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救援护理能力指标体系在骨科护士岗位培训中的实施与评价

2013-11-24 07:30:46葛学娣陈美君黄林娟李小亭
护理与康复 2013年9期
关键词:骨科指标体系救援

朱 亚,葛学娣,黄 莹,李 冰,陈美君,黄林娟,李小亭

(解放军第117医院,浙江杭州 310013)

军队护理人员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是一支重要的救护力量[1],护理人员应急救援能力的高低对于应急救援成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3],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4,5]。本院是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医疗救援主要组成力量,也一直承担军区野战医疗保障任务。有研究显示,骨科护士是应急救援护理组成员的主要抽组对象[6]。为了提高骨科护士的急救意识和快速护理应急能力,2012年7月起,本院骨科应用应急救援护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指标体系)对全科护士实施在职岗位培训,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院骨科在职护士22人,均为女性。年龄21~46 岁,平均年龄(25.81±7.62)岁;职称: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14人,护士5人;学历:本科8人,大专12人,中专2人;工作年限:≥10年5人,6~9年8人,2~5年7人,≤1年2人。

1.2 培训方法

1.2.1 组建应急救援护理技能培训小组 聘请院校专职教员1人、本科高级职称医疗专家3人及医院和骨科中心高级职称护理专家3人,组成应急救援护理技能培训小组。培训小组负责制定骨科急救护理培训计划、急救能力考核细则,并组织具体实施。护理部全程跟踪,审阅教案、教具、多媒体课件,及时反馈教学评价,以确保教学质量。

1.2.2 培训内容 参照指标体系各级指标的内涵及权重,结合骨科专科护理特点,编写《骨科专科护士临床实践手册》(以下简称手册),经科室医疗教学组和护理部继续教育组审核通过。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5项(应急处置、知识储备、应急评估、应急管理、应急适应能力)、二级指标10项、三级指标35项[5],将一级指标作为培训目标。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应急处置能力,如四肢创伤止血方式选择、头部外伤三角巾包扎方法、肢体骨折如何就地取材并妥善固定、脊柱外伤患者搬运要求、心肺复苏(CPR)效果、建立静脉通道途径的效率与效果、保持气道通畅护理要点、预检处置流程、患者安全评估、病情观察与判断;知识储备能力,如骨科专科疾病应急预案、骨科专科操作风险防范及危重患者护理要点、感染控制防护知识;应急评估能力,如创伤急救护理评估(一看、二摸、三听)[7]、危重患者病情评估、APACHE(由急性生理学评分、慢性健康状况评分、年龄评分组成)动态评分、评判性思维及护理程序的应用;应急管理能力,如统筹协调人力与设备、医护合作与护患沟通、情景模拟教学、急救流程再造;应急适应能力,如沉着冷静的作风、严谨慎独的态度、乐观向上的心理及甘于吃苦的精神。

1.2.3 培训方法 培训期6个月,培训模式为集中培训与在岗自学相结合、现场急救处理培训与急救护理理论学习相结合。理论课包括专题讲座、学术讲座、研讨会、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设16节课共40学时;临床技能课包括10项急救技能、疑难操作护理会诊、急救技能情景模拟训练等,设10节课共25学时。每人参加20节课以上为基础达标,因晚班未参加课程培训的护士由专人负责补课。

1.2.4 急救知识与技能考核 考核采取理论和临床技能两种方式,理论考核6次,技能考核3次。理论考试题从《野战护理急救知识应知应会手册》题库中抽 取,满 分120 分,95 分 优 良,72 分 及 格。临床技能考核内容共10项,包括:四肢创伤止血带止血,头部外伤三角巾包扎,肢体骨折夹板固定,脊柱外伤患者搬运,心肺复苏(CPR),建立静脉通道(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气道通畅(简易呼吸囊加压给氧),吸痰,血标本的采集,设备使用(心电监护),评价采用10分制,满分100分,90分优良,80分及格。

1.2.5 护士急救综合能力考核 通过情景模拟、临床实际案例救治的考评方法,对护士应急状态下的快速反应能力、病情评估与记录、协作与沟通技巧及采取急救措施的准确性、规范性、安全性进行考核。考核采用现场评价的方式,首先由参考者自评,其次是备考者互评,最后为专家组提问与点评,满分120分,其中自评10分、互评10分、专家评价100 分。100 分 优 秀、90 分 良 好、80 分 一般、70分差。

1.3 评价指标及方法

1.3.1 评价指标 采用急救知识与技能考核评价护士急救理论知识及应急技能掌握情况。应用指标体系评估护士的应急救援能力,一级指标每项内容为20分,总分100分。

1.3.2 评价方法 在培训前及培训6月后应用评价指标对护士进行测评。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组间比较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培训前后护士急救知识与技能考核成绩比较 见表1。培训前理论考试成绩54~95分,及格率72.73%,优秀率4.55%;操作考试成绩67~91分,及格率68.18%,优秀率9.09%。培训后理论考试成绩83~106 分,及格率100%,优秀率59.09%;操作考试成绩83~96分,及格率100%,优秀率63.64%。

表1 培训前后护士急救知识与技能考核成绩比较(±s,分)

表1 培训前后护士急救知识与技能考核成绩比较(±s,分)

时间 人数 理论知识 技能培训前22 76.91±10.92 80.73±7.36培训后 22 95.59± 5.37 89.91±3.68差 值 -18.68±11.01 -9.18±6.86 t值 -45.55 -78.47 P 值 <0.01 <0.01

2.2 指标体系在护士培训前后评估结果比较 见表2。

表2 指标体系在护士培训前后评估结果比较(±s,分)

表2 指标体系在护士培训前后评估结果比较(±s,分)

指 标 培训前(n=22) 培训后(n=22) 差 值 t值 P值0.01知识储备能力 10.27±2.78 15.77±2.31 -5.50±3.85 -6.677 <0.01应急评估能力 11.86±3.08 16.36±1.36 -4.50±2.76 -7.659 <0.01应急管理能力 9.50±3.14 15.04±2.55 -5.55±3.54 -7.344 <0.01应急适应能力 10.50±3.23 14.63±2.48 -4.14±4.16 -4.669 <0.01总 分 53.49±0.93 77.32±0.66 -4.77±0.71 -31.51 <0.01应急处置能力 11.36±3.09 15.50±2.63 -4.14±3.98 -4.875 <

2.3 培训前后护士急救综合能力评价结果 见表3。

表3 培训前后护士综合能力评价比较(例,%)

3 讨 论

3.1 对在职护士进行应急救援培训的必要性护士急救能力是指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能敏锐的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进行判断,用熟练的技能技巧沉着果断地配合抢救和护理[8],应急救援护理能力是护士的核心能力。目前我国培养护士的途径呈多元化、多层次性,不同学历的护士从护理院校毕业后,经过医院2~3周的岗前培训,分配到各科室接受一对一或多对一的临床护理跟班带教[9],由于医院护士编制的不足,加上科室临床护理工作的繁忙以及带教师资及教学水平的差异,以致各级、各类专科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急救水平参差不齐[10],这不仅影响医院护理队伍的发展,而且关系到临床护理质量与患者的安全。岗位培训又称临床实践,是护士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护士独立工作能力、解决专科疑难问题能力、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的主要途径。军队医院承担非战争军事行为的灾害救援任务,急救护理技能在职岗位培训是切实履行军人和军队医院职责,是提高护理人员灾害救援能力的有效途径,对确保护理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3.2 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在护士岗位培训中应用的意义

3.2.1 有助于提高岗位培训质量 对在职护士实施规范化培训,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拓展思维,以提高护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应急能力[11]。参照指标体系内涵及权重,结合骨科临床护理特点,制定应急救援培训计划及考核细则,将一级指标内容作为培训目标,使岗位培训目标明确,培训有重点,提高了培训质量。本科护士经培训后,急救理论知识及技能考核成绩提高,应急处置、知识储备、应急评估、应急管理、应急适应等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提高,与培训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3.2.2 有助于提升专科护士素质 护理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护士的成长具有实践性与晚熟性的特点,需要不断的继续教育、不断的临床积累、不断的强化训练,才能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增进临床实际工作能力。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不断深入,护理工作更加人性化、专业化,护理服务的需求更加多样化、精细化,对护士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应用指标体系对骨科护士实施在职岗位培训,护士的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提高,不仅强化了护士急救护理程序的应用能力,提高了病情观察与评估的内涵质量,而且激发了护士的程序思维方式,提升了护士的快速救护意识,并对规范护士职业行为、创新护理服务理念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真正为伤病员提供安全、温馨、细致、专业的骨科特色服务,为军队护士应对多样化军事行动卫勤保障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本文资料显示,培训后护士的综合能力明显提高,优良率达90.91%。

[1]杨亚娟,于冬梅,卢根娣.机动卫勤分队紧急救援护理人力资源库的建设实践[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0A):1513-1514.

[2]Burkle FM Jr.Population- based triage management in response to surge-capacity requirements during a large-scale bio event disaster[J].Acad Emerg Med,2006,13(11):1118-1129.

[3]李云峰,王丽媛,臧渝梨.地震救灾护理人员的灾害护理能力及其对相关必要性的认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4):23-25.

[4]Polivka BJ,Stanley SA,Gordon D,et al.Public health nursing competencies for public health surge events[J].Pubic Health Nursing,2008,25(2):159-165.

[5]葛学娣,李冰,黄莹,等.应急救援护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11):1-4.

[6]青华,宋江莉,陈海花.应急救援护士储备与培训现状分析与建议[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0):688-689.

[7]葛学娣,王莉英,凌霞,等.交通伤院前急救护理培训提升护士应急救治能力[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12B):27-29.

[8]肖顺贞.护理研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6.

[9]郝树磊.新护士带教方法的再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2):45-47.

[10]李小卫,王志稳,李淑迦,等.我国新毕业护士培训的现状及思考[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7):487-489.

[11]何敏娟,陈爱芬,戴兴芹.骨科低年资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实施与效果评价[J].护理与康复,2012,11(9)882-883.

猜你喜欢
骨科指标体系救援
紧急救援
哈哈画报(2022年5期)2022-07-11 05:57:52
3D打印大救援
学生天地(2020年1期)2020-08-25 09:01:44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骨科临床教学中加强能力培养的探讨
2016年《实用骨科杂志》征订启事
救援行动
骨科术后应用镇痛泵的护理与观察
3D打印技术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
紧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