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晗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广东 深圳 518060)
Robert Park曾经说过“城市是一种思想状态”,一个城市到底意味着什么,是由许多方面决定的,包括社会、文化和经济状况等方面。城市在文化和经济活动中扮演着“特权”角色。城市有能力集中艺术、思想、时尚和生活方式的文化,并提供高水平的经济创新和增长。
21世纪之初,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区域集中的趋势,文化产品的极大丰富和人类文化领域日益扩大的商品化成为文化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标志,这也是当代都市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和特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我们见证着新型城市和区域大发展的出现。现代性的特征创造了特定类型的城市并使其向后现代转变,后工业时代、后福特主义都是如此。在后现代时期,一种新的城市空间文化经济处于起源状态,随着消费者社会和符号经济的兴起,新型的、象征性的都市形态在社会城市景象和空间实践中处于主导地位。
文化理论学家把城市看作是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中心,政治家们在谈到社会分裂时可能会用到“城市力量衰退”的概念,而经济学家会在提及经济增长或是权力集中时把“大都市”作为高频词汇来使用。文化产品在本质、表现和构成上是十分复杂的:有的来源于传统制造业的物质生产方式(如服装、家具和珠宝),有的是属于个人化的交易和信息传递的服务(如旅游服务、剧场演出和广告),还有一种混合形式(如唱片、印刷出版和电影等)。无论形式如何,文化产品的竞争力都依赖于对人们装饰、社会形象、娱乐方式和自我完善这些要求的满足程度。
消费主义认为,享乐型的城市不仅仅是由消费者、美化的城市景观和翻修过的临近区域所组成。它更需要的是在运动、艺术、媒介和教育这些娱乐、文化产业中的一种复杂的组织安排,这些可以为一个城市提供和创造休闲设施、活动和一些事件。后工业时代的商品设计、产品形象、产品符号和风格逐渐占据了经济活动的主要部分。经济活动中的产品并不仅仅是物质的,相反变得越来越重要的是文化产品的符号价值。文化或者是后现代主义的产品都被灌输了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特征和功能的文化内容。基于这种趋势,制造业越来越集中于设计。传统的设计主导门类,诸如珠宝、服装和家具,不仅仅是体现了符号的象征价值,还取决于文化资产和经济成功的审美能力。产业设计作为消费品市场性的一个关键组成因素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伴随着一整套创意服务的设计产业地位逐渐上升。
但政治经济学始终对城市文化产业的兴起持警惕的态度,并且更关注城市发展轨迹和形态背后的、起决定作用的权力结构。批判的观点认为,当今城市文化经济具有5个关键特征:城市逐渐被财富和收入变得两极化;城市变得越来越具有社会排他性;城市空间逐渐以消费为主导;城市是独特性的场地;城市变得前所未有的全球化。
世界上不仅有不同的文化产业中心,而且每个文化产业中心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特点。这种特殊性源于任何地方都有历史的唯一性,并通过周而复始的生产形成文化产业的专业化和地区化。基于笔者的经验与观察,每个集中于城市的文化产业,均可用以下6项指标进行分析与研究。
福特主义文化经济的内容服务于生产效率和缩减成本的功能化需要,其消费受到功能主义者和审美最小化的高度现代主义影响。福特生产追求通过标准化生产和大众市场开发来获得规模效应的好处,生产出的消费品的文化内涵往往让位于力求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功能设计。
当福特大规模生产方式在美国制造业城市开始动摇的时候,一种新的地方、文化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在一些所谓后福特城市流行开来。后福特文化经济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重构和新文化生产部门出现以及差异性消费文化不断增长。其表现为:(1)工艺、时尚和文化生产工业分类的巨大扩展;(2)目标市场高度设计化、信息化产品涌现;(3)消费品味的改变和对产品唯美主义、符号主义的需求。
后福特主义文化经济影响主要在3个方面,一是影响供给,出现产品多样化基础上的高度竞争市场策略;二是影响需求,实现流行风尚彻底性与消费需求稳定性的正比关系;三是使产品窄化和特殊化以应对经常变化却严格定义的市场部门,大都市变为后福特主义。
后工业时代经济活动中的产品并不仅仅是物质的,商品设计、产品形象、产品符号和风格日益成为主要部分,文化产品的符号价值日益提升。这种趋势在制造业表现为设计体现了符号的象征价值和文化资产、经济成功的审美能力。在大都市区域大型集中的文化经济活动中,灵活具有弹性的专业化和公司的扩张合并经常被认为是越来越显著的、仅有的基本经济原理,文化资产本身应该作为产品被认真审视。
文化产业通常是敏感的,是基于本土地方特色设计和内容产品的类型集中。其生产关系有如下特点:(1)文化生产中的技术和劳动过程需要大量的直接人力,并且依靠信息技术作为前进动力;(2)由相互依赖的中小公司组成的高度密集网络系统组织生产,需大型公司参与;(3)本土化生产的综合企业增加带来工人和雇主的缩减,对当地劳动力有很大的吸收能力,并要求劳动力有多种技能;(4)创新为相关群体带来的功效是均等的,并成几何倍数;(5)聚集效应可促进同种类的机构化设施出现,从而使地方经济功能更易发挥。
由于发掘本土文化资源外部附加值和创新动力以及产品通过多样方式在全国和国际目标市场上进行分配的需要,许多城市文化经济加入全球交易网络。从而导致文化产业的分配方式将本土内(interlocal)和本土外(intra-local)机构等而视之,其特征是向不同消费者提供集中在同一地理环境下不同生产者的信息和产品的技术性和组织向能力。另一方面,跨国公司介入分配,导致文化生产企业世界格局的不断拆分重组,加速信息流,形成金融流水线,新产品商业化,加剧竞争。
文化生产多中心化、差异化和资本主义全球化使得城市文化经济愈发显著。全球化加强了个体城市文化经济的瓦解与聚合,为城市内部的文化经济区别提供了新的可能。全球化提高了个体城市间文化产业垂直分工的相似性和凝聚力,对城市差异化提供了新的可能。
虽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飞速发展,非资本主义文化的剩余部分注定会通过商品生产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被集中或并吞,但是许多非资本主义文化呈现出一种显著的弹性和活力,并且可能在文化产品的商品化席卷全球市场之前,在一些隐退的过程中成为一种显著的抵抗力量。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在全球范围应该出现越来越多而不是逐渐减少的数量和各种类型的文化产品的集群。新的运输和传播科技无疑将增加这种趋势成为现实的可能性。这些科技主要有两方面的影响:首先,通过鼓励在生产过程中加深社会分工而加强了经济聚集的作用;其次,新技术甚至允许小的生产中心在全球范围争夺分散的市场(比如唱片产业)。
在供给方面,文化产品的特点促使公司致力于坚持多样化产品基础上的高度竞争的市场策略。在需求方面,消费者倾向于不稳定和不可预测,或者直接的流行时尚。生产技术和组织趋向有弹性的专业化,意味着文化产业的许多部门要专注于小批量的专业生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
有学者将经济理论中的需求概念用于研究文化产业的艺术需求,认为艺术需求源于消费者的喜爱和偏好。而作为一个产业的创意艺术,其艺术需求不论以何种理论为支持,喜爱程度总是作为决定因素而存在。
事实上对艺术品和服务的喜爱是积累而成的,这种文化能力是教育和实践的结果。马歇尔德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同样适用于艺术需求,一个人听越多优美的音乐,对音乐的喜爱就越强烈。作为文化商品的艺术,其需求规律也是按传统的方式进行。需求的实证研究覆盖了各种艺术形式,得出价格和收入弹性呈正相关性的结论。比如:流行文化的价格比高雅艺术更具弹性,收入影响对于文化产品来说比其它产品更具弹性。
文化产业的供给包括了很多部门,从跨国公司到独立制作人,可分为营利和非营利两种类型。营利类包含了流行娱乐和流行文化的形式,其需求很大,分布广泛,经济动机超过了艺术价值的追求成为这一领域内的组织机构的经营理念。非营利的供给部门包含古典音乐、爵士乐、严肃戏剧、古典舞、现代舞等更加艺术化的文艺形式,更注重艺术价值。
美国标准产业分类指南(US 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Manual)曾经对美国城市文化产业的就业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者将1990年40个人口过百万城市的文化产业就业情况和美国文化产业就业整体情况做了对比分析,得出3点结论:(1)文化经济包含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广泛种类;(2)美国文化经济规模惊人,总就业人口超过300万,并且增长迅速;(3)文化经济就业集中在大城市区域,最终产品随文化内容的增加而增长。
文化产业的劳动力与其他劳动力相比具有特殊性:劳动力中很少人可以全日制或终身从事创意工作;在收入分配上极不均衡,大多数人挣得很少,只有一些明星可以实现高收入;资本模型可以解释艺术工作者的收入差异;创意精神的内在动力是艺术,但若为了谋生而艺术,艺术工作的非营利性则大打折扣。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国家不断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加强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已上升为文化进步、经济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面对近年来全国各地迅速崛起的文化产业态势,笔者认为尽快建立一套科学、系统、规范的城市文化产业分析指标体系十分必要。分析指标的确立不同于面向经济贡献的文化统计抑或面向文化市场的数据指标,而是在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为开展针对城市的文化产业研究提供坐标与依据。
文化产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其生产消费、流通经营、产业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背景下,对我国的城市文化产业已难以用简单的“后福特”特征来定义和描述。文化与科技日益融合的发展态势也对社会经济结构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融合效应日益显现出对文化产业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力与塑造力。文化生产形态用于描述和研究文化生产个体或企业的生产方式,包含以下5项指标:后工业、弹性、消费主导、技术驱动和流通分配。文化产业业态是指文化产业经营的形态及其效能,同样包含五项指标:全球化、多中心化、集中度、关联度和交易网络。
图1 城市文化产业分析指标体系
[1]David Hesmondhalgh.Economics and Culture[J].Cambridge,2001.12.
[2]Scott,Allen J.Cultural industries,cultural clusters and the city:the example of natural history film-making in Bristol,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May 2002,33(2).
[3]Zukin,S.Whose Culture?Whose City?in LeGates,R.and F.Stout(eds.)the City Reader[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4]Scott,Allen J.Capitalism,cities and the production of symbolic forms[M].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March 2001,26(1).
[5]Mommass,H.Cultural clusters and the post-industrial city:towards the remapping of urban cultural policy[J].Urban Studies,2004,27(2).
[6]Zukin,S.,High culture and wild commerce in New York city.The cultures of cities[M].UK:Blackwell publishers.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