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燕
一个地区高职教育的专业布局以及整体水平必须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别是支柱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适应,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高职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功能。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设置必须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支柱产业的结构出发,考虑和研究区域范围内的专业结构布局问题,使高职教育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010年,连云港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150.81亿元,同比增长13.6%,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也不断趋于优化,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25.3:43.2:31.5调整为2010年的15.3:47.4:37.3,形成了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逐步成为连云港的支柱产业。
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近几年,连云港优先发展了以化学合成药、现代中成药、新型医疗器械和医疗包装材料等为特色的新医药产业;以硅材料、碳纤维材料等为特色的新材料产业;以核能、太阳能利用等为特色的新能源产业;以能源电力设备、工程机械、新型纺织机械为基础的装备制造业。培育了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2010年,四大产业共实现产值1027.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高达52.9%。(见表1)
同时,连云港加快了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现代旅游业,依托港口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2010年,连云港市全市实现年游客接待量1404.33万人次,年均增长14.8%;实现旅游总收入163.43亿元,年均增长20.4%。现代物流业呈快速发展态势,全社会运输量稳定增长,港口物流高速发展,2010年全社会货运总量和港口吞吐量别为1.1亿吨和1.35亿吨,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为24.5%和18.7%。交通运输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为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表1 2010年连云港优势新兴制造业基本情况
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就需要相适应的人才支撑。根据《连云港市第二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的统计显示,2008年第一二三产业单位从业人员分别占0.6%、64.2%和35.2%,就业分布与产业结构基本一致。而在第二产业中,单位从业人员分布最多的是制造业,共285638人,占32.9%;其次是建筑业,共246465人,占28.4%。这充分体现了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支柱地位。
连云港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趋势对地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要相对接。连云港的高职院校数量少和规模小,办学水平不高,主要有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师专、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几所院校。根据教育部2004年6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高职专业目录分为19大类。从连云港高职院校的专业整体布局来看,连云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涵盖了12大类的70多个专业,主要集中在财经、文化教育、生化与制药、土建、制造等专业大类,与连云港现有产业结构有一定的对接。(见表2)
但从连云港高职院校的现有专业结构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1)专业布局不够合理,与地方产业结合度不够高。本地区高职院校专业主要集中在财经类和文化教育类,通用性较强的专业数量过多,与主要产业关联度较强的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盲点”,如材料与能源类专业没有开办。而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专业几乎没有,使地方第一产业的发展得不到人才的支持。[1](2)部分学校专业数量虽多,但有的专业规模过小。有的学校能够招生的专业有30多个,专业招生最多的有100多人,但最少的只有10多人,难以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不利于专业的长期发展。(3)办学经费不足,专业建设滞后。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投入财力有限,学校无法投入大量的资金引进师资和设备,办学条件长期停滞不前,专业特色和优势不明显,综合实力不强。(4)校企之间联系不紧密,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高职教育主要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训和实习平台。但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部分学校与企业联系不够密切,学生因缺乏实践机会导致技能水平不高,与企业用人要求有一定的距离。
表2 连云港市主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情况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调整要对接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要密切跟踪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与行业发展趋势,加强人才需求分析与预测,优化专业结构和内涵,建设以精品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持的专业群,实现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连云港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和建筑业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近几年,重点发展了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三新”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传统服务业逐步向现代服务业过渡。为了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连云港高职院校应科学调整专业设置,以现有的制药类、制造类、土建类作为专业建设重点,适当压缩财经类、文化教育类等通用类专业,对于社会需求少、学生就业难、不具备办学优势的专业应当控制招生规模或直接停办。对接旅游强市发展战略和港口经济发展,应加强港口管理、物流管理、旅游服务相关专业建设;根据连云港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应前瞻性设置材料与能源类、化工技术、生物技术等专业,为连云港地区未来产业经济发展服务。[2]
各高职院校应根据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结合本校的办学优势,坚持“服务地方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优化专业结构,加强特色优势专业群的建设与改革。目前,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化学制药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和连云港师专的儿童教育与发展、艺术设计、数学与应用数学已被列入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群。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专业布局与产业布局还没有实现良好的对接。对此,地方政府和学校要彻底转变封闭式的自我办学思想,密切跟踪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与行业发展趋势,加大传统专业的改造力度,加强建设与重点发展产业相关的专业群,如旅游管理、物流管理和药学专业群。[3]
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要真正体现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就必须坚持实行社会需求和办学定位相结合,产业发展和专业建设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具体而言,一是要大力推广订单式培养。高职院校要主动寻找合作企业,实行订单式培养,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聘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指导专业建设、承担实践教学工作,为企业培养实用性人才;二是建立校企合作双方“共赢”机制。高职院校要努力利用行业、企业的技术、设备来加强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实行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新模式,政府对校企合作的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如可减免部分税收、政府给予适当补贴等。同时,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学生可以采取半工半读的形式,以此反哺企业和社会,实现校企间的良性互动。
[1]管德明,汪锋.南通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教育发展互动的研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0(3).
[2]滕青.职业教育专业对接产业结构发展的探讨[J].江苏教育,2011(2).
[3]洪少辉,黄东昱.论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教育专业优化[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