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158例临床治疗分析

2013-11-26 10:12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3年4期
关键词:翼状胬肉巩膜

李 峰

翼状胬肉是眼科的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药物保守治疗不能控制病情发展变化,手术仍然是主要的临床治疗方法,但传统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临床治疗效果不甚满意,且术后复发率较高〔1-2〕。如何选择一种积极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对于恢复翼状胬肉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2008年以来,我们通过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瓣转移术治疗翼状胬肉患者,取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1月至2011年10月唐山市眼科医院外伤一病区收治的158例(170只眼)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诊断为原发性翼状胬肉,翼状胬肉头部侵入角膜缘内2 mm以上,且术前以及手术治疗后均在本地区生活,对于合并糖尿病、机体免疫缺陷性疾病、慢性结膜炎或者睑缘炎以及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患者均不在本研究范围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8例62只眼,男28例30只眼,女30例32只眼,年龄32~74岁,平均51.3岁;观察组100例108只眼,男44例46只眼,女56例62只眼,年龄33~74岁,平均52.1岁。术前常规检查裸眼视力、矫正视力、裂隙灯、荧光素染色及泪液分泌试验。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翼状胬肉形态以及术前常规检查结果等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2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术前处理:所有患者双眼于术前3 d给予妥布霉素滴眼液点眼,预防感染。

手术方法:所有患者的手术均由同一位经过系统专业化培训的高年资医师在手术显微镜下实施。采用4 g/L奥布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后,开睑器撑开眼睑,再采用2%利多卡因溶液结膜下浸润麻醉。首先在距离角膜缘2.5~3.5 mm的胬肉体部作结膜切口以明确手术切除范围,然后用手术刀尖部以深达前弹力层的力度在角膜区胬肉外缘0.5 mm水平划界,自胬肉头部向体部方向做板层解剖分离,于泪阜前2 mm处彻底剪除胬肉和变性组织,清除角巩膜表面残留的胬肉组织,并灼烧止血。

对照组患者经过以上治疗后,采用10-0尼龙线间断缝合球结膜伤口。

观察组患者经过以上治疗后,根据暴露巩膜的大小及形状,于手术同侧眼颞上方角膜缘取植片。首先根据暴露巩膜的大小在角膜缘做相应适宜长度和宽度的两条放射状切口(长度<2 cm,宽度<1 cm)。进而分离结膜上皮和结膜下筋膜组织,并在其上方做切口,形成一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翻转结膜瓣,并进一步清除其上残留的结膜下纤维血管组织,剪下此带角膜缘的结膜瓣。将结膜瓣上皮面向上覆盖于胬肉切除伤口,使植片与暴露巩膜的角膜缘区吻合,两端以10-0尼龙线缝合固定于创面边缘浅层巩膜,将植片游离缘与创面游离缘缝合固定。结膜瓣供区不作处理。

术后处理及观察指标:术毕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于患眼,无菌敷料包扎患眼24 h后即给予妥布霉素滴眼液、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贝复舒滴眼液),角膜上皮基本愈合后加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2~3周。术后间隔一日门诊复诊并换药至7 d后拆线。所有患者均行术后随访,观察角膜透明度以及胬肉的复发情况。

1.3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以下临床标准〔3〕评定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痊愈:手术区域光滑如同正常结膜组织,巩膜表面可见清晰血管扩张,伸向角膜组织;显效:在以上观察到的指标基础之上,术区结膜可见明显纤维血管增生,但角膜创面上皮未见新生血管及变性结膜组织增生;复发:手术区域可以见到明显的结膜充血以及增厚,纤维变性组织增生,角膜创面新生血管及变性结膜组织增生。

1.4 统计学处理

本组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角膜上皮修复时间为(3.22±0.75)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6±0.89) d,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57 7,P<0.001)。 患者随访 6~24个月,平均15个月,观察组治愈临床治愈率(87.04%),明显高于对照组(61.29%)(P<0.001),术后胬肉复发率(4.63%)明显低于对照组(17.74%)(P=0.005)(表1)。

表1 2组翼状胬肉切除眼的术后疗效比较(眼数/只)

3 讨论

翼状胬肉不仅影响眼部美观效果,亦可引起患者视力下降。目前对于翼状胬肉的主要有效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但传统的翼状胬肉切除治疗术的术后复发率较高,如何选择一种积极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一直是困扰眼科医生的一项难题。近年来研究表明翼状胬肉的主要发病机制为角膜缘干细胞屏障的破坏,即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变化与角膜缘干细胞的缺乏或者功能障碍有关〔4-5〕。为此,我们采用了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瓣转移术,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临床治疗效果满意,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术后复发率低,与胡茫等〔6〕的研究结果一致。

我们认为提高翼状胬肉的临床治愈率和降低术后复发率,不仅和术式有关,而且与术中能否干净的切除翼状胬肉亦有明显相关性。我们体会:(1)原发性翼状胬肉多与结膜、巩膜粘连较为疏松,局部浸润麻醉时即可同时达到分离目的,使得手术分离更为彻底,巩膜创面更为光滑;(2)手术造成的残留以及术后的炎症反应是胬肉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因此,术中彻底清除胬肉是防止术后复发的关键;(3)原发性翼状胬肉大多止于前弹力层,因此,深达前弹力层切除不仅可以彻底清除胬肉的头部,还可保证角膜切面的光滑;(4)在患眼颞上方取植片并带0.5~1.0 mm的透明角膜缘组织,可以确保含有足够的角膜缘干细胞;(5)供区角膜缘组织的切取量不能大于角膜缘周长的2/3周,否则供眼会发生不可逆的异常变化。从本组临床治疗来看,所有患者的切取量均<1.0 mm,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因干细胞大量缺失而导致干细胞代偿衰竭、干细胞功能不全等问题;(6)为了防止结膜瓣滑脱,移植的结膜瓣需固定于巩膜浅层。对照组复发的11只眼,分析原因主要为胬肉清除不彻底,以及术后未按医嘱使用相关药物等因素导致的。观察组复发的5只眼,则主要与植片过小,缝合不平整有关。

综上所述,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瓣转移术能明显提高临床治愈率,缩短角膜上皮愈合时间,降低术后复发率,临床操作简便,无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刘兴德,阳毅,万俊梅,等.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观察[J].华西医学,2012,27(10):1468-1470.

[2]Xu Y,Zhou HM,Li J,et al.Efficacy of treatment for pterygium by autologous conjunctival transplantation and mitomycin C[J].Chin Med J(Engl),2012,125(20):3730-3734.

[3]刘李平,曹芃,曹小鹏,等.翼状胬肉标准化手术治疗的疗效[J].国际眼科杂志,2012,12(8):1605.

[4]陈静,罗丰年,杜刚,等.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J].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0):2008-2009.

[5]韩文杰,崔波,宋艳玲,等.翼状胬肉钝性剥离联合纤维蛋白胶固定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2,22(1):17-19.

[6]胡茫,程旭康,李培凤,等.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与自体结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Meta分析 [J].临床眼科杂志,2012,20(5):394-398.

猜你喜欢
翼状胬肉巩膜
《巩膜炎》(译著)一书出版
《巩膜炎》(译著)一书出版
巩膜炎的超声诊断价值
刨根问底之翼状胬肉
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逆行撕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应用
翼状胬肉的治疗及其并发症
飞入眼睛里的“翅膀”
巩膜外环扎术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眼睛长胬肉要不要治
翼状胬肉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后口服中药治疗6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