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男,李红梅,刘子豪,华新强
(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09)
永磁同步电机(以下简称PMSM)具有高效率、高功率密度、较高的弱磁扩速能力与安全可靠性,在电动汽车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电动汽车PMSM驱动系统通常采用基于磁场定向的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以下简称MTPA)与弱磁控制,实现电驱动系统在宽调速范围内的高效运行。
由于电动汽车运行工况的复杂性,电驱动系统中的PMSM 易出现磁路饱和与交叉饱和,导致PMSM 的电感参数与定子电流之间呈现非线性特性,而且其电感参数值在较大范围内变化。若不考虑PMSM 电感参数的变化,势必导致电驱动系统运行时电机转矩输出能力下降和系统效率降低,甚至出现恒功率运行时的系统失稳现象,导致故障停机。为此,计及磁路饱和及交叉饱和引起的电感参数变化条件下,实现宽调速范围内PMSM 磁场定向控制系统的MTPA 控制和弱磁控制已获得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关注,并提出了若干可供借鉴的解决方案。
文献[1]基于MTPA 指令与负d 轴电流反馈实现了PMSM 的宽调速范围运行控制,但该方案的技术不足在于电机深度弱磁时,如参数设置不合理会导致电流调节器饱和而导致系统失控。文献[2]改进了此方案,针对具有无限扩速比的PMSM,通过对d 轴电流限幅,并增加q 轴电流弱磁补偿,保证了PMSM 在深度弱磁时系统的稳定性。上述方案均是通过电压环反馈获得d 轴去磁电流,对PMSM 磁路饱和引起的电感参数变化具有较强的抗扰性,但是由于电压环的引入,系统高转速运行的稳定性与快速响应性仍然面临挑战。
文献[3]忽略d 轴磁路饱和与交叉饱和,仅考虑q 轴磁路饱和,采用拉格朗日乘数法,分别就最小损耗控制与弱磁控制,通过对高次极小值项的忽略和泰勒级数近似方法,获得最小损耗控制与弱磁控制时定子电流指令近似解析表达式。在实时控制时,基于指令转矩、实际转速和定子电流指令实现内嵌式永磁同步电机(以下简称IPMSM)的磁场定向控制。此方案的不足在于其仅考虑q 轴磁路饱和现象,且对q 轴电感进行线性化拟合实现简化分析计算,仅能获得定子电流最优指令的近似解析表达式。
文献[4-6]研究了计及磁路饱和与交叉饱和后IPMSM 的控制,基于离线计算定子电流的最优值,在实时控制时,采用电流指令表,获取最优定子电流指令,而且该控制系统增加了基于电压反馈的定子磁链观测器,通过指令转矩与观测到的定子磁链来查表获取定子电流指令。
上述方法虽然可以获得定子电流的近似最优值,但是在离线计算时,由于需要考虑IPMSM 电感参数的变化,求解过程会涉及大量的迭代、复杂的计算步骤,获取最优定子电流指令较为复杂,如更换不同的被控电机,需要重新计算电流指令表,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文献[7]提出了考虑磁路饱和及交叉饱和后,IPMSM 驱动系统损耗最小控制时的最优定子电流指令在线计算方法,但是对于电动汽车应用场合,仍需要解决电驱动系统弱磁控制时的定子电流指令的在线计算及MTPA 控制及弱磁控制的平滑切换等问题。
为了避免大量、复杂的计算过程,同时在线获取IPMSM 驱动系统MTPA 控制与弱磁控制的定子电流指令的近似最优值,而且实现MTPA 控制与弱磁控制的平滑切换,本文提出了基于在线定子电流优化的IPMSM 磁场定向控制系统的MTPA 控制及弱磁控制方案,旨在实现计及磁路饱和及交叉饱和影响后的IPMSM 驱动系统在宽调速范围内的高效稳定运行。
在同步速旋转的坐标系下,端电压约束方程:
式中:ud、ud为定子d、q 轴电压;id、id为定子d、q 轴电流;ψd、ψd为定子d、q 轴磁链;ωr为转子电角速度;Rs为定子绕组电阻。
由于PMSM 磁路及铁磁材料的导磁特性是非线性的,因此,考虑磁路饱和及交叉饱和影响时,PMSM 定子d、q 轴电感与定子d、q 轴电流是非线性函数关系[],假设永磁体产生的磁链恒定,则定子磁链的d、q 轴分量表达式:
式中:Ld、Ld为定子d、q 轴同步电感;ψf表示永磁体基波磁链。
将式(2)代入式(1),考虑磁路饱和及交叉饱和后的IPMSM 电压约束方程:
电磁转矩方程:
式中:Te为电磁转矩,np为极对数。
机电运动方程:
式中:TL为负载转矩,J 为转动惯量。
联立式(3)~式(5),选取id、iq、ωr为状态变量,构成计及磁路饱和及交叉饱和后的IPMSM 数学模型。
考虑磁路饱和及交叉饱和后IPMSM 驱动系统结构框图如图1 所示,系统采用转速外环和电流内环的双闭环结构,虚线框内各功能由处理器模块完成。转速外环输出经限幅后,生成定子电流指令i*n,考虑磁路饱和及交叉饱和后的电流指令变换器根据i*n、Udc、实时d、q 轴定子电流和实时转速获得定子d、q 轴电流指令最优值,实现磁场定向的IPMSM 系统在计及磁路饱和及交叉饱和影响后的MTPA 控制与弱磁控制。
图1 考虑磁路饱和及交叉饱和后PMSM 驱动系统结构框图
定子电流指令变换器结构如图2 所示,主要由定子电流指令组生成、MTPA 判断、弱磁判断与最优定子电流指令生成四部分组成。
图2 考虑磁路饱和及交叉饱和的电流指令变换器结构框图
定义PMSM 定子电流矢量is与转子同步旋转坐标系下q 轴夹角为β角,选取β 角的大小分别为,如表1 所示,并给9 个β 角分配索引n,得到9 组d、q轴定子电流指令组,如图3 所示。
图3 定子电流指令组获取
表1 定子电流指令组
图4 MTPA 指令判断条件
弱磁控制判断条件C2(n)为:
C2(n)中最小值所对应的索引作为第二索引n2。
图5 弱磁指令判断条件
对于IPMSM 驱动系统,其MTPA 控制与弱磁控制间的切换大都采用固定转折速度或者比较d 轴定子电流指令的大小来实现,前者降低系统性能,后者计算量较大,因此在满足MTPA 控制与弱磁控制动态平滑切换条件下,尚需简化切换策略。为此,本文提出通过比较第一索引n1与第二索引n2的值大小,选取较大值作为第三索引m,实现MTPA 控制和弱磁控制之间的平滑切换,其流程图如图6 所示。
图6 MTPA 控制与弱磁控制平滑切换流程图
选取第三索引m 及相邻索引m-1 和m + 1 所对应的d、q 轴定子电流指令组和以及相对应的MTPA 控制判断条件或弱磁控制判断条件,利用式(9)自动获得d、q 轴定子电流指令
若m = 1 或m = 9,则d 轴定子电流指令i*d和q轴定子电流指令i*q按照式(10)获得:
采用MATLAB Simulink 与C-MEX S-Function 建立考虑磁路饱和及交叉饱和后的IPMSM 驱动系统的仿真模型,驱动电机选用额定功率18 kW、峰值功率42 kW 的IPMSM,Ld、Lq与定子电流之间关系如图7 和图8 所示,直流母线电压Udc为312 V,SVPWM 开关频率9.1 kHz,仿真采用变步长。
系统采用转速外环、电流内环的双闭环控制,负载30 N · m ,给 定 转 速2500 r / min ,1 s 时 加 速 至5 000 r/min,在2 s 时减速至2 500 r/min,系统的转速与转矩动态响应如图9 所示,虚线表示MPTA 控制与弱磁控制的切换点。从图中可见,所设计的控制策略能够实现宽调速范围内的MTPA 控制、弱磁控制以及两者之间的平滑切换,系统具有良好的转速动态性能。
系统采用单电流闭环控制,给定电流指令i*n为210 A,电流指令斜坡0.3 s,负载60 N·m,持续加速0.4 s,所提出的基于在线定子电流优化的IPMSM驱动控制系统与不计磁路饱和及交叉饱和影响的定IPMSM 参数的驱动控制系统[9]在控制系统参数均相同的情况下,其电机转速与转矩动态性能比较如图10 所示,图中虚线表示MTPA 控制与弱磁控制的切换点。系统仿真结果表明,所建议的IPMSM 驱动系统控制方案在系统弱磁控制运行时能够输出更高的电磁转矩,且扩展了系统的恒转矩区。
图10 IPMSM 驱动系统不同控制策略下的转速和转矩动态响应
本文计及IPMSM 磁路饱和与交叉饱和影响后,为了提高IPMSM 驱动系统在宽调速范围的运行性能,避免离线计算定子电流指令表的复杂过程,给出了基于在线定子电流优化的IPMSM 驱动系统的新型控制方案,该方案能够自动在线获取定子电流指令的最优值,实现IPMSM 驱动系统的MTPA 控制、弱磁控制及两者间平滑切换。较之不计电机磁路饱和与交叉饱和影响的IPMSM 驱动系统的控制方案,本文建议的IPMSM 驱动系统控制方案不仅具有良好的动态和静态性能,而且能够充分挖掘IPMSM 的转矩潜能,实现电驱动系统在宽调速范围内的高效节能运行。
[1] Jang-Mok K,Seung-Ki S.Speed control of 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drive for the flux weakening opera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1997,33:43 -48.
[2] 朱磊,温旭辉,赵峰,等.永磁同步电机弱磁失控机制及其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31):67-72.
[3] J Lee,K Nam,S Choi,et al.Loss-minimizing control of PMSM with the use of polynomial approximations[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2009(24):1071-1082.
[4] H W de Kock,A J Rix,M J Kamper.Optimal torque control of synchronous machines based on finite-element analysis [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2010(57):413-419.
[5] Cheng B,Tesch T R.Torque feedforward control technique for permanent-magnet synchronous motors [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2010(57):969-974.
[6] Lenke R U,De Doncker R W,Kwak M S,et al.Field weakening control of 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 machine using improved current interpolation technique [C]/ /2006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IEEE,2006:954-958.
[7] Adawey J B,Yamamoto S,Kano T,et al.Maximum efficiency drives of 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considering iron loss and cross-magnetic saturation[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Machines and Systems.2009:1-6.
[8] Stumberger B,Stumberger G,Dolinar D,et al.Evaluation of saturation and cross-magnetization effects in interior permanent-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2003(39):1264-1271.
[9] Shinnaka S.A new current control method for energy-efficient/wide-speed-range drive of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J].Electrical Engineering in Japan.2007(161):6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