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实到专业建设的方法层面与操作层面,进而将人才培养模式转化为可操作、可持续的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育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实施示意图如图1所示。

(二)贴近企业实际,构建“双链式”的系统化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开发“岗课证融通”项目课程,推行“做中学”模式,探索并实施“11X1”教学组织形式和“X人协作”学习法,取得成效

图1 校企共育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实施流程

“十二五”期间,数控技术专业根据区域现代制造业发展对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着力构建以实践为主导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能力素质相容的专业课程新体系,全面提高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实际工作的关联度。以“能力素质相融、岗课证融通”为顶层设计的指导思想,构建以实践为主导以全面发展为基础的专业课程新体系。坚持“专家引领、骨干带头、教师参与”的工作思路,基于工学结合的全程式、课程教学的理论实践一体化和素质教育的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等课程建设理念,邀请华师大职业教育研究所的“博士团”指导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根据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贴近企业实际,规划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结构,提出以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校企联合开发以专业课程内容核心的“技术链”与课程体系能力培养递进的“逻辑链”相对应的“双链式”课核心课程群,系统化设计“识岗、习岗、顶岗”技能培养实践课程,将职业规范培养、职业道德养成、文人素养熏陶和创新创业实践融合到专业与实践课程中,形成 “一条主线、双链课程、三岗实践、四项融合”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开发的方法创新。(见图2)。

图2 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整体设计框架

以“做中学”模式为核心,有重点地推进教学方法改革,逐步形成注重能力培养的适合各自课程特点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2010年以来,以“机械零件的普通加工”、“零件的二轴数控编程与加工”、“零件的三轴数控编程与加工”、“零件的多轴数控编程与加工”、“首件的加工与调试”等项目化课程为试点,在课程实施中,面临设备少、难顾及、易出险、成本高、管理新等困难,着重探索分组教学组织方法、以学生学习成果为主要依据的课程评价方法、教学资源合理调配与建设等关键问题,通过实践形成各自的可行性解决方案,改革试点课程逐渐找到适合各自特点的教学方法。为更好克服设备台套数不足、教师指导工作量大的困难,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本专业逐步推行了11X1教学组织法(即在1名主讲教师、1名实训辅教老师合作的“双教师”授课方式下,在每个班级中遴选X名学生教学助手,通过学生教学助手带动1个班学生完成实际操作的教学组织法)和X人协作学习法(即X人组成的小组,以“零件的三轴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为例,X=5,即要求1人编制加工工艺、1人数控编程、1人数控机床操作、1人设备保养与维护、1人记录编制整个工艺文件、组长则担任协调员,在实施中负责项目汇报及保障本组的安全。组内的分工在每个教学项目都是轮换的,在各个单元需要担任不同的任务)。通过学生骨干的带头作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改革,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呈现如下特点:(1)开发“双链式”的课程群,即开发以专业课程内容为核心的“技术链”与以课程体系能力培养为递进的“逻辑链”相对应的“双链式”课程群,符合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2)实施了“三岗”实践,即实施“识岗”、“习岗”、“顶岗”实践,实现学生工作经验的逐步积累;(3)推进“知识、能力、素质”课程的融合,即推进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专业项目化课程、以职业素质与技能培养为主导的校外实习课程和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主导的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三个阶段中的相互融合。

(三)校企互聘共培,着力重构“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优秀团队,提升专业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不断整合资源,校企深度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努力为识岗、习岗、顶岗“三岗实践”搭建平台

为解决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我们积极探索校企互聘共培,着力重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有效提升了本专业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制订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其他教师培养计划,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工程实践、科技研发、创新大赛”项目为载体 ,“凝聚团队、做强团队”,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通过有序安排专任教师下企业担任“访问工程师”实践半年,有效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资源整合能力;通过请进企业能人和优秀员工来校兼课、承担“三岗”实践、毕业设计指导、合作开发课程与教材、参与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等任务,有效充实了兼职教师库,逐步实现师资的“教师、工程师”双重身份,促进了专兼教师执教能力的提高;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各类技术开发与服务中心与研究所等平台,通过SIEMENS公司 CAD/CAE/CAM 培训、瑞典的三多维克公司刀具培训、哈斯公司数控机床操作等系列化培训,不断提高专任教师的专业核心技术能力。另外,我们还充分利用教育部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基地平台,分批完成对专业教师的高职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同时,以掌握和应用相关国际技术标准为重点,分批选派骨干教师赴加拿大、新加坡和台湾等国(境)外相关院校培训,有效地拓展了专任教师的国际化视野。

为突破实践条件建设的瓶颈问题,针对数控技术这种需高投入高维护费的“重型”专业,我们积极开展理念创新,树立以他方为中心的理念,围绕省级数控实训基地,以工业项目训练教学为核心,通过管理创新,不断整合资源,以苏州思瑞测量公司三坐标测量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引领,校企共建集教学实训、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等“三位一体”功能的共享性实践教学基地,为“三岗实践”搭建平台,逐步形成了本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实力。在西门子NX授权培训中心、数控加工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等连锁实验载体中,按照现代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和管理运作模式,改进和完善各实训车间的工位设置、操作流程、人员配置以及环保与安全要求等,有机引入企业的真实产品、企业文化与管理模式,确保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实施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整体框架如图3所示。同时,系统安排校内共享性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教学环节,实施基于大型工业机床对外承接加工订单和基于小型机床的一体化教学的模式结合,形成虚拟加工、仿真加工、订单加工的递升式“三层次”的教学与校内实训模式,保证了教学计划上所列实践课程开出比例达到了100%。基地面向苏州企业以及科研机构全面开放,最大限度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图3 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整体框架

[1]阚丽. 嵌入区域经济发展打造高职专业特色[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1-2):107-109.

[2]赵祖平.以专业特色建设促专业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 ,2012(3):104-106.

[3]钟建坤 ,杨黎 ,葛建新 ,等 .校企深度融合办特色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2(6):7-9.

[4]叶鉴铭 ,徐建华 ,丁学恭 .校企共同体 :校企一体化机制创新与实践[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5]吴少华. 数控技能人才培养的“333”模式构建与实施[J].机械职业教育,2012(10):3-5.

猜你喜欢
数控技术校企实训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数控技术在自动化机械制造中的运用研究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面向智能制造的数控技术教学改革与探索
数控技术在矿山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探讨
智能制造与先进数控技术的发展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