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盛 张志勇 张 静
(河北省邯郸市中医院外科,河北 邯郸 056001)
慢性前列腺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中青年男性中发病率达30%~40%[1]。2010-01—2011-11,我们应用秘元煎联合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60例,并与单纯应用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治疗6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全部120例均为我院外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年龄25~54岁,平均36.5岁;病程3个月~40个月,平均11.4个月。对照组60例,年龄23~55岁,平均34.8岁;病程2个月~36个月,平均10.5个月。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排除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中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标准确诊。排除标准:对治疗药物过敏或具有其禁忌证的患者;急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肿瘤,伴发严重的心、肝、肾等系统性疾病;治疗前1周内采取过其他治疗方案。
1.3 治疗方法 2组均针对患者病情给予坐浴、前列腺按摩等一般治疗。
1.3.1 治疗组 予秘元煎联合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治疗。秘元煎药物组成:酸枣仁9 g,远志9 g,五味子9 g,人参6 g,白术9 g,茯苓9 g,甘草9 g,山药9 g,芡实9 g,金樱子9 g。小便不利加萆薢9 g、穿心莲9 g。均为免煎颗粒,购自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日1剂,分早晚2次冲服。同时予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051)0.2 g,每日2次口服。
1.3.2 对照组 予单纯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治疗,方法同治疗组。
1.3.3 疗程 2组均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 观察2组临床疗效,随访6个月,观察复发率。
1.5 疗效标准 临床控制:临床症状积分减少≥95%;前列腺压痛消失,质地正常或接近正常;前列腺液(EPS)检查连续2次以上正常。显效:临床症状积分减少≥60%;前列腺压痛及质地均有明显改善;EPS检查连续2次以上白细胞计数(WBC)较治疗前减少≥60%。有效:临床症状积分减少≥30%;前列腺压痛及质地均有所改善;EPS检查连续2次以上WBC较治疗前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积分减少<30% 或无变化;前列腺压痛及质地均无改善;EPS检查连续2次以上WBC较治疗前减少<30% 或无变化[2]。以临床控制+显效计算总有效率。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1.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2组复发率比较 治疗组临床控制20例,复发率15.0%(3/20);对照组临床控制12例,复发率58.3%(7/12)。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
慢性前列腺炎发病原因复杂,病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病久可影响男性的性功能和生育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病原体感染是慢性前列腺炎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病原菌主要是大肠杆菌、淋球菌、沙眼衣原体及解脲支原体[3]。由于前列腺腺泡上皮类脂质膜的屏障使多种抗生素不能透入腺泡内,所以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左氧氟沙星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支原体、衣原体均有抗菌作用,且副作用较小,临床较常使用[4]。
慢性前列腺炎属中医学精浊、淋浊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病属精病,病久以虚证为多。《景岳全书·淋浊》中对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病机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指出“有浊在精者,必由相火妄动,淫欲逆精,以致精离其位,不能闭藏,则源流相继,淫溢而下……及其久也,则有脾气下陷,土不制湿,而水道不清者,有相火已杀,心肾不交,精滑不固,而遗浊不止者”。秘元煎即出自《景岳全书》,方中酸枣仁、远志、五味子宁心安神;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山药、芡实、金樱子补肾涩精。全方共奏养心健脾、补肾固精之功,心、脾、肾三脏得补,则诸症可除。
慢性前列腺炎病因复杂,单一治疗往往收效不佳,并且复发率较高,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为目前本病治疗的一个趋势。秘元煎联合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标本兼治,发挥协同作用,复发率低,安全性好,疗效更为显著,可作为临床应用的较好选择。
[1] 阙新祥.泌感康方联合红藤汤灌肠治疗慢性前列腺炎180例[J].河北中医,2010,32(1):105.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68-172.
[3] 王东.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270例[J].河北中医,2011,33(7):1047-1048.
[4] 黄志勇.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10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