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记理论与否定的等效翻译

2013-11-27 06:05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译文原文

康 凯

(周口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周口466001)

一、标记理论

(一)无标记与有标记

某些语言单位作为基础的、中立的且不发生变化的默认项,有时为了附加某种意义或情感而在语音、语义、构造等方面发生了变异,会留下一定的痕迹,即标记(mark),由无标记项(unmarked)转变为有标记项(marked)。

最早提出“标记”这一概念的是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学家Trubetzkoy和Jakobson。Trubetzkoy发现了语音的对立,如清辅音与浊辅音的对立:/p/-/b/、/k/-/g/等,这其实便是无标记和有标记的对立。Jakobson则发现了形态学(Morphology)上的无标记和有标记对立,如do为无标记,does为有标记;male为无标记,female为有标记。汉语中,“女”为无标记,“姐”、“婶”、“姑”、“娘”等则为有标记。语法方面,一般认为主格和宾格为无标记和有标记的对立,因为宾格表明受事实体的存在,而主格则只是一个独立的客观实体。在语义层次上也有标记这一概念,例如:

a)He is a good speaker.

b)He has a silver tongue.

c)他这是白忙活了一场。

d)他这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a句相对于b句、c句相对于d句在语义和修辞上就是无标记的。语用上,也有标记与无标记之分,例如:

A:Oh,you are really talented.

B:Thank you!

C:哪里哪里,这没什么。

在欧美人看来,B的反应是无标记的,C的则为有标记的;在中国人看来则刚好相反。

(二)标记象似性

象似性主要指形式与意义之间的映照关系。20世纪大量的语言研究表明,象似性在语言的每个层面(语音、词法、句法)和几乎每种语言中都起着作用。标记象似性(the iconicity of markedness)是几大主要原则之一。Haiman认为:在形态上和句法上有标记的范畴,必然在语义上也是有标记的,这是被普遍接受的推断。胡壮麟指出,语言形式上的标记性是以象似性为基础的,即对语言符号和所指之间自然顺序的理解。王寅进一步将标记象似性定义为:标记性从无到有象似于认知的自然顺序;有标记特征象似于额外意义。例如,在讨论主位(句子的第一个成分)与述位(对话题的叙述,新信息)时,若句子的第一个成分是已知的信息,则叫无标记主位;若句首是新信息时则称为有标记话题,此时往往表示着强调等不寻常的意义。如:

a)Helen sat in the front seat.

b)In the front seat sat John.

在a句中,Helen为无标记主位(已知的旧信息),为常见句子顺序。在b句中In the front seat sat为有标记主位(新信息),这种有标记的主位,与上一句相比,传递了更多的信息,从而可使人们获得特殊的含义。

(三)标记性的判定

如今标记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语义学、语用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领域。语言学家也提出了关于标记的一些判定准则,其中比较著名的、得到认可的是Greenberg和Givon提出来的三条判定准则[1]:

1.复杂性(Complexity)。在一组或一对语言项中,较基本的、简单的为无标记或标记性较弱,较复杂的则为有标记或标记性较强。另外,从认知角度来看,标记性越强的,其习得越晚,认知过程越复杂。

2.中性化(Neutralization)。在相对应的两种语言成分中,如果A能中性化上下文意思而B不能,则A为无标记项,B为有标记项。例如,人们一般习惯上只说“他有多高”、“面积有多大”,而不会说“他有多矮”、“面积有多小”。如果有人用How young...或How shallow...,则是为了突出说话者的某种意图,表示强调。

3.频率(Frequency)。在一组或一对语言项中,使用频率越高的为无标记项,较少使用的为有标记项。

一般来说,常见的、普通的、处于人们所期望状态的用作参照的事物是无标记的,而特殊的、非常规的、人们用参照物来认识并衡量的则为有标记的,并且无标记和有标记也是随着环境和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如,两位朋友之间交谈如果使用I shall indemnify your damaged mobile phone,则相对于一般的口头用语此句为有标记项;而如果法律合同条款中使用The company should pay for the broken mobile phone,同样相对于法律文体中的正规用语,此句也是有标记的。

(四)标记性的强弱

无标记和有标记的对立关系并非绝对的非此即彼关系,而是一个渐变的连续体(continuum)[2]。因而无论是在语音、形态,还是在语法、语义等方面,都存在着介于标记与无标记之间的模糊地带。在某些无标记项中可以再分出无标记和有标记,而在某些有标记项中可以再分出无标记和有标记或弱标记和强标记。如cattle相对animal为有标记项,而相对于bull则为无标记项或弱标记项;“士兵”相对“人”为有标记,相对“骑兵”则为无标记或弱标记,而“骑兵”相对于“哥萨克骑兵”则又为无标记或弱标记。因此,话语的标记性可以粗略地分为无标记、弱标记、中等标记和强标记。在语句层次上,话语的标记性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各个层面上都能够得到体现,且标记性有强弱之分,此时对话语的解读是个综合性的过程。一般来说,话语标记性越弱则越通俗易懂,话语标记性越强,某种语体风格则越浓,解读起来也需要花一定的力气。

二、否定与标记性

(一)肯定与否定

任何话语,不论是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还是感叹句,可以说都要采取肯定(Affirmative)或者否定(Negative)的形式。“否定”是一个范围广泛的概念,言非、指未、述无、反说、对举、否认、拒绝和劝阻均可视为一种否定[3]。相对于肯定来说,否定是有标记的。Horn认为,逻辑、认知、心理等方面,肯定都要先于否定。肯定一般是默认的、基本的,而否定则是额外的、更复杂的。从频率上来说,肯定的使用频率也要大大高于否定,不论是在日常交流中还是在各种文体、功能的写作中。

否定相对于肯定来说为有标记的,其标记便是各种否定词的使用。否定词也称作否定算子(negative operator),汉语中有“不”、“非”、“无”、“否”等词,英语中常见的是no和not。例如:

a)我认为他是个老师。

b)我不认为他是个老师。

c)我认为他不是个老师。

在这3句中,a句为一般肯定陈述,无标记,b句、c句则表达了不同的观点想法,使用了否定标记。

(二)有标记否定与无标记否定

正如上文所说,否定式相对于肯定式为有标记的。然而,否定式自身内部又可以分为无标记和有标记的,也可以说是标记性的强弱之分或者标记等级的差异。如:

a)I don’t like green,I prefer light blue.

b)It is not an elevator-it is a lift!

c)We did not invade Iraq;we just entered Iraq.

d)Not that I love Caesar less-but that I love Rome more!

e)The bottle isn’t half empty,you pessimist,it’s half full!

f)The king of France is not bald-there is no king in France.

g)鲍小姐谈不上心和灵魂。她不是变心,因为她没有心。(《围城》,钱钟书)

h)X:Let’s go watching the Lakers v.s.Rocket.

Y:I have an exam to prepare for.

这几个否定句相对于肯定句来说都是有标记的,但在否定句中,否定的意义及其复杂性和频率也各有区别,可以进一步分为有标记和无标记的。以上例子中,a句否定的是句子的真值,即I like green,是无标记的,而后面几句否定的都不是句子的真值条件(如e句中瓶子肯定是半空的,但该句并没否定这一点);在b句中否定了美式英语说法而用英式英语,是对方言风格的否定;c句是对用词语体风格的否定;e句和d句否定的是表达命题的方式,如d句含义为You can not say in this way that I love Caesar less;f、g句是对句子预设条件的否定;而h句则是利用含义达到否定,为典型的语用否定,以获得间接礼貌否定。相对于第一种否定来说,后面几种否定都是有标记的。

总的来说,否定真值及其蕴涵(entailment)的为无标记否定,否定预设、含义、切当合适条件、风格措辞等的为有标记否定。无标记否定一般称为“语义否定”,有标记性的否定一般是“语用否定”,也称作“元语否定”(meta-linguistic negation)。它可以否认先行话语中提到的除真值条件内容之外的任何内容,如预设、规约或会话含义、形态、语体色彩、风格或者语音等[4]。

有标记否定与无标记否定相比,通常是偏离逻辑顺序和一般思维结构,以表达某种不同的意义或意图。如果在口语中,有标记的否定通常是以特别的重音表达出来。

a)I didn’t give this book to Jimmy yesterday.

b)['I]didn’t give this book to Jimmy yesterday.(Fitz did)

c)I didn’t['give]this book to Jimmy yesterday.(I sold it to him)

d)I didn’t give['this]book to Jimmy yesterday.(I gave him that book)

e)I didn’t give this['book]to Jimmy yesterday.(I gave him something else)

f)I didn’t give this book to['Jimmy]yesterday.(I gave it to Emma)

g)I didn’t give this book to Jimmy['yesterday].(I did it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这7个否定句完全一样,在口语中,a以正常重音读出来,是无标记的,它否定了一个真值,即昨天将书给吉米。其他的因其重音不同,都是有标记的否定。

(三)否定的域与否定标记性

有标记否定其重音的不同其实是否定的域的不同的语音体现。否定词的作用范围一般是有限的,这个范围便是否定域。一般来说否定只是部分的,否定的通常是谓语部分的某突出部分,如果对已知信息或预设给予否定,则是有标记否定。如上文所举例子中:

a)I didn’t give this book to Jimmy yesterday.

b)['I]didn’t give this book to Jimmy yesterday.(Fitz did)

一般情况下如a句所示,句子否定的是后面的谓语部分,为无标记否定。而如果根据上下文给出的语境(如例中后面给出It’s Fitz who gave Jimmy that book),句子否定的是预设或主位信息,则该句为有标记否定。

而在谓语各成分中,状语、补语、定语等成分也是容易受到否定的成分。一般情况下,无标记否定否定对象为凸显的词或成分:

a)Yesterday Jane did not drive.

b)Yesterday Jane did not drive fast.

c)Yesterday Jane did not drive fast in the narrow lane.

d)Yesterday Jane did not drive fast in the narrow lane in rush hours.

4个句子相互比较,否定的重点逐步往后面新出现的凸显成分转移。这样,可以看做存在一个否定范围连续体:

否定词左边,离否定词越远,被否定可能性越小;右边则刚好相反,离得越远,其作为附加成分的凸显性越强,越易被否定。因此,如果在具体语境下,违反人们说话和理解的通常习惯,否定词否定的其左边成分越远,标记性越强,否定的右边成分越近,标记性也越强。

值得注意的是,英语的结构象似性(Structural iconicity)不如汉语。英语中一些含all、every等词的否定中,总是这些限定词先得到否定,因而只是部分否定,而非全盘否定,如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这个句子中,否定词优先否定all,因而其意为:Not all that glitters is gold。在翻译此类句子时应特别注意。

三、有标记否定的等效翻译

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学说对翻译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功能对等或称功能等效不是数学意义上的精确的“等于还是不等于,大于还是小于”,而是一个模糊的近似值(proximity),即译文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功能或目的)尽可能相近[1]。

奈达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因而在语言的标记性上,翻译也应该做到对等翻译,即译文应全面再现原文的标记性、译文标记项的数目与程度和原文的完全对等,结果是,原文读者是如何理解的,译文读者就应该如何了解。具体说来,译文应在语音、措辞、修辞、风格等的标记性上做到与原文对等。

有标记的否定不是简单地对语义的否定,而是为了取得某种效果、表达某种意图的语用否定,因此在翻译有标记的否定时,应注意其语用效果和意义。如果译文与原文在否定的标记性上不一致、不等效,则会造成语用上的失误。在翻译有标记否定时可以通过调整词汇、句子结构等手段尽量将其对等地翻译出来。

a)I didn’t give this book to Jimmy yesterday.

b)['I]didn’t give this book to Jimmy yesterday.(Fitz did)

c)I didn’t give this book to['Jimmy]yesterday.(I gave it to Emma)

如果将这3句话分别按如下翻译,则在没有上下文语境的情况下,这样翻译重点突出、便于理解:

a)昨天我并没有把这本书给吉米。

b)昨天又不是我把这本书给吉米的。

c)这本书我昨天又没有给吉米。

但是这样翻译的话,每句话都是未标记的。如果在有上下文语境的条件下(如句子后面括号中的条件),为了产生和原文一样的效果,则可以全部按照a句翻译,再加上上下文,以获得和原文一样的标记效果。

以下是对一些有标记否定进行翻译的具体例子。

例1:John didn’t manage to solve some of the problems-he managed to solve all of them.

译1:他经过努力终于解决的不是一些问题,而是所有的问题。

译2:他经过努力终于解决了一些问题,不是那么回事。他解决的是全部问题。

译3:他没有解决一些问题,他设法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译4:他不是经过努力终于解决了一些问题,而是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可以注意到原句是具有一定标记性的,通过否定“一些”从而排除了“全部”,因而使后面的转折出人意料。译1顺畅易懂,逻辑自然,是无标记的否定。译2使用“不是那么回事”表达否定意思,显得冗长,逻辑不如译1自然,标记性较弱。译3转折较为明显,标记性较强。而译4通过使用“不是、而是”,具有转折对比之意,同时与原文在结构上比较相似,都是在主语之后、谓语动词之前进行的否定,标记性恰当。因而译4在标记性上更贴近原文。

例2:The king of France is not bald-there is no king in France.

译1:法国国王不是秃头——法国没有国王。

译2:“法国国王”不是秃头——法国没有什么“国王”。

预设否定的标记性较为明显,因为否定的是句子的基本前提或背景条件。例中原句标记性较强,否定了句子的主语及主位。译1转折比较唐突,逻辑很不通畅,标记性较强。译2通过使用引号暗示“国王”这一说法的错误,同时读者注意力也转移到了引号中的内容,后文可能接着说“法国的国家领导人是总统”,译文标记性也较强,但较第一种译文来说偏弱。译2较容易被接受。

例3:I didn’t read the papers and get up-I got up and read the papers.

译1:我没有读报和起床——我是起床了,看报了。

译2:我不是读报后起床的——我是起床后再看报的。

译3:我不是读报、起床——我是起床、读报。

此例中是对连接词前后的顺序的否定,and此时不等于汉语的“和”,而是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原句有一定的标记性。译1标记过强,逻辑混乱,容易使人迷惑,不理解说话者的真实意图。译2则没有标记,直白易懂。译3是比较理想的等效标记译文。

例4:Tom和Jerry在去公园的路上,这时下起了小雨。

Tom:Oh,it’s raining.

Jerry:No,we can still have a good time in the park.

Tom:啊,下雨了。

Jerry1:不,我们还是可以去公园玩的。

Jerry2:不要,我们还是可以去公园玩的。

Jerry的no否定的不是Tom的陈述,而是否定其潜在含义:不能去公园了,因而是有标记的否定。译1标记性太强,读者难以转过弯来;译2否定的是Tom的潜在意思或者其将要说的话,为语用否定,标记性和原文相当。

此外,在汉语和英语中还有很多不用到否定词的非句法否定。可以将这些非句法否定看做有标记的词汇否定或隐含否定[5]。这些词包括:

禁止:prohibit,bar,veto,forbid

否定:refuse,fail,object,oppose,lack,deny

停止:cease,quit,stop,conceal

消失:expire,fade away,die out,escape

忽视:neglect,ignore,miss,avoid,omit

这类隐性否定词的否定含义比较直观,英语中通过这种包含否定含义的词组来曲折地表达句子的否定含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否定的弱化,是否定的委婉表达方式,目的是减少否定的力度,降低断定的语气。在翻译时,应注意其标记价值的对等翻译,如将fail译成“没做成”就不如“失败”那样在否定标记性上与原文对等,同样将in vain译成“没用”在标记性上就逊于“徒劳”。

四、结语

语言在语音、词汇、结构等方面发生变化而具有标记性通常是为了取得一定的语言效果,标记性也绝非非此即彼的绝对对立,而是有一定的强弱。否定相对于肯定在人类言语和认知中是有标记的,但在否定内部,否定的作用、效果和意图等的区别也造成了不同否定的标记区别。一般来说,否定真值条件的为一般性的无标记的否定,而否定预设、切当条件、措辞、语体风格等非常规项的为有标记否定。在对否定进行翻译时,应注意其标记性的等效翻译,使译文中的否定能起到和原文中的否定一样的作用和效果。

[1]候国金.语用标记价值论的微观探索[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78-81.

[2]刘彦仕.标记理论及其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5(6):72-75.

[3]宋畅.英汉语标记性否定的差异及其翻译方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136-138.

[4]赵旻燕.元语言否定歧义说商榷:对以“不”为否定载体的汉语元语言否定的考察[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47(5):98-100.

[5]马翠霞.英语词语的隐性否定浅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74-76.

猜你喜欢
译文原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