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永兴
孩子是一颗种子,语文素养既是孩子生长的乳汁,又是孩子长出的最美花朵。而要让语文素养在孩子身体里鲜活生长,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自由的、灵动的。语文素养的提升,不可能依赖死记硬背,也不应该让学生去孤舟独钓。语文素养的生长,需要多方互动与内外兼修。这样的课堂,是动态的也是生态的,是人文的也是人性的。
一、语文知识在探讨中生长
有些人被称作“两脚书橱”,他们展现自己的“学问”,被戏称为“掉书袋”。这样看来,知识好像变成了负面的价值,知识的丰厚反而引来了旁人的嘲讽。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拥有的知识是“死”的,不能够在现实的土壤里迎雨而生、顺风而长。所以,我们在教学语文知识的时候,不能用“搬运”的方式,至少要用“移植”的方法,保持知识的生命活性。即要把知识放在语言环境的母体里传授,又要通过探讨的途径,根植到学生的大脑中。
修辞手法的教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把修辞的定义讲给学生听,再让学生死记硬背、按图索骥,学生也能够知道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但是,这样教出来的修辞知识,其实只是一种记忆负担,学生是体会不到各种修辞的妙处的,也不可能恰到好处地在自己的表达中加以运用。如果在教“排比”的时候,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体现气势;在教“比喻”的时候,通过对比貌似神非的句子来体会特点;在教“拟人”的时候,通过活泼灵动的表演来揣摩效果,这样教出来的修辞知识,学生就会感到其乐融融,这样的修辞手法,学生是喜欢引用到自己语言中,为自己的表达增色添彩的。
二、语文技能在互动中生长
语文技能是“习得”的,即便如此,也不应该只是个人行为。因为他人的经验、评价对学生的技能改进有多方面的益处:除了直接的方法获得,还要激发进步的非智力因素。最简单的技能如写字,如果只是学生自己练,哪怕尽量模仿字帖,很多个人的习惯因素还是会影响写法,甚至根深蒂固到自己都看不出来。如果能够考虑到多方互动,情况就会完全不同。一用比较法,将两本习字册同时投影出来,就容易发现笔画、结构方面的差异;二用代讲法,老师要隐到幕后,让学生出来相互评价,并说说写好某一个或一类字的心得。这样的写字教学,对学生的触动很大,他们自然会在取长补短中相互赶超。
我们学校有位低年级老师,所教学生的字都很漂亮,他的主要经验,就是让写字变成互动的游戏。除了给学生讲写字故事、和他们一起编写字儿歌以外,还经常采用形象的比喻法。如和学生讨论:“撇”像扫把、“捺”像剑、“点”像小雨点、“横”像小扁担……在教学“伞”字时,引导孩子们观察“伞”像什么呢?有的说像大蘑菇,有的说像大树……想象生动的比喻,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形体美,而且让学生对抽象的汉字字型顿生兴趣,产生了写好字的欲望。
三、丰盈情感在对话中生长
很多人都喜欢读宋词,因为宋词不仅语言富有美感,而且表达的情感丰富多彩。其实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既有节奏和韵味,又能够体现婉约、豪放等不同风格,让人唇齿留香爱不释手。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丰富和发展情感呢?我觉得角色对话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所谓角色对话,就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不仅用语言设置特定的情境,而且让学生进入文本情节,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变“无我之文”為“有我之境”。
如在教学《海伦凯勒》一课时,课文里的很多描述,学生在字面上是懂的,但真正的情感内涵却并不理解。如文中有一段海伦凯勒写自己心中的世界:“我把落日想象成很大很大的玫瑰园,园中的花瓣从空中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学生只是感觉这些句子很美,却没有体会作者引用这段文字的意思。这时,老师就可以问学生:小海伦,你平时听人们说“落日”是什么感觉?你认为“落日”和“玫瑰园”有什么相同点?然后体会普通的落日景象,因为和“光明”联系在一起,就产生了“温馨”“浪漫”的想象。在此基础上,再问旁边的同学:用心倾听的你,从小海伦向往的语气中,你听出了什么?学生就会认识到海伦凯勒对光明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
四、完足精神在引领中生长
语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丰厚的人文性。正像朱永新教授所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几乎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也就是说,不同的文本体现了不同的人生价值,不同的阅读就有不同的精神感召。如果一个学生的阅读缺乏正面的引领,就可能使他的精神世界陷入困顿和萎靡。面对孩子这颗生命的种子,教师应该像一名教育农夫,该播种的时候播种,该除草的时候除草。
对于孩子来说,制订一些必读书目的办法可能太粗糙了,要
实现有效的引领,还是需要和孩子成为书友。首先,要保持一颗童心,多读孩子的书。不要小看那些童话、故事,那些经典的儿童读物,包含着伟大的人格力量,能够赋予读者永恒的正能量。其次,要经常和孩子讨论名著里的哪些事儿,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老师的指点会让那些好书更加光彩熠熠,从而照亮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永远拥有内心的优雅与宁静,永远不会迷路。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