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北京》(林语堂文集)

2013-11-21 10:39许暄河
中国三峡 2013年10期
关键词:蜗居林先生林语堂

林语堂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林语堂还会爱上今天的北京吗?

我在这里欢笑,

我在这里哭泣,

我在这里寻找,

也在这里失去……

汪峰在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中这样描述他对北京的爱恨交加。

的确,北京是一座让人既爱又恨的城市,现代的很多年轻人爱它,就算薪水只够他们租住一张拥挤的床位,也要在这座城市追逐自己的梦想。

林语堂也很爱它,称北京和巴黎是世界上两个最美的城市,几乎所有到过北京的人都会渐渐喜欢上它,并将之和所有古老的城市一样形容为宽厚的老祖母,毫不吝惜地给孩子们最温暖的怀抱。

林先生曾说,有三个重要因素,结合起来便赋予了北京独有的个性,大抵也是他喜爱北京的理由:自然、艺术以及人们的生活。但他写下这些文字,是在那个有黄包车夫的年代,换做地铁环城,雾霾频袭的今天,林先生还会爱北京吗?还是会和很多人一样,对其敬而远之?

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吧,因为他喜爱北京的那三个重要因素,都在这座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变得不那么可爱。

最明显的是自然环境变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林语堂看到的北京总是阳光明媚,冬季的天蓝得让人无法置信。而80多年后的今天,天空灰黄是冬季常态,雾霾连绵,许多人习惯了PM2.5爆表,呼吸健康空气成为很奢侈的事情。偶尔天蓝的日子,人们会激动地在微博大晒晴天分享喜悦,现在北京的自然环境早已不是林先生笔下的那番模样。

城市艺术亦不如前。梁思成几经奔走呼吁,还是没能保下古朴的城墙和老城区,他和林徽因的故居也变成了现代的咖啡馆,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故宫博物院一度开进星巴克,被看成是老北京标志的四合院一批批被推倒建立商品房……但值得庆幸的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北京纵使被千万般改造,依旧是全国为数不多存有古老韵味的城市之一,日日从幸存的古墙砖前经过,感受护城河面扬起的微风,林先生当年爱过的意境还是有些末留存。

人们的生活呢?人才是一座城市最好的名片。看一个城市是否包容,得看这座城市能接纳多少外乡人在这里谋生,看他们在这座城市是否得到尊重。而看城市幸福感的高低,得看来来往往的路人脸上是否有柔软的笑容。按这个说法,北京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却不是一座充满幸福感的城市。

它的包容早在几十年前就被林先生看在眼里: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与着木屐的东北老妪并肩前行,胡须苍白的画家住在大学生公寓对面,新式汽车与驴车媲美。不一样的事物,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在这里相聚,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着,直到今天北京仍然是这样一个包容的城市,无论月薪几百还是几万,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合适自己的生活方式。

可惜的是,并不是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是幸福的。很多年轻人蜗居在这座城市,拿着微薄的工资,在上班的地铁里汗流浃背被挤成“肉饼”,匆匆忙忙赶到公司,忙碌一整天,经常还要加班,直到筋疲力尽才下班回到家。往往夜幕已深,肚子饿得咕咕叫,随便吃点东西再洗漱一下,就该是休息的时间了。第二天又是一个机械的重复。待几年下来,有人告别这个打拼的城市回乡,但亦有源源不断新的年轻人加入蜗居大军。

很多人来北京,其实看上的都是这座城市的资源。作为首都的它,是全国政治中心,人民大会堂和中南海达成的决策四两拨千斤;它也是全国经济中心,央行和四大国有银行总部在西城区金融街比邻,许多其他大公司的总部也都设在北京;它亦是全国文化中心,国家大剧院和散落的独立剧院能提供最丰盛的文化盛宴供人饕餮。此外,某种程度上,北京还是林语堂笔下的“朱玉之城”,它有紫金的御色屋顶,有青带似的“玉泉”,有颐和园、有天坛、地坛、有中南北“三海”和后海……依旧有可观的名胜任人游览。

可是,那些蜗居在六环内或环外的人们,又有多少真正有时间、有金钱、有闲情去游览这些名胜呢?那些文化盛宴,又有多少人真正去看了呢?。大多数的外乡人,终究还是来北京谋生的,赚钱是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主要目的。无奈工资上涨的速度却敌不过房价上涨的速度,劳碌一整年买不起一个厕所,还是几环外的。

当年的林先生说,北京就如同一位老妇人,教会人们如何去创造一种舒适、平和的生活,这话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北京,剥离了破旧的砖墙,北京早已是一座摩登的现代大都市,舒适与平和,在喧嚣的北京城早已成为奢侈品。

所幸林语堂的这本《大城北京》还能让我们看到当初的那个古朴、安怡的城市,原来有过那样的生活,我们理想中的生活,让人沉醉的生活。

而我不禁持疑,今天的北京,林先生还会再爱吗?

猜你喜欢
蜗居林先生林语堂
邻居林先生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周末蜗居
沉痛悼念周常林先生
呼我
探访林语堂故里
忙碌的莫林先生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Lin Yutang’s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Thematization
不要蜗居我们的蜗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