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共青团“333”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013-11-27 07:07强,李红,周
职教通讯 2013年23期
关键词:共青团职业技能校园文化

高 强,李 红,周 树 会

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中心任务是从共青团的性质和青年学生的特点出发,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培养青年建设人才。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2002年实施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指出:“要根据不同阶段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成才需要,广泛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其它有益于学生素质提高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训练和帮助”。[1]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共青团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整合育人资源,拓展育人载体,构建了包含“三个育人目标、三个育人阵地、三种育人措施”的“333”育人体系,使学生在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推动了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一、围绕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提炼“三个育人目标”

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我校秉承“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根据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形成了“实现学生通用职业能力的提高、良好职业态度的养成和基本素质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将共青团育人目标设定为职业精神、职业技能、职业通用能力。

(一)职业精神

在长期的工作中,共青团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大学生中开展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在思想引导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使培养的学生满足职业发展的需要,共青团不仅要使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是人们在对职业理性认识基础上的职业价值取向及其行为表现,是对职业理念和职业责任及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对职业理想和职业追求及职业荣誉的升华与深化条件下的职业态度及其职业操守。职业精神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作风等要素,是职业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2]

(二)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是指学生就业所需的专业技术和能力。职业技能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心,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顺利就业的前提。为了强化职业技能的培养,在专业实训课程之外,通过职业技能类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参与技能训练的积极性,通过实习类社会实践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形成了“实训课程、技能比赛、校外实习”三者并重的职业技能培养机制。

(三)通用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产品、技术、服务的不断涌现,职业的快速变更成为就业的新趋势。这要求员工不仅要具有较熟练的专业技能,而且必须具有可迁移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即所谓的通用能力。通用能力是指与具体的职业和专业无直接关系、可迁移的、对于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能力。[3]只有使培养的学生具备这种适应跨职业、跨领域要求的通用能力,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整合“三个育人渠道”,形成共青团育人合力

能力的养成不是知识的获得,而是行为的改变。行为的改变需要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进行。[4]因此,必须多渠道多角度地将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共青团工作的全过程,形成系统合力。根据共青团育人目标、自身育人条件和学生群体的特点,我们将共青团育人渠道概括为以课程为主体的第一课堂、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体的第二课堂、以社会实践为主体的第三课堂。

(一)第一课堂

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院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和核心。学校共青团充分利用课程育人的优势,构建了“社团活动”、“社会实践”、“通用能力培养”等课程,对推动共青团育人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以“通用能力培养”课程为例,为强化通用能力的培养效果,完善通用能力的评价方式,在大学生通用能力培训班的基础上开设了“通用能力培养”课程,该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的形式,包含了自我规划、沟通能力、积极学习、组织协调、时间管理等5个模块的课程内容。(见表1)课程结束后,学生可参加国家认证的通用管理能力考试,考试合格的同学可获得国内通用的《通用管理能力水平等级证书》。

表1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用能力培养”课程安排

(二)第二课堂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和丰富。作为学生第二课堂的主阵地,校园文化活动承担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学校共青团整合校园文化活动资源,突出校园文化活动的职业指向性,建立了以职业精神、职业技能、职业通用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见表2)学生在该体系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参加学生活动,通过参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在培养职业精神的同时,自身的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第三课堂

第三课堂主要指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环节的有益延伸和补充,是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桥梁,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成才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实现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学校鼓励学生利用社会实践平台,尽可能多地走进企业,进入多种生产岗位,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强化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适应多岗位要求的职业通用能力。(见表3)

表2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活动

三、强化“三个育人机制”,实现共青团育人工作科学发展

在提炼共青团育人目标,整合共青团育人渠道的同时,为提高师生参加共青团育人工作的积极性,我校通过实施“项目制、导师制、学分制”等机制保障共青团育人体系的有效开展。

表3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实践活动

(一)“项目制”育人机制

“项目制”育人机制是指将共青团的活动项目面向全校各级团学组织进行招标,中标部门负责项目的实施,共青团从硬件设施、活动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目前,“项目制”育人机制主要运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第三届“社彩缤纷、魅力工院”社团巡礼月为例,为提高师生的参与度,团委将社团巡礼月的子项目在全校进行招标,各院系社团联合会根据自身优势进行项目申报,最终有音乐舞蹈秀、中国民族艺术展览秀、武林风行秀、体育竞技秀、微心愿行动等六个活动立项。“项目制”育人机制可以激发基层团学组织的活力,增强基层团学组织的战斗力与凝聚力,为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展共青团育人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导师制”育人机制

“导师制”育人机制是指共青团选聘专业教师作为活动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负责活动的实施和管理,活动结束后根据任务完成情况给予指导教师一定的奖励。目前,“导师制”育人机制主要在社会实践和专业性较强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实施,如在我校“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中,为提高作品的科技水平,我们邀请了机械设计专业的教师作为活动导师对参赛项目进行指导,在导师的积极参与和悉心指导下,项目成果最终荣获了江苏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专科组一等奖。“导师制”育人机制充分调动了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从制度上保证了共青团育人工作的贯彻和落实。

(三)“学分制”育人机制

实施“学分制”育人机制是推动素质教育的趋势。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了思想教育模块、就业创业模块、艺术教育模块、专业渗透模块和实践活动模块等五个素质教育课程模块。共青团负责“社团活动”、“社会实践”、“通用能力培养”等实践活动类课程的建设。实践活动类课程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程中,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团队协作精神,着力提高学生在学习、交流、管理、合作以及就业、创业等方面的通用能力,为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创造条件。通过学分制可以吸引学生参加实践育人活动的意识,避免了因为部分学生对育人活动认识不足而导致的参与面不广、积极性不高的局面。

目前,学校已初步建立了包含“三个育人目标、三个育人阵地、三种育人措施”的共青团“333”育人体系。系统的建立充分发挥了共青团的育人功效,有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麦可思毕业生就业工作状况调查和就业与能力测评报告显示,学校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由2011届的51%降低至2012届的46%,35项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度由76%上升至 82%,2009、2010、2011三届毕业生的就业综合竞争力在江苏省高职院排名均在前10位。

[1]张慧敏.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机保障体系建构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2(20):18.

[2]邓明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大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23):52-53.

[3]乔刚.高等职业院校通用能力教育思想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6):18-20.

[4]张涛.高职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构建探析[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1-6.

猜你喜欢
共青团职业技能校园文化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试析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落实方案
“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名单(共三百五十七人)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安徽省巢湖市老年大学校园文化 硕果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