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伟
近期,我国高校安全危机事件接连发生,2009年上海海事大学贫困女研究生杨元元自缢事件。2010年2月1日,云南财经大学发生的火灾事件造成办公大楼被烧成空壳。2012年10月27日,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20周年校庆醉酒坠楼死亡女大学生事件。复旦大学“4·1”案,医科在读研究生2010级黄洋被,被同寝室同学林某在饮水机内投毒,于2013年4月1日因身体不适入院,病情危重,经抢救无效,16日不治身亡。2013年4月9日,江西吉安井冈山大学一名大一新生在打篮球的时候,篮球架突然倒下,该生被砸身亡。2013年4月17日,南昌航空大学前湖校区一学生宿舍内发现一具腐尸案。2013年4月30日,南京理工大学校内实验室发生爆炸,造成施工工人1死3伤的事故。面对社会、师生、死者家属等诸多公众,在校园危机处理上不尽人意。加之,高校危机管理绩效评估也是目前高校危机管理领域学术研究中的软肋。如果单纯地研究高校危机管理,不对高校危机管理进行绩效评价,显然是无法从根源上化危为机,彻底解决问题的,因此,当前十分有必要建立起高校危机管理绩效评估体系,对高校危机管理进行绩效评估,评价高校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诸多情况,查找影响提升危机管理能力的主要因素,提高高校危机管理的公关水平,对于我国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化危为机,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职院校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在维护学校自身和各相关利益体的利益基础上,对可能发生的或已经发生的对学校造成破坏性影响的危机问题或事件而采取的有力措施,从而最大限度的消除、降低其对学校的不利影响,并研究和预测危机事件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危机管理工作能力的过程。因此,高职院校危机管理不仅是表现在危机预防阶段、危机战备阶段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危机应急阶段、危机复原阶段的工作。[1]高职院校应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有效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除危机,高职院校危机管理应是系列的、完整的、与时俱进的管理活动,是有组织、有计划、可持续的管理过程。
评价体系是一个分析定量化的模型,选择某类计算方法,为描述所评价对象的诸多指标内容间的关系而利用数学方法,并获得定量结果。根据本行业需要,各类行业都制定了不同类别的评价体系,如产品质量评价体系、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商业信用评价体系、人才评价体系、员工考核评价体系。绩效评价也就是对一定时间内组织、团体、个体以某种方式实现某种结果的过程的主观和客观评定和估价。
高职院校绩效评价就是对学校在管理过程中投入与产出、中期和最终成果所反映的绩效进行评定和划分等级,以期增强控制的活动和改善学校行为绩效,通过评价学校使用各种资源的效率,进而实现教育管理部门把有限的教育资源优化进行合理分配。依据危机管理的应急管理绩效评价是以全面应急管理为指导,以灾害应急管理系统为评价对象,以科学的方法构造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找出问题和不足,构建评价模型,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2]进而得出高职院校危机管理绩效评价定义为:以全面危机管理目标为指导,以学校危机管理系统为基础,以科学理论方法为依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其中的危机管理能力而非危机事件本身所做的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采取相应改善措施,健全和完善已有的学校危机管理系统。
目前,国内学者将危机管理分为四阶段:危机预防阶段、危机战备阶段、危机应急阶段、危机复原阶段。公共部门危机管理不仅是危机应急阶段的管理,而是从危机预防阶段到危机复原阶段的诸多管理活动的总和。其中,危机应急阶段和危机复原阶段评估内容都构成了危机管理绩效评测体系的主要成因,两者评测的都是公共部门危机状态下的绩效管理水平,因此,公共部门危机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是不仅包括危机预防阶段、危机战备阶段,还应包括危机应急阶段和危机复原阶段的评估。在我国目前拥有的公办和民办的1300多所高职院校同样属于公共部门,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高职院校危机管理是公共部门危机管理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公共部门危机管理绩效评估的理论研究对我国高职院校危机管理绩效评估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高职院校危机管理绩效指标体系是评价的基准,只有在采用统一的标准和方法,采用相同的评价目标,才能做出科学的评价,因此,在设置高职院校危机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时必须遵循科学明确的目标和准则。
高职院校危机管理绩效评价目标要遵循:通过对学校在危机管理过程中的能力和效率,学生、教职工、家长、社会大众等对其满意程度的实际情况以及对全校各方面利益的保护程度等方面进行科学客观评价,找出危机管理中存在的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科学研究论证提出整改措施,完善和健全危机管理体制,通过评估,吸取经验教训,更新和提升危机管理的观念、改进学校制度与机构建设。[3]
在综合评价高职院校危机管理绩效时,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要有理论依据,具有科学性,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影响危机管理工作中的各项相关因素。要求各子系统指标设计全面,体系中的各项指标有利于量化,要遵循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力求能准确反映高校在危机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具有的能力,使考评内容与标准规范统一。必须采用系统设计、系统评价的原则,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应相互独立,互不重叠。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指标的选取应有所取舍,使其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绩效评价指标应采取纵向对比与横向对比相结合。评估过程要真实公平、有实效。
在对危机管理评价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危机管理的特点,构建了高职院校的危机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为4个子系统,16个一级指标,48个二级指标。
1.结构特征。将高职院校危机管理定义为四阶段,包括危机预防阶段、危机战备阶段、危机应急阶段、危机复原阶段所涉及的所有因素作为确定评价指标的依据。
2.内容特征。以进一步增强高职院校预防危机、处理危机和恢复危机的能力为目的。
3.功能特征。体现出一种描述、解释、评价和总结的功能结构。
4.自身性质特征。表现为客观指标—主观指标二元结构。
本文将高职院校危机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构建为四个部分:高职院校危机预防阶段评价指标子系统、高职院校危机战备阶段评价指标子系统、高职院校危机应急阶段评价指标子系统、高职院校危机复原阶段评价指标子系统(见表1)。[4]
表1 高职院校危机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1]李兆燕.高校危机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2(1).
[2]徐桂珍.高校危机管理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9).
[3]高飞,史新民.高职院校二级管理工作探析[J].职教通讯(20).
[4]周笑朵,余海莹,吴瑞巍.高校危机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经营管理者,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