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三大发展

2013-11-22 02:26文厚泓
学理论·上 2013年10期
关键词:认识论中国共产党

文厚泓

摘 要: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一项主要任务。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后,各国共产党对此做了艰难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克服了苏东各国共产党在认识论上的失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将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范围,从体制层次提升到功能层次和目的层次;将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角度,从客体向度推进到主体向度;将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视域,由内向性、封闭性导向外向性与开放性。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三大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势态下的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方向。

关键词: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本质;认识论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8-0020-02

一、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发展过程

自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以来,科学社会主义(以下通称社会主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一直是无产阶级理论家和革命家探索的重大问题,更是马克思主义者在社会主义实践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任务,它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与前途。

认识事物的本质是认识的根本任务。本质是事物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质的规定性,由事物的主要矛盾构成。事物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主要矛盾,也就有不同的本质。

而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解读马克思,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家们所做的探索,这也是学界较为忽视的一个视域。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对事物所做的多角度、多层次、历时态的、能动的反映。认识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的过程。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是如此。马克思、恩格斯虽没有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但有过明确的本质性论述,可以概括为:生产资料公有、计划经济、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应当与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

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后,各国共产党在实践中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未能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导致社会主义事业在苏联和东欧等国受挫;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突破了苏东各国共产党在认识论上的教条主义、主观主义与封闭主义,发展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推进了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的发展。

但国内学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解读,还停留在邓小平时代,对邓小平之后的社会主义的发展缺乏本质层面的认识。本文从认识论角度,首次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的三大发展,首次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

二、苏东各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上的探索

十月革命后,列宁意识到,完全依赖马克思主义现存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是不够的。他主张在实践中发展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并做了许多重要探索,如注重发展生产力,注重对资本主义的利用。列宁去世后,苏共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限定在体制层面,教条理解马克思理论,将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本质。

东欧各国,尤其是南斯拉夫、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共产党意识到苏联模式的不足,注重人的主体地位和市场经济的作用,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没有正确揭示社会主义本质,不能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导致事业夭折。

为什么苏东各国共产党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因为他们违反了马克思主义以下认识论原则:

第一,从认识的原则上,无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认识标准,奉教条为绝对化的行为圭臬。

第二,从认识的范围上,缺乏对事物的本质做多层次、多阶段的认识。仅从体制层次来认识社会主义本质,追求单一化与单极化。

第三,从认识的角度上,缺乏从主体角度理解事物本质,忽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原则,不能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人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第四,从认识的视域上,将社会主义看着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硬化的系统,过于强调矛盾的斗争性,忽视同一性,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做了完全对立的理解。

三、从认识论看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总结了苏东各国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经验教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展。这主要体现在:

1.将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范围,从体制层次(无产阶级专政、生产资料公有,计划经济,按劳分配)提升到功能、目标层次(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达到共同富裕)和目的层次(以人为本,促进人与社会全面、和谐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对取代资本主义,且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设想,采取了一种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对比的认识模式。

苏联时期,列宁曾试图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设想,非常强调生产力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吸纳。但列宁之后的苏共将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对比模式理解为对立模式,并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立场放弃了。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提出人道的社会主义,想克服生硬的体制化的认识立场。但他完全抛弃了社会主义在体制层次的本质内容,如无产阶级专政,导致了苏联的瓦解。

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时代,就坚持并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公有制为主、按劳分配等社会主义体制层面的本质内容。但中国共产党在保留体制层面的本质基础上,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或主要功能)也纳入到社会主义的本质范围。1992年,针对姓“资”姓“社”的争论,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

然而,中国共产党没有将功能层次看作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最高层次,而是进一步将本质范围推进到目标层次,即以人为本,促进人与社会全面、和谐的发展。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江泽民详细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3]2006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体制的建立,是为了功能的达成;而功能的达成,是为了目标的实现。体制、功能、目的,这是理解社会主义本质不可或缺的三个层面和三项内容。

2.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角度,从客体向度(以体制、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社会发展工具为本质内容)推进到主体向度(通过社会主义领导主体暨共产党的执政规律——“三个代表”思想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通过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观,从人与社会这两类社会主义主体层面,揭示社会主义在新历史条件下的新本质)。

世界的历史,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历史。社会主义事业不仅是其客体的发展,更是其主体的发展。体制,只是一种工具与客体。仅以体制为认识对象,是一种忽视主体的认识向度。对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人的规定性,应该成为社会的本质内容。

马克思经典作家虽然没有直接将人本主义原则表述为本质,但他们强调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本主义这一基本价值取向,列宁那里也是得到了继承。

列宁之后,受斯大林时的苏共影响,共产党世界在认识领域长期忽视人的主体性原则。虽然有些社会主义国家也曾想恢复人的主体地位(如1968年4月,捷共提出建立“人道面貌的社会主义”,实行能提高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戈尔巴乔夫也提出要建立人道的社会主义,要与生硬的体制与冷漠的官僚主义做斗争),但由于没有真正从社会主义本质上恢复人本原则,没有真正突破体制框架,虽有成效,但终归失败。

中国共产党从毛泽东时代起,就在实践中建立了群众路线。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都对群众路线做过重要论述。中国共产党一直提倡“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既是工作路线,更是认识路线。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新的世纪和新的发展,面对着全球化与多元化格局,中国共产党正式将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观纳入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层面。江泽民明确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样,将社会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客体事物上的发展,拓展到了人这一历史主体的发展层面。

江泽民还提出了“三个代表”的建党思想。这是进一步从社会主义建设主体的核心力量——核心主体层面对社会主义的方向与本质进行揭示。

胡锦涛进一步从社会这一群体主体角度提出和谐社会思想,并将其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范畴。社会是众多个人的集合,它反映社会成员个体之间的关系及他们在群体中的地位。个人的发展,是与自然与社会协调、和谐的发展。“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4]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5]这个和谐的社会系统对外部也能体现其和谐的本质,成为构成和谐世界的重要成分。

这样,和谐——这个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社会主义所做的设想,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实践与理论探索,终于在实践上确立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在社会主义阶段的继承、实现与发展。

3.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视域,由内向性、封闭性(产生了“一大二公三纯”等教条)导向外向性与开放性(强调社会主义对内对外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提出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观等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

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事物,既是一个独立系统,也是依赖母系统的子系统,与系统内外的其他事物或元素进行信息、能量与物质的交流,才能健康成长。

二战后的冷战,使社会主义国家与更广阔的世界文明母系统日益对立,甚至社会主义内部也相互孤立,使得社会主义政党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视域:将社会主义生态系统作了“纯洁化”的封闭性理解,忽视外因与外部力量;封闭使力量向内,内向性导致系统内耗。

这种认识视域上的封闭与内向,也导致教条化认识。权威的思想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标准。自闭,导致缺乏活力与创新。

在实践上,苏联虽然在军事工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处于迷雾中,整个国民经济呈畸形发展,尤其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长期停滞,使生产力与人的发展都受到阻碍。

中国曾经奉“一大二公三纯”为绝对真理,不能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理论创新与发展。文革十年间,正是世界突飞猛进的时期,而中国却关起门来搞建设。甚至,内部各地区、各部门之间也是相对封闭的,人才与物质的流动,也被严格限制着。

邓小平意识到在认识上采取教条主义、封闭主义是行不通的,提出改革与开放的基本方针。

改革,就是将社会主义系统内部看作是一个开放的、互动的生态内环境,让内部各类矛盾、各类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实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为了使社会主义系统内部各地区、各部门、各生产力要素处于活跃的发展之中,确保各类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从而解放生产力和社会主体。

开放,就是将社会主义系统看作是整个人类文明生态母系统的子系统。不对外交流与合作,就不会促进内部力量的更新与壮大,就不能及时吸纳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使子系统在地位优势上被日益边缘化,在信息作用与反馈上日益钝化,在竞争中力量日益弱化。

正是开放性的视域,江泽民才可能提出人的全面发展观,胡锦涛提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思想,使社会主义子系统与人类生态文明母系统更能相融互利。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以后所采取的外向性与开放性视域,是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视角。它有助于克服主观主义、教条主义与自闭主义的认识方法。如果说,人的全面发展观是对内向性视域的突破,外向性的积极成果;那么,社会和谐观则是对封闭性的突破,是开放性的光辉成果。

四、总结

由于在认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发展,中国共产党才得以突破长期以来的教条主义、主观主义与封闭主义的立场与方法,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进行正确的继承与成功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总结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以公为制为基础,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为发展方向,以社会共同富裕、和谐,人的科学而全面的发展为目的。

人类历史滚滚向前,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仍未结束。面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挑战,各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事业仍然艰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4.

[2]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3.

[3]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26.

[4]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

猜你喜欢
认识论中国共产党
中国现代美学发生的内在线索与本土话语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哲学思考
史蒂夫·富勒社会认识论思想的分析
荀子的认识论及其“虚一而静”的方法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