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教学案例

2013-11-21 16:33杨林
新课程学习·中 2013年8期
关键词:诗经爱情同学

杨林

一、案例背景

近年来,世界各地都掀起了学习中国国学的热潮,不少国学经典在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开始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重新以新的更全面的诠释走进人们的视野。作为语文老师,带领学生在课堂上亲近这些经典国粹,让中国学生更好地领略中国文化,在品读感悟中树立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经典包涵爱情,爱情遭遇年轻,年轻满载困惑,困惑又正巧发生在正值懵懂年华的初三毕业生身上,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调适良好的心理和情绪就显得势在必行。

二、情景描述

上课之前我布置了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熟读课文,争取能够背诵。尽量理解课文意思,初步感知《诗经》的写作特点。

学生们对于这篇课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性格内向的同学表现出羞涩的表情,有早恋倾向的同学异常兴奋,间于中间的同学充满期盼,年龄段小的同学则显得很茫然。不管是哪种状态的,都按我的要求早早地预习完了课文。到上课的时候处理读、诵、写环节耗时较少,非常轻松。

到重点“品”的环节时,我问同学们如何看待文中的两个主人公。有的回答:“我喜欢《关雎》中的男子,因为他纵使长夜无眠,思绪万千,有难耐的相思之苦。但他始终没有去伤害谁,宁愿自己承受痛苦。他让我明白,爱一个人不一定要告诉她。”有的回答:“我更喜欢《蒹葭》当中的主人公。心中有爱就大胆地去追求,有坚定的人生信念。哪怕持久缠绵的感情走近看依然茫远,但心中永远点亮希望的执著,至少很让我佩服。”有的回答:“从文学的角度,这两个男人我都喜欢。他们的形象很符合言情剧的剧情需要。但现实生活中我对二者的行为都不赞同。单恋到极端是很容易出现心理毛病的,重则还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天涯何处无芳草。放对方一马也是放自己一马。大家都活得轻松点不好吗?”……整个课堂气氛很是热烈。孩子们的回答越来越精彩,他们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借这篇课文抒发他们平时想表达的感情。连听课的老师们都被学生的回答感染了,一阵阵赞赏的掌声不时响起。

三、问题讨论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让我思考以下问题:学生对于爱情的反应这么强烈,作为老师我应该如何适时地正确引导呢?怎样才能把悠久的国学文化和现代孩子的思想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

四、教学实践及反思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经过反复思考,做了精心的课前准备。

1.动情的导语设计

于漪老师说:“课的开始,其導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

础。”可见,设计一个良好的导语,对于整堂课的“定音”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为此,我上网查阅了一些经典爱情诗歌,筛选了徐志摩《沙扬娜娜》、戴望舒《雨巷》当中的经典名句,用自己的语言合理地把它们串在一起。

我是这么设计的: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好的情感。在面对它的时候,不同的主角在不同的场景下会有不同的感受。徐志摩笔下“那一抹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出了恋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甜蜜与忧愁;诗人戴望舒柔软的心底里期盼在雨中逢着一个撑着油纸伞丁香一般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曼妙的女子充盈了他的整个梦幻地带。甚至她的颜色、芬芳都要倔强地染上丁香一般的朦胧与哀伤。爱情的力量真伟大啊!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诗经》两首,去探寻古人心中爱的描摹与体验。

导语一出来就营造了温馨浪漫的课堂气氛。学生们很快进入学习角色,这样就为这堂课开了一个很好的头。

2.引导性很强的问题设计

教学中问题的有效设计是实现有效教学目的的重要方法。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时问题设计更要周密考虑,增加有效性。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会对爱情这个话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应该有话可说,但是让他们说什么,往什么方向说才能实现我的教学目标呢?最后,我把表达重点落在了人物形象的分析上。在他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明确的理解之后,我抛出的问题是:“两个主人公,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从后来的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回答相当精彩,很显然是在预习的时候经过了仔细的思考,找到了最适合表达自己情感的词语和句子。在他们回答之后,我也把我平时想跟学生交流却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表达的语言通过课文做了如下表达:这两个青年男子对自己心仪的姑娘都有着深深的爱恋与追求。一个演奏着忧伤而又快乐的单身情歌;一个谱写着缥缈却又执著的追寻恋曲。他们合演了爱之悲伤、爱之喜悦、爱之忠贞、爱之美丽的感人的交响乐章!

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这堂课,找到了相互倾诉的载体。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爱情的真正含

义,明白了正确的爱情观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们也因此及时调整了自己如果遭遇爱情的坦然心态。可以说,圆满地实现了教学预想,完成了教学目标。

3.语重心长的结束语

一堂好课的结束语好比给龙画眼睛,可以增加课堂的灵气。

眼睛画得好不好,直接影响之前的教学成绩。做得不好,很可能造成虎头蛇尾、前后倾斜的局面,教师所要表达的目标在学生心里也许只是过眼烟云,缺乏应有的指导意义。因此,我自己也很重视在掀起狂澜之后,如何让学生能够收获内心深处的宁静,从真正意义上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领略其中所传达的理性意义,从而转变为对自身有启迪价值的真理。所以,我精心准备了这个环节。为了与开头形成照应,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我找到了舒婷的《致橡树》,联系本期教材中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中对爱情的诠释,真诚地向学生提出了正确的爱情建议。

我是这么说的:其实,《关雎》和《蒹葭》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也许还有一个原因,它们所刻画的那种如幻如梦的意境和主人公虽爱却不泛滥的理性。因此,亲爱的同学们,处于当下这个如花似玉的年纪,如果你此刻正在遭遇爱情,如果你想要你的爱情富有经典的魅力,老师想对你提如下建议:(1)一定要作为树的形象和对方站在一起。(2)时时用忠诚、永恒地追忆衡量所谓爱的痕迹。否则,你最好将心门关闭,维系这种最初的爱的朦胧的意境。这才是真正的理性!

另外,为了让几个教学环节紧密联系,我还精心设计了过渡句,诸如:(1)不同的故事,一样的缠绵。诗中的两个痴情人,你更喜欢谁?为什么?(使学生在感知了文章内容之后,自然进入到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中。为进一步认识理解课文打开缺口。)(2)这两首诗之所以感动我们,除了真实的文字以外,在艺术及表现手法上的感染力也不小。请同学们讨论比较一下两首诗的异同。(在同学们畅所欲言地谈了人物形象之后,能够顺理成章地从两首诗歌的个体认识,上升到从整体上感知诗经的语言魅力和语言特点。

对文章的内容、主旨、写作技巧等方面有所升华做了很好的引导。)

4.板书设计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对于一名优秀的老师来说,写一手好字,写一手好板书,无疑是使外表和教学锦上添花的事情。而对于一堂相对成功的语文课来说,板书不只是要做到美观、大方、整洁,更应该突出“设计”,更能够突出讲课者对这堂课独具匠心的看法和体会。因此,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体现本文所要表达的内容、主旨、作者的情感,乃至文章的写作技巧等等就不得不做精密的考虑。在考虑过程结束的时候,要形成一定的认知体系。当这些认知体系公布在黑板上的时候,既要做到简洁,又要不失重点。既便于学生理解,又便于学生记忆。

综合多种因素之后,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回顾这堂课,最大的特点是环环相扣,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紧密相连、相得益彰,所以,教学效果也就水到渠成了!

(作者单位 四川省都江堰市李冰中学)

猜你喜欢
诗经爱情同学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
爱情来了
解读爱情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