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娥
摘 要:针对英语课前3分钟的free talk这一课堂教学活动进行了新的思考和尝试,同时结合以往的一些教学经验和新课改理
念,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侧重从这一活动开展的意义和具体实施办法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课前free talk;意义;做法
一、意义
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流,然而在当前的考试制度和以汉语为背景的生活环境下却很难让中学生有很多机会用英语进行交流,也相应地增加了英语教学的困难。课前简短的free talk,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口语表达能力,给他们提供用英语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从汉语的氛围自然过渡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听力和理解能力。此外,学生free talk的内容本身必须是意思完整而且连贯,说白了就是一篇微型的小文章,无疑会提高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所以,如果能够恰当有序地安排好这一活动,一定会让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得以提高,对于英语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实施方法
尽管课前3分钟的free talk不是一个很新鲜的做法,但是,要想做好,还要靠教师自己用心组织,不断发现问题、不断修正,尤其是要求规范到位、目标明确、奖罚分明,才能让学生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会流于形式,学生也更多的是应付,最后常常是不了了之。为此,在这一学年里,结合以往的一些经验教训加之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具体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绩,希望能给同仁们起到抛砖引玉的
作用。
1.第一轮回的目的是让师生相互了解,彼此尽快熟悉
学生毕竟刚结束初中的学习生活,所以,要求不能太高,只要求他们用2分钟左右介绍一下自己的兴趣爱好,家庭成员,学习情况,擅长哪些学科,对高中生活的想象,对老师的希望、建议等。按照学号的顺序轮流进行。一个轮回结束后,让学生以无记名的方式选出最佳演讲者,张榜表扬并发小奖品鼓励。
2.第二轮回的free talk,在认真总结第一轮的得失基础上对同学提出了更高而又明确的要求
(1)时间控制在3分钟之内,避免内容太过冗长复杂。
(2)声音要洪亮清晰确保老师站在最后一排能听清楚。
(3)注意由于紧张而速度较快的问题。
(4)尽量脱稿,演讲流畅。
(5)要求演讲者把演讲内容中存在的生词在英语课前写到黑板上,让同学们积累在词汇积累本上。
(6)针对自己的演讲内容设计一两个问题,可以写在黑板上,也可以讲完后口头提问。
(7)考虑到有些同学不能把自己的内容清晰表达,或者即使讲的同学做得很好,有些同学也不一定都能听懂,所以,特别设计了演讲稿纸,要求把自己的演讲内容前一天写好,贴在教室的宣传栏内,上课没有把握听懂的同学可以提前阅读演讲稿的内容。一方面是对演讲者的书写加强训练,另一方面让那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增加自信和阅读量。
(8)每一位同学讲完后,叫一两个同学做裁判来点评一下,尤其是以下几个方面“slowly,clearly,fluently,loudly”把这几个词写在演讲稿纸的页脚位置,后面加上“You can make it!” 点评的同学有据可依,往往能说得头头是道。
(9)为了鼓励那些积极表现的同学,每天除了按照学习小组轮流排一位同学上来演讲之外,还可以有一位volunteer,只要你准备好就可以上台去展示自己。
(10)为了鼓励书法较好的同学,同时督促书写较差的同学。可以把学生的演讲稿纸张贴在教室外的公布栏。优秀学生用红纸打印姓名。顾及到学生的自尊心,可以把书写较差的学生名字隐藏贴在外面,尽管别人不知道那是谁,但对当事人肯定是一种督促。
这一轮回即将结束,学生的积极性挺高,有些同学较上一次有明显进步。每天上课时,大家都会在期待着演讲的同学能够带来惊喜。而且准备的同学也很积极,不时地会有同学到我那儿寻求帮助。结束之后,打算要求同学们评出最佳演讲者、优秀书法家和最佳裁判或是评论员。
3.第三轮回初步打算给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即过关型演讲
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他们可以作为volunteer的身份参与,对于“slowly,clearly,fluently,loudly”等其中某方面做得不太好的同学,经所有评委(即其他所有的同学们所组成的大众评审团包括老师在内)投票或举手表决,在接下去轮回,主要由他们参与,直至他们能“过关”或是做得更好。
4.再下一轮回,可以就教材或是热点话题,规定主题,让他们自己整理写稿进行演讲评比
在此前的基础之上,更加侧重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要求,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总之,这一项活动的开展已初见成效。作为教师,我们需要精心策划,做好导演,为学生搭建舞台,给他们展示的空间,长期的坚持一定会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任晓燕.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江苏教育,2006(2).
[2]李庭芗.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王红卫.英语教学情感因素及其培养策略[J].中学外语教与学,2010(11).
(作者单位 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