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 祥
2009年的北京曾经出现过一个奇异的现象,北京各大菜市场的蔬菜杂粮的销量,竟然会跟随着一档电视节目的内容而发生变化。一档每天下午播出的电视节目,如果播出的是薏仁米的养生功效,次日北京杂粮市场薏仁米的销量就会随之上升,售价也同时上涨。如果前一天播出的是莲藕的保健妙用,次日莲藕的销量势必攀升。这档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影响的电视节目就是北京电视台推出的 《养生堂》。《养生堂》的成功,不仅给北京电视台开拓了新的市场,同时也让国内许多强势媒体意识到,在健康领域还有一块大蛋糕没有被切分。许多健康类节目在随后的几年中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各路中西医专家、营养专家、保健专家、健身专家转战于荧屏内外。几年来,各台从业者在以往的竞争中,逐渐发现健康类节目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或影响自身的发展速度,或直接关乎节目的生死存亡。笔者不妨按照传统中医的四诊——望闻问切,来为现在的电视健康节目诊诊病,看看疾患在何处,如何能够强身健体以利再战。
中医认为观察病人形体、面色、舌体、舌苔,根据形色变化确定病位、病性,称为望诊,故称 “望而知之谓之神”。如果望一望现在的电视健康节目,不难发现,从面貌上来看尽管各不相同,但其中也不乏千人一面的问题。目前的电视健康节目基本内容设置均以中医养生知识和西医保健知识,加上一些营养学知识和健身知识。目前国内电视传播的现状最大的特点是,收视人群多数为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中老年人,因此知识性节目的内容深度受到很大局限。这些综合起来直接导致目前的电视健康节目内容相对粗浅,选题雷同,专家重复。具体来说,感冒咳嗽流清鼻涕为风寒感冒,应该用感冒清热颗粒等温性感冒药。而流浓鼻涕为热性感冒,应该用板蓝根冲剂等凉性感冒药。如果用反了,则会适得其反。这样的内容几乎在所有的节目里都有涉及。再比如日常控制血糖的方法,多运动增加消耗,少吃高营养高能量的食物,饮食均衡荤素搭配,这样的信息,几乎所有节目也都讲过。更不用说中医的什么如何养肝,如何去火,如何按摩穴位保健,西医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常识,改善血糖指标的常用方法等等。
内容上的同质化带来的另一个副作用,是专家嘉宾的雷同。在医疗健康界,具备一定专业知识,且表达能力突出者,成为各大节目追逐的对象,甚至出现一个专家东家讲完西家讲,同样的题材同样的内容,原封不动地从甲频道搬到乙频道的现象。除内容题材上的近似之外,这些健康类节目大都被安排在了傍晚时段,也就是下午5点至6点这个区间。在以往的电视节目编排中,这个时段一直以来是“垃圾时段”,基本以重播节目为主,留守在电视前的基本以中老年离退休人群为主。这一人群较显著的需求之一就是健康。因而各大卫视将健康类节目安排在傍晚时段,无疑是来争夺这些中老年观众,在这番争夺当中虽然见不到刀光剑影,却也始终是硝烟弥漫。
节目形态同质,节目内容同质,节目收视人群同质,高度的同质化开始明显制约着电视健康节目的发展,这种资源掠夺式的经营方式,也不利于电视健康节目市场的开发。如何在高度同质化的形势下,走出一条个性化的道路,成为电视健康节目的课题之一。在目前的状况下,甚至可以说,谁先走出一条个性化的道路,就很可能是下一个时代的开创者,就会在日后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中医认为运用听觉和嗅觉,通过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排泄物发出的各种气味的诊察来推断疾病的诊法,称为闻诊,故称 “闻而知之谓之圣”。如果闻一闻现在电视健康节目的声音和气味,也许能发现,这当中依然或多或少掺杂着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和一些异样的气味。
随着电视健康节目的兴起,不仅各大电视台从中获利,各路养生健康专家也可谓说是名利双收。这样的利益诱惑,自然吸引了商人们的关注。在电视健康节目的荧屏大战如火如荼地进行之时,屏幕外一股暗流也是悄然涌动。
老百姓有句俗语:“除了劫道的,就是卖药的”,一针见血地指出医药健康市场的高额利润。而电视健康节目的出现,客观上或多或少都会起到对医药健康相关产业的宣传推广作用。随着电视业竞争逐渐激烈,节目市场化的特点逐渐鲜明,在现实利益的驱使之下,一些电视健康节目开始出现各种形式的软性广告宣传,甚至于出现了一些披着电视节目的外衣宣讲健康知识,实为推销药品和医疗用品,进行夸大宣传,乃至于虚假宣传,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另一方面,一般的健康节目都需要医疗健康领域的专家来讲解健康知识,经过电视的广泛传播,专家嘉宾的个人知名度和社会认知度都会有所提高。这给专家嘉宾本人带来的不仅是名,甚至是直接的经济利益。由此,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期望利用电视健康节目的宣传作用,来达到一些居心叵测的目的。2010年张悟本事件,给如火如荼的电视健康节目一记闷棍,甚至给中医事业蒙上了一层阴影。随后的“养生教母”马悦凌、大道堂专家刘逢军等伪养生专家相继落马。人们发现这些人物无一例外地当过电视健康节目的主讲嘉宾。虽然电视节目不是催生伪养生专家的主因,但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近几年,经过张悟本事件的洗礼和国家各级相关部门的整治,电视健康节目的专业性逐步提高,已经屏蔽了许多不可信和不可靠的信息。但是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许多灰色的交易仍在继续。电视健康类节目传播的应该是知识,真实可靠有指导意义的知识,能够带给电视观众健康理念的知识,能够帮助电视观众提高自身健康水平的知识。但是当经济利益大量渗入以后,知识就走了样变了味。当知识变质时,直接危害的就是电视健康类节目本身的公信力和美誉度,这也必将影响到栏目本身的存亡。
中医采用对话方式,向病人及其知情者查询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和现在症状、治疗经过等,以诊断疾病的方法,称为问诊,故称“问而知之谓之工”。如果谈到电视健康类节目的“问诊”,笔者倒觉得其中的电视从业人员,应当自问几个问题,尤其是此类节目的基本定位和走向问题值得深思。目前摆在电视健康类节目创作者面前,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节目的严肃性与娱乐化之间的权衡问题。
众所周知,现在的中国电视业进入了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凡事必希望与娱乐挂钩,不娱乐别人就娱乐自己。能娱乐的肯定娱乐,不能娱乐的创造条件也要娱乐。根据调查显示,全球目前的各类电视节目中,影视类节目是最受观众欢迎的节目类型。在70个国家收视率排名前十位的节目类型调查中,影视节目占46%,娱乐节目占36%,新闻节目占18%。可以看到娱乐类型的比重巨大,也不难理解电视节目发展的趋势将会趋向于娱乐化。但是要看到的是,依然有相当比重的节目是不娱乐化的。
在英国、法国、日本都有相当数量的电视健康节目,其中有形态偏娱乐化的,也有形态正统偏知识化的。例如,日本的《家庭恐怖医生》就是娱乐化特点很鲜明的,而法国的 《你好大夫》则侧重与观众的互动和问题的解答,基本不具备娱乐元素。如果简单地进行分类,可以发现,偏娱乐化的健康节目基本以对常识性知识的介绍为主,或者传播是一些具有揭秘色彩的知识。而正统式的健康节目大多以医生或医疗专家为主要的知识传播者,所讲的内容也相对专业和深入,具备一定的权威性。可以感受到,在娱乐与否中,国外的电视节目也有着自己的分水岭。
就目前国内的情况而言,长期以来的电视健康节目都是相对严肃的、刻板的。在新时期的电视发展中,着力扩大娱乐元素也是电视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时至今日,我们需要考虑的应当是如何把握好娱乐的尺度,如何让娱乐元素在电视健康节目中发挥积极作用。
中医采用脉诊和按诊的方法,医者运用手和指端的感觉,对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的检查方法,称为切诊,故称“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一般的中医切诊所谓四诊的最后一步,主要作用是确实之前三诊的诊断,然后开出药方,帮病人调理病情。如果给电视健康节目开个小方,调理调理身体,那么以下几种“药”也许会有帮助。
一是“诚信自律丸”应长期服用。媒体最基本的公信力是其生存之本。作为电视健康节目,公信力尤为重要,必须传播真实、可信、积极、健康的信息,主动抵制虚假、浮夸、消极、误导的内容。这不仅是电视节目赖以生存的信誉,同时也是电视从业人员不容忽视的社会责任。对于节目请到的专家必须严格把关,专家身份需要核实,所讲的内容需要进行印证和求证,避免一切不实的信息甚至伪科学的出现。健康领域的宣传工作可以说是人命关天,同时在老龄化社会面前,健康信息又是备受关注,出问题的几率也随之增大。因此从业者的诚信和自律,无疑是做好电视健康节目的第一要务。
二是“专业权威散”应定期服用。由于电视健康节目涉及大量的医疗科学知识,节目无论以何种具体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传播信息,都应时刻保持权威性和专业性。这当中包括选题需要有专业的策划,专家应当权威,所使用的语言、道具都应当充分考虑到专业性的问题。
三是“通俗娱乐膏”应适量服用。娱乐元素在电视健康节目中的运用,应当有别于娱乐节目,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真正能够做到寓教于乐。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和娱乐的结合,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知识。同时,娱乐元素的运用要适当有度,不能滥用,而且需要警惕庸俗化和低俗化的娱乐,以免影响节目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作者单位:北京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