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奕旦
摘 要:听,是语文学习的精髓。刚入学的很多孩子爱说不爱听,是缺乏接受性语言能力的表现;也有这样一类孩子,他们看似非常遵守课堂纪律,但常会神游四方。如何唤醒这些稚嫩的耳朵,使他们尽快融入参与课堂活动,提升语文学习素养呢?从口令互动,游戏中体验学习情趣;巧用學件,故事中提升口语表达;观察模仿,自主体验发现方法;聆听音乐,以静生慧四方面浅谈新技术环境下低段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口令互动;巧用学件;观察模仿
近年来,我们解小在天宁区教研员王勤老师的引领下,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不遗余力地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倾听,让孩子学会专注;乐于表达,让孩子伶牙俐齿;喜爱朗读,让孩子字正腔圆;规范书写,让孩子字如其人。在朗朗上口的口令里,我们见证了良好习惯的养成,在欢畅活泼的游戏中,我们感受了学习情趣的快乐,低年段学习软件的应用,让我们的学习更加简易、方便。行走在教育的途中,我们不断向深处凝望,不断思索、践行。
一、口令互动,从游戏中体验学习情趣
九月,在市学科素养研讨活动中,我执教了一年级“复韵母ie üe er”的新授内容的复习环节,用活泼灵动的教学语言,在轻松的游戏情境中让孩子学会倾听,学会表达。课堂上开展了两个听力游戏。一个是“找朋友游戏”,学生必须非常专注,才能听清老师的发音,否则就找不到朋友了。另一个是“不倒翁游戏”相比较前一个游戏,学生必须经过两个思维过程,先看口型判断发音,再做动作,游戏的难度系数增加了,玩起来更具挑战性,而孩子的思维也得到了拓展。
为提醒孩子下面要进行听力游戏,老师用口令和孩子互动,
师说“小嘴”,生说“闭拢”,师说“小耳”,生说“听好”,师接着说“准备”,生说“听力”。一问一答的形式也是在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学会倾听。在刚刚接触这些听力游戏的时候,这样的互动口令是不能省的,这些口令其实是给学生要开始听的信号,就像上课铃声一样,喊起口令,学生就知道要开始注意倾听了。一段时间下来,这些口令在课堂中出现的次数可逐渐减少。
二、巧用学件,从故事中提升口语表达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蕴藏在各个知识点的训练之中。因此,老师在每节课的教学中,要尽可能选择那些能体现语言文字训练的着力点。在一年级的拼音教材中就有很多这样的训练点可挖掘。
1.利用字母的插图,训练学生说一句完整通顺的话
如:教学声母“z c s”一课的“c”时,出示小刺猬种仙人掌图,看,这是谁?它在干什么?请学生扮演小刺猬说话:“我是_____
____,我会_____________。”教学“s”时,同样出示蚕宝宝吐丝的图片,问小朋友:“你知道蚕宝宝有什么本领?”请你扮演蚕宝宝来说一说,扮演图中的小动物是孩子们最乐意的事儿了,自然而然地引导他们既仔细观察了图片的内容又训练了他们的语言,拓宽了思维,为以后学说一段话打下了基础。
2.利用学件中的动画视频,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口语表达
能力
每一课都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情境图,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学习字母。比如:教学“g k h”一课,上课伊始,老师出示情境图,问:“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孩子们一般会说:“一个小朋友在河边捉蝌蚪,另一个小朋友在摇手。”老师顺势引导观察,你看:“这两个小朋友有什么不同吗?”细心的孩子会发现,一个戴着红领巾,摇着手。“你能想象他会说些什么吗?”“叫他别捉蝌蚪,因为蝌蚪会变成小青蛙捉害虫。”当引导孩子们将图画内容说具体后,播放学件中的动画视频让孩子们边听边想:是电脑中老师讲的故事好,还是小朋友们讲得好,为什么?孩子们会说学件中的老师讲得好,语言比较丰富、动听等等。接下来让孩子们模仿老师来讲一讲,这样由静态的画面到动态视频,再回到静态画面,这样层层深入训练,学生能很快把这幅图的内容更生动清楚地表达出来,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观察模仿,自主体验发现方法
在教学“复韵母ie üe er”的课堂上,为了更好地巩固学生的发音,在学生逐个朗读后,请学生评出心目中的小老师,请他们上台发音。而后再请学生从各个角度来点评小老师的发音,进而规范自身的发音。最后,老师利用学件中非常清晰的、放大的口型图向学生展示三个复韵母的发音,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说出这三个复韵母发音的规律。一是发音时口型发生了变化,从第一个滑向第二个音。二是结束时口形保持在第二个字母上。学生不仅会读这三个音,而且习得了一种学习复韵母发音的方法。
语文学科是一个丰富的多维空间,在低段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唤醒稚嫩的耳朵,引导学生专注聆听,培养平心静气的良好心态,更要引导学生用心面对世界和人生,用情体验生活的奇异和美丽,在开放的思维空间放飞想象,培养多种思维品质,放飞教育的智慧,引导学生感受世界的奇妙、生命的颤动、语言的魅力、情感的灵动,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
参考文献:
[1]薛瑞萍.薛瑞萍教育教学问答.长春出版社,2009-04.
[2]侯春燕.给倾听一个必要的理由[J].江苏教育,2006(14).
(作者单位 常州市解放路小学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