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化转型的研究与实践

2013-11-25 10:03
职教通讯 2013年18期
关键词:工作岗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刘 锐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之一。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信息的传递、管理、处理等要求越来越高,信息能力已成为人们适应社会的必备素质。劳动市场对就业人员信息能力要求也不断提升,迫切需要具有较强信息意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信息化人才。

我国的高职教育已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的信息技术教育要与专业的整体知识结构相交叉、相融合,使得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分析本专业的信息需求和工作岗位中的应用管理。[1]本文通过分析信息技术在相关工作领域中的应用情况,进一步结合专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对原有高职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全方位的转型研究,转型涉及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构建和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等方面内容。

一、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而是以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提高为目标的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应该包含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两大部分,信息技术素养则包含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能力、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等四个部分的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信息技术素养构成

信息技术知识是指信息技术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多媒体知识、网络知识等;信息技术能力是指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包括信息收集获取能力、信息分析鉴别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信息沟通和交流能力以及信息的综合应用能力;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的敏感度,以及对信息价值的判断能力;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获取、使用、制造和传播过程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法律法规。[2]

在信息时代下,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工作的每一环节,为了满足生产一线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根据信息技术素养的构成,高职教育对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要求主要包括:(1)熟练掌握工作岗位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作为信息技术素养的基础,是进行信息技术能力训练和信息意识提升的前提。(2)具备与工作岗位要求相适应的信息技术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是信息技术素养的核心所在,包括基本信息技术能力和专业信息技术能力,信息技术能力需要通过实践训练进行不断的强化和巩固。(3)具有敏锐的职业信息意识。具有敏锐的职业信息意识,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感受到信息需求,捕捉、分析和判断信息,觉察到信息的价值所在,从而挖掘出信息的真实价值,实现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4)树立正确的职业信息道德观念。在信息滥用随处可见,知识产权意识普遍淡薄的今天,只有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意识,自觉遵守相关的道德规范、法律法规,才能为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二、目前高职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培养具有扎实信息技术知识、熟练信息技术能力、敏锐信息意识、正确信息道德观念的高职毕业生,是对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然而,对照这一要求,当前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育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忽视高职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对信息技术的内涵理解有偏差,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同于信息技术课程,甚至等同于信息技术教育。而实际上,这两者虽有密切联系,但并不等同,前者只是后者的一部分内容。此外,随着部分院校积极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的课时已有减少的趋势,然而,针对专业的信息技术教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忽视高职信息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统一性

一些院校信息技术教育培养目标还停留在计算机操作和应用层次,专业层面的信息技术课程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没有形成统一的专业信息技术培养目标,更没有形成专业人才培养的信息技术能力框架,造成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相对孤立,课程各自为政、培养目标分散。

(三)忽视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关联性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离散、安排不合理,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相分离。在设置专业信息技术课程时,没有很好地结合不同专业工作岗位对信息技术的需求,造成教学内容与企业行业工作岗位关联性不大。

(四)忽视高职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系统性

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对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的研究,对信息技术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的整体设计。导致开设课程单一、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忽视了课程体系的系统性。[3]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更好地体现高职教育为行业企业服务的培养目标,实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的宗旨,需要结合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对信息技术教育进行专业化转型,以形成完整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要使信息技术课程与专业的整体知识结构相交叉、相融合,使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分析和处理本专业的需求,进行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以及运用相关信息知识解决各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高职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化转型的一般路径

高职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化转型是解决当前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育存在问题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高职学生信息技术专业运用能力的需要。所谓专业化转型,就是结合相关专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重新构建一个融合高职、信息技术、专业职业特色的三年不断线的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通过分析认为,高职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化转型应本着“三·三”的课程设置理念,其相互关系如图2所示。

第一个“三”为“三个层面”,即:信息技术总体培养目标、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信息技术课程体系。需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分析人才的信息技术能力总体目标,从专业工作岗位、工作任务中梳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从专业总体的课程体系中考察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

图2 “三·三”高职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理念

第二个“三”是指在不同时期影响目标制定、内容选择和课程安排的三个因素,即:实际工作需求、信息技术基础、现有教学条件。(1)实际工作需求。在制定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培养目标时,必须考虑到实际工作需求,要从企业工作岗位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出发,制定适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信息技术培养目标;同时,还必须考虑到职业发展的需求,对人才未来的职业走向具有前瞻性的预测,在制定时,应充分结合职业岗位群对信息技术能力的需求。[4](2)信息技术基础。在选择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不同类型、地区生源的基础存在差异,比如,职高生在计算机操作方面就明显比普高生熟练。(3)现有教学条件。在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时,必须考虑学校现有的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在此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设计。

基于“三·三”的课程设置理念,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立足于当前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充分考虑职业的未来发展需求,制定专业的信息技术总体培养目标。然后,根据总体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信息技术基础,选择适宜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同时,根据学校现有教学条件,统筹规划、设置和安排信息技术课程,形成有效的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从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专业化转型。

四、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化转型的初步探索

本文将结合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实际情况,探索信息技术教育的专业化转型。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学习能力,能在各企事业单位从事营销策划、营销业务开拓、销售管理以及客户服务管理等工作,精操作、善推销、会服务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市场营销人才。该专业分为连锁经营和网络营销两个工作岗位方向,以下将结合连锁经营方向开展讨论。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的需求,市场营销专业信息技术总体目标是:培养掌握营销相关信息技术知识,具备运用信息技术处理营销信息能力,具有甄别、合理利用信息能力,同时,兼具良好信息道德的市场营销人才。

(一)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重构

在信息技术总体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对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根据学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梳理了市场营销专业工作任务中对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如表1所示。同时,梳理了市场营销专业信息技术相关教学内容的情况,以及市场营销专业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设置,如表2所示。重构了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的市场营销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如图3所示,并提出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化转型的课程设置建议。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将信息技术课程分成三类:(1)I类是培养学生常见信息技术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操作使用能力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办公自动化等;(2)II类是面向具体专业、与企业工作岗位高度吻合的课程,这类课程应充分体现专业自身特色,如网络营销和专业信息技术等;(3)III类是贯穿整个大学的隐性信息技术课程,在这些课程中,信息技术内容与具体课程高度整合,渗透到课程内容,使得信息技术教育三年不断线,如市场调查与预测、客户管理、连锁企业物流管理等。I类、II类、III类课程相互联系、互为补充,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和学校条件合理设置课程,为专业信息技术总体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表1 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中信息技术相关内容(部分)

表2 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安排情况

图3 市场营销专业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二)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1+X”专业化改革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该课程的学习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而且也会影响II类、III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改革是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化转型的关键。

高职院校开设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主要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该课程存在的问题有:(1)忽视由学生类别和生源地域不同所引起的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的参差不齐。高职院校的生源既有职高学生又有普高学生,既有来自城镇又有来自农村的学生,既有来自东部发达地区又有来自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学生。这些不同,使得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存在差异,不同基础的生源集中在同一个班级学习,无疑会影响到教学效果。[5](2)忽视不同专业、行业的不同需求,所有专业的课程采用一种模式和“一刀切”的教学方法。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相分离,没有很好地结合不同专业工作岗位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任课教师缺乏专业相关知识,使得很多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出现的问题和理论无法涉及。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了“1+X”改革。“1”是指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能力,涉及到系统操作、文字录入、office应用等所有专业共同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内容和操作;“X”是指面向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以较专门化的岗位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为主要内容,如网页制作、常用工具软件、高级办公应用、图像处理等。[6]

1.“1”部分教学情境设计的专业化。“1”部分的教学内容以浙江省高校计算机一级考试大纲为准,但在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可以针对不同专业,以真实的企业项目为载体开展教学与训练,创设真实的职业活动情境。结合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特点,在Excel单元中,可以设计“XX汽车第二季度销量情况统计分析”项目开展教学;在Power-Point单元中,可以设计“XX品牌服装季度销售总结报告”项目开展教学。通过介绍丰富的、可即学即用的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X”部分教学内容选取的专业化。“X”部分安排在学期的后半程,根据不同专业量身定制,在教学内容选取上体现专业的个性化需求。市场营销专业“X”部分的内容是静态网页设计与制作,包括网页制作流程和网页设计基础知识、网页中插入各种元素的方法、网页元素属性设置方法、网页色彩基础知识及配色技巧、样式及样式表的使用方法等内容。“X”部分的内容为学生拓展了信息技术能力,同时,也为II类、III类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夯实了基础。

由此可见,专业化转型的目的是提升高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高职毕业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信息化人才。为了更好地完成专业化转型,需要进一步加快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整合,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需要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条件的配套建设,以满足专业信息技术课程实践内容的开设,实现“教学做”一体化;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以及信息技术教师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以应对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出现的新问题。

[1]杨百灵.高职医护专业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9):130-131.

[2]齐峰.财经类院校经管专业“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新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1(20):84-85.

[3]童红兵,柳建国.农业高职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5(03):53-55.

[4]皮爱红.新疆高职电子商务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探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09.

[5]周子立.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个性化教学改革——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93-96.

[6]赖益强,戴长秀,曾显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1+X”模式教学改革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2(05):85-87.

猜你喜欢
工作岗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基于工作岗位分析的课程建设探讨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开年珠宝小惊喜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去年中国有438名公安民警牺牲 平均年龄46.3岁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真心可笑的办公室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