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红曼 张学兵
美术学科是特别有利于培养、发展儿童创造能力的学科之
一,作为美术老师,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主动充分地参与,才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较强的创造能力。
一、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着教学活动中教师“教”的方向,又规定和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朝着预定的目标迈进,并对自己的学习现状作出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调
整。可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手段。因此,我每上一节课都事先出示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并根据目标确定教学步骤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明确地认识到哪些知识和技能是必须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这样,他们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活动。
二、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1.情感参与
情感参与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是学生真正投入、参与教学过程的前提条件,它应渗透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美术教学中,我运用了以下激发学生情感参与的操作方法。
(1)拟境生情
为了保持儿童对画画的新鲜感,增强儿童画画的兴趣,我不断地变换各种形式,努力用音乐来创造情境,不断激发儿童的
情感。
有一次,我用录音播放了一篇配乐儿童诗《乡下孩子》,我让孩子们静静地听、细细地想,在形象而轻快的音乐声中他们的思绪不断起伏变化,仿佛进入了那纯净的大自然中,与野地里的鸟儿对话,与溪流旁的青蛙玩耍,与乡下的孩子一起挖野菜……孩子们的心灵得到了美的熏陶,他们的情感在音乐中得到升华,产生了丰富的情感。于是便有了几十幅多姿多彩的作品,这些充满稚气看来非常随意的儿童画渗透着学生对自然美的理解,饱满而出人意料的构图、简朴而稚气的造型……这些正是孩子们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的共同体现,有力地激发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以实激情
在教学过程中,想让孩子画好画,必须使学生的情绪体验与技巧能力的教育达到和谐,我在教给学生适当的技能技巧的同
时,还不失时机地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
如:在教学第二册《树》一课时,我将他们带到校外的一棵大树旁,并提出了问题:“这棵树给你什么感觉?”学生围绕着树显示了自己的观察能力,学生的回答也多种多样:“树皮的花纹真漂
亮!”“树枝像很多手臂伸向天空。”“非常粗壮有力。”“这棵树像一把大伞给我们遮阳。”……对于他们的回答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孩子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他们在自由活动中收集了美丽的树叶,更仔细地观察着。当学生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之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充满个性的儿童画,你根本找不出两幅相似的画来。这些画中的树有的高高耸立着,有的则由粗粗细细的树枝布满了整个画面,有的在大树干上还趴了几个不知名的小虫
子……这些画构思大胆,手法自由,个性突出,是缺乏激情的学生难以表现出来的。
(3)以情动情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现,具有波动性和感染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精神饱满,乐观向上,寄情于生、富情于教,极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产生感染作用和激励作用,导致师生情感同起同伏、有机交融。当一名美术教师总是以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为学生树立一个最可信的“榜样”,总是把学生看成是引起、展开、参与和评价各种学习活动的主角,总能理解学生的感情,对学生真实感情的表露给予尊重,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就会有效地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与激情,会形成一种互动。
2.技能参与
以上所举的事例,都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美术教学中,知识和技能好比是万丈高楼的根基,没有了这些,任何出色的构思都难以实现,眼高手低的现象足以挫伤学生的创造热情。知识技能的学习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知识越丰富,就越能观察和发现创造中存在的问题。我还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表现技巧,认识对象的特征,比较物体之间的不同(大小、高矮、宽窄、颜色质感、形体结构等区别),知道了这些,他们的感受就渐渐自然地表现在纸上,流露在画中。尊重他们的感受,动手画画前让学生静静地思考表现对象的方法,做到“意在笔先”,然后鼓励他们大胆着色、大胆落笔、大胆表现。
三、向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让学生及时了解每次作业的结果,了解学习的成败得失,有
助于学生对自身学习过程作出合乎情理的评价,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进行自我矫正,不足之处则在老师的指导下努力克服。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经常处于一种积极状态,并以这种状态迎接新的学习任务,从而投入新的学习活动中。可以说,强烈地关心自己的学习结果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生动体现,因此,每节课我都会对上次作业作出小结,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作业情况。在校内经常举办一些画展,给予他们肯定的成绩。我也鼓励学生多进行投稿,了解自己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决心。
总之,我们在教学时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参与教学过程,了解学习结果,让他们真正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 江苏省滨海县东坎镇坎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