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美燕,周月琴,陈 肖
(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浙江杭州 311201)
手术后患者未受外界气候、环境及服用发汗药等因素影响,头面、颈胸、四肢或全身汗出异常,称之为术后汗证[1]。中医学认为[2],手术损 伤、麻醉药物、术中失血、体液引流等多因素破坏了机体正常代谢平衡,致气虚津伤血耗、阴虚火炎,迫津外泄。术后汗证常使患者浑身不适,疲乏无力,影响机体恢复。五味子外敷神阙穴,能通过脐部的经络循行速达病所,起到滋肾敛肺、生津止汗的作用。2011年5 月至2013 年1 月,本院外二科对40例术后汗证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五味子外敷神阙穴治疗,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1 对象 纳入标准:符合汗证的诊断标准[1],均行手术治疗;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术后发热、疼痛、低血糖、低血压等因素引起的出汗;五味子外敷禁忌证,如腹部出血及有出血倾向、腹部有水疱、皮肤过敏等。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72例,按手术日单、双号分为观察组40 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18~87岁,平均(65±7.8)岁;外伤16 例,肿瘤12例,感染5例,梗阻5 例,穿孔2 例。对照组男17 例、女15例;年龄20~83 岁,平均(67±6.5)岁;外伤13例,肿瘤8例,感染6例,梗阻4例,穿孔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术后汗证处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给予补液、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加强患者出汗及汗止观察,未对汗证作特殊处理。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五味子外敷神阙穴治疗。五味子粉剂100g调成糊状(不要太稀),装入瓶中加盖封好备用,或现用现调。使用时先清洁患者脐部皮肤,将五味子糊剂如鸽蛋大小贴于神阙穴上,并轻轻按压,用3 M 薄膜巾固定。一般每天更换1~2次,不慎脱落时及时更换,连用3d为1疗程。
1.3 评价方法 观察两组患者出汗及汗止情况。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相关标准拟定[1],治愈:无论醒寐,均无出汗,其他伴随症状消失;有效:汗出减少,其他症状改善;无效:仍汗出湿衣,甚至加剧。治愈、有效为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x2检验。
两组患者术后汗证治疗有效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汗证治疗有效率比较(例)
3.1 术后汗证的原因及危害 汗证一般分为自汗和盗汗。自汗是指白昼时时汗出,且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中医认为其动辄益甚,多属气虚不固;盗汗是指夜间寐中汗出,而醒来自止,多属阴虚内热。术后汗证的发生与手术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有关,以盗汗常见。其病因病机主要是手术导致患者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乏源,从而形成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腠理不固、营卫失和,以致汗液外泄失常。中医学认为,汗为心之液,由精气所化生,不可过泄[3]。若汗证持续时间过长,常发生精气耗伤,以致出现神情倦怠、肢软乏力、不思饮食等症,不利于机体康复。
3.2 五味子外敷神阙穴治疗术后汗证的机理及效果 五味子性味酸、甘、温,归肺、心、肾经,内服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之功,外用具有敛肺止汗、生津止渴、涩精止泻之效[4]。神阙穴是任脉的要穴,为先天之结缔、后天之气舍。敷脐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是中医特色外治法之一[5]。脐窝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皮下无脂肪组织,皮肤筋膜直接相连,脐下腹膜分布丰富的静脉网,神经敏感度强,利于药物穿透弥散、吸收入血进入体循环而发挥药物的直接作用,起效快[6]。利用脐部的特殊生理结构,五味子敷脐能达到腠里之中,融于津液之间,从而起到生津止汗的功效。表1显示,观察组术后汗证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3.3 五味子外敷神阙穴治疗术后汗证的注意事项 五味子外敷前,询问患者过敏史(过敏者禁用),做好解释,消除思想顾虑,取得配合;患者取平卧位,充分暴露脐部,注意保暖;外敷时先清洁局部皮肤,敷后用3M 薄膜巾固定,对薄膜巾过敏者可用纱布覆盖;更换时温水清洗脐部皮肤并擦干,注意观察外敷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瘙痒、溃疡,并评估患者出汗及汗止情况。
[1]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32.
[2]潘雅明,沈永和.术后汗证35例应用中药治疗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0,9(5):426-427.
[3]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16-419.
[4]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86-487.
[5]陈建飞,王嘉轩,陈炳.中药穴位贴敷神阙穴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2,11(10):991-992.
[6]顾菁华,张继英.芒硝外敷神阙穴治疗BiPAP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致腹胀的效果[J].护理与康复,2011,10(11):998-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