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检测青少年不同屈光状态黄斑部神经节细胞复合体的厚度

2013-11-26 10:12杨晓桦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3年4期
关键词:个区神经节视网膜

杨晓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 phy,OCT)具有非接触、分辨力高、客观精确、重复性好、儿童能接受等特点,是一种能够对视网膜厚度进行活体精确测量的影像学方法〔1〕。该技术已用于多种眼病及其它眼部结构性改变的检查、诊断和随访。目前关于青少年黄斑部不同分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anglion cell complex,GCC)厚度值测量的报道较少,本文采用OCT技术对6~14岁青少年远视眼、正视眼和近视眼各组黄斑部视网膜GCC的厚度值进行测量,旨在定量了解不同屈光状态黄斑部GCC厚度值的差异及各象限GCC厚度值的特点,为临床提供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1年1月至2011年2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视光门诊的患者49例76只眼,其中男21例32只眼,女28例44只眼,年龄6~14岁,平均年龄(10.41±2.45)岁。经散瞳验光检查,远视眼11例17只眼,正视眼13例17只眼,近视眼25例42只眼,分别归入远视眼组、正视眼组和近视眼组。

76只眼均点1%阿托品眼用凝胶,每天2次、连用4 d,第5天进行电脑验光、裂隙灯和眼底镜检查,停药3周瞳孔恢复后试镜。所有受检眼的矫正视力均≥1.0。远视眼球镜屈光度≥+2.00D~≤+5.00 D、散光度≤+1.00 D;正视眼等效球镜绝对值≤0.75 D(散光度≤1.00D);近视眼球镜屈光度≥-2.00D~≤-6.00 D,散光度≤-1.00 D。所有患者眼压<21 mmHg(1 mmHg=0.133 kPa),眼前节检查正常,屈光间质透明,眼底视盘边缘清晰,杯盘比<0.5,且双眼差值<0.2,中心固视良好,眼底无病变。角膜映光眼位正常,无其他眼部眼病和全身疾病。

1.2 检查方法

1.2.1 视力和眼常规检查:采用5 m距离两用式标准对数视力表,由一名眼科专业医师完成裸眼和矫正视力、裂隙灯、眼底视网膜和注视性质、眼位等检查。

1.2.2 屈光度检查:采用NⅠDEK ARK-710A验光仪,测量3次后作为该眼的屈光度。

1.2.3 眼压检测:采用CANON TX-F眼压仪测量眼压,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

1.2.4 OCT检测:采用美国OPTOVUE公司生产的RTVue100-2 OCT成像仪检查。患者取坐位,下颌置于颌架,调整眼部位置,采用内注视的方法,MM6程序对以黄斑部为中心,直径6 mm的黄斑中心的12条放射线断层扫描,信号强度≥30。由一名眼科专业医师完成检查。测量参数有9个,以黄斑部中心凹为圆心,直径划分为3个同心圆,1 mm直径的圆为中心凹区(Fovea),1~3mm 直径的圆环为近凹区(Parafovea),3~6 mm直径的圆环为中心窝周(Perifovea),在近凹区与中心窝周由2条放射线分为上、下、左、右8个扇形区域,分别为:近凹区颞侧区(Tempo 3,T3)、中心窝周颞侧区(Tempo 6,T6)、近凹区上方区(Superior 3,S3)、中心窝周上方区(Superior 6,S6)、近凹区鼻侧区(Nasal 3,N3)、中心窝周鼻侧区(Nasal 6,N6)、近凹区下方区(Ⅰnferior 3,Ⅰ3)、中心窝周下方区(Ⅰnferior 6,Ⅰ6)。76只眼的OCT图像均为正常黄斑部OCT图像,测定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值由内丛状层(inner plexiform layer,ⅠPL)、节细胞层(ganglion cell layer,GCL)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3 层结构的厚度组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单样本K-S检验进行正态性检验、levene检验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各屈光组不同部位GCC厚度比较采用Friedman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各屈光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Brown-Forsythe法近似方差分析,用LSD法、Games-Howell法进行两两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正态性检验

远视眼、正视眼和近视眼各组黄斑部9个区域视网膜GCC厚度值经单样本K-S检验,均服从正态分布(P>0.05)(表1~表3)。

2.2 黄斑区不同部位GCC厚度比较

远视眼、正视眼和近视眼各组9个区GCC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riedman 检验,P<0.001)(表1~表3),可以认为黄斑区不同部位的GCC厚度不同。结果显示各组中心凹区GCC厚度均为最薄,近凹区上方区GCC厚度均为最厚,其次为近凹区下方区、近凹区鼻侧区。

2.3 黄斑区同向部位GCC厚度比较

各个屈光组黄斑部近凹区上方、鼻侧、下方、颞侧4个区的GCC厚度均大于本组同一方向中心窝周4个区的GCC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独立样本 t检验,P<0.05)(表4~表6)。

表1 远视眼黄斑部9个区GCC厚度值(±s,μm)(眼数=17只眼)

表1 远视眼黄斑部9个区GCC厚度值(±s,μm)(眼数=17只眼)

注:不同部位结果经Friedman检验,P<0.001;正态性检验采用单样本K-S检验 GCC:神经节细胞复合体

部位 均值 标准差均值的95%置信区间下限 上限正态性检验P值 秩均值中心凹区 69.882 4 12.683 0 63.360 76.400 0.352 1.00颞侧T3 125.176 5 11.419 5 119.315 131.048 0.935 6.12颞侧T6 109.235 3 8.019 7 105.112 113.359 0.714 3.29上方S3 131.705 9 12.858 7 125.095 138.318 0.820 8.09上方S6 108.941 2 7.512 2 105.079 112.804 0.838 3.05鼻侧N3 127.705 9 8.737 6 123.213 132.198 0.922 7.18鼻侧N6 112.764 7 6.349 5 109.500 116.029 0.941 4.47下方 Ⅰ3 131.588 2 11.297 5 125.780 137.397 0.681 7.65下方 Ⅰ6 110.705 9 5.096 0 108.086 113.326 0.922 3.71

表2 正视眼黄斑部9个区GCC厚度值(±s,μm)(眼数=17只眼)

表2 正视眼黄斑部9个区GCC厚度值(±s,μm)(眼数=17只眼)

注:不同部位结果经Friedman检验,P<0.001;正态性检验采用单样本K-S检验 GCC:神经节细胞复合体

部位 均值 标准差正态性检验P值 秩均值均值的95%置信区间下限 上限中心凹区 64.882 4 11.794 5 63.361 3 76.403 4 0.972 1.00颞侧T3 127.176 5 9.926 2 122.079 6 132.280 8 0.996 6.79颞侧T6 108.647 1 6.791 0 105.155 6 112.138 7 0.991 3.30上方S3 133.117 6 13.018 7 126.424 1 139.811 2 0.101 8.12上方S6 109.647 1 8.207 8 105.427 0 113.867 1 0.988 3.63鼻侧N3 128.470 6 12.309 1 122.141 8 134.799 4 0.788 7.03鼻侧N6 111.823 5 8.308 4 107.551 7 116.095 3 0.993 4.21下方 Ⅰ3 130.941 2 12.412 0 124.559 5 137.322 9 0.600 7.82下方 Ⅰ6 108.764 7 8.089 6 104.605 4 112.924 0 0.922 3.32

表3 近视眼黄斑部9个区GCC厚度值(±s,μm)(眼数=42只眼)

表3 近视眼黄斑部9个区GCC厚度值(±s,μm)(眼数=42只眼)

注:不同部位结果经Friedman检验,P<0.001;正态性检验采用单样本K-S检验 GCC:神经节细胞复合体

部位 均值 标准差正态性检验P值 秩均值均值的95%置信区间下限 上限中心凹区 67.976 0 9.303 8 65.076 9 70.875 5 0.460 1.00颞侧T3 119.904 8 9.950 6 116.803 9 123.005 6 0.785 6.39颞侧T6 102.595 2 5.094 5 101.007 7 104.202 8 0.288 3.50上方S3 126.428 6 10.207 9 123.247 6 129.609 6 0.607 8.18上方S6 102.047 6 5.788 8 100.243 7 103.851 5 0.880 3.31鼻侧N3 122.071 4 10.818 7 118.700 1 125.442 8 0.391 6.86鼻侧N6 104.881 0 5.592 7 103.138 1 106.623 8 0.335 4.35下方 Ⅰ3 126.309 5 12.128 4 122.530 1 130.089 0 0.702 8.15下方 Ⅰ6 101.714 3 6.901 0 99.563 8 103.864 8 0.901 3.26

2.4 不同屈光组GCC厚度比较

远视眼、正视眼及近视眼各屈光组间比较,除中心窝周4个区和近凹区颞侧区的GCC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单因素方差分析、Brown-Forsythe法近似方差分析,P<0.05),其余部位GCC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7)。

表4 远视眼近凹区与中心窝周同方向GCC厚度值比较(±s,μm)(眼数=17 只眼)

表4 远视眼近凹区与中心窝周同方向GCC厚度值比较(±s,μm)(眼数=17 只眼)

注:两独立样本t检验 GCC:神经节细胞复合体

方位 3 mm近凹区 6 mm中心窝周 t值 P值上方(S) 131.705 9 108.941 2 6.030 <0.001鼻侧(N) 127.705 9 112.764 7 5.704 <0.001下方(Ⅰ) 131.588 2 110.705 9 6.947 <0.001颞侧(T) 125.176 5 109.235 3 4.710 <0.001

表5 正视眼近凹区与中心窝周同方向GCC厚度值比较(±s,μm)(眼数=17 只眼)

表5 正视眼近凹区与中心窝周同方向GCC厚度值比较(±s,μm)(眼数=17 只眼)

注:两独立样本t检验 GCC:神经节细胞复合体

方位 3 mm近凹区 6 mm中心窝周 t值 P值上方(S) 133.117 6 109.647 1 6.288 <0.001鼻侧(N) 128.470 6 111.823 5 4.622 <0.001下方(Ⅰ) 130.941 2 108.764 7 6.172 <0.001颞侧(T) 127.176 5 108.647 1 6.352 <0.001

表6 近视眼近凹区与中心窝周同方向GCC厚度值比较(±s,μm)(眼数=42 只眼)

表6 近视眼近凹区与中心窝周同方向GCC厚度值比较(±s,μm)(眼数=42 只眼)

注:两独立样本t检验 GCC:神经节细胞复合体

方位 3 mm近凹区 6 mm中心窝周 t值 P值上方(S) 126.428 6 102.047 6 13.464 <0.001鼻侧(N) 122.071 4 104.881 7 9.148 <0.001下方(Ⅰ) 126.309 5 101.714 3 11.423 <0.001颞侧(T) 119.904 8 102.595 2 10.035 <0.001

两两比较(方差齐者用LSD法,方差不齐者用Games-Howell法):远视眼与正视眼比较,黄斑部各区GCC厚度均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远视眼与近视眼比较,中心窝周4个区的GCC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视眼GCC厚度值高于近视眼;正视眼与近视眼比较,除中心凹区和近凹区下方区外,其余7个区的GCC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视眼 GCC 厚度值较高(表8)。

表7 各屈光度组间不同黄斑部位GCC厚度的比较结果

表8 各屈光度组不同黄斑部位GCC厚度的两两比较P值结果

3 讨论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存在于视网膜内丛状层(ⅠPL)、节细胞层(GCL)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3层结构之中,此3层结构合称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RGC为视网膜传导组织,其轴突进入神经纤维层,继沿视神经、视交叉、视束,止于外侧膝状体。内丛状层主要由双极细胞的轴突与神经节细胞的树突组成,除在中央凹无此层外,其余视网膜各部的厚度相同。节细胞层主要由神经节细胞核组成,一般在视网膜大部分区域为单层排列,在视乳头颞侧为双层,至黄斑部增加至8~10层,向中央凹侧又减少,于中央凹中心处完全消失,整个视网膜约二分之一的RGC位于黄斑区。神经纤维层主要是由神经节细胞的轴突所组成,人类视网膜约有70万~2亿个节细胞,视神经纤维数也与节细胞数相似,神经节细胞的轴突没有分支,其轴突沿视网膜平行行走而构成神经纤维层。节细胞轴突以一定的排列方式走向视盘,上方节细胞轴突走向视盘的上方和颞上方,下方节细胞轴突走向视盘的下方和颞下方,黄斑颞侧的节细胞轴突经黄斑上下弓形区分别进入颞上和颞下视盘,黄斑鼻侧节细胞轴突直接进入视盘颞侧,视盘鼻侧节细胞轴突直接进入视盘鼻侧。视盘颞侧神经纤维层最薄,向黄斑部仍然很薄,至中心凹的基底几乎完全消失。因此视盘上下方含有较多的神经纤维,尤其是颞上和颞下方〔2-3〕。

本文统计比较了远视眼、正视眼和近视眼各屈光组黄斑部9个区域的GCC厚度,结果显示各组中心凹区GCC厚度均为最薄,近凹区上方区GCC厚度均为最厚,其次为近凹区下方区、近凹区鼻侧区。远视眼、正视眼和近视眼各组近凹区GCC厚度值均大于中心窝周GCC厚度值,近凹区和中心窝周鼻侧区GCC厚度值均大于近凹区和中心窝周颞侧区GCC厚度值。此结果与眼球球形结构、黄斑部位于眼球形后极部和视神经纤维的分布相吻合。

远视眼与正视眼黄斑部9个区的GCC厚度比较均无明显差异;远视眼与近视眼比较,远视眼中心窝周四区GCC厚度值比近视眼中心窝周四区厚度值高;正视眼与近视眼比较,除中心凹区和近凹区下方区差异不明显外,其余7个区正视眼的GCC厚度值均较近视眼高。

本文结果显示:(1)青少年远视眼、正视眼和近视眼黄斑部GCC的最薄处均在中心凹区,且无明显差异。青少年远视眼、正视眼和近视眼黄斑部GCC的最厚处在近凹区上方区,其次依次为近凹区下方区和近凹区鼻侧区。(2)在青少年近视眼的患者中,虽然临床眼科医生检眼镜眼底观察视网膜无异常改变,但黄斑部视网膜GCC厚度已经变薄。

[1]刘杏.眼科临床光学相干光断层成像学[M].2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1.

[2]肖仁度.实用眼科解剖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64-77.

[3]Quigley HA,Addicks EM.Quantitative studies of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defects[J].Arch Ophthalmol,1982,100(5):807-814.

猜你喜欢
个区神经节视网膜
深度学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中的应用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例
高度近视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研究进展
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致视网膜损伤1例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特发性耳鸣的中枢化机制探讨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