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珂 谢 琪 李质斌
本文责编:陈道生
2012年2月,北京大学公民社会中心发布2011年度公民社会十大事件,“免费午餐”继乌坎事件、郭美美风波及温州动车事件之后,位列第四位。免费午餐计划全名为“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免费午餐计划”,是由邓飞等五百多名记者和国内数十家媒体联合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发起的公益项目。该项目倡议每天捐赠三元钱为贫困地区学童提供免费午餐,致力于帮助因家庭贫困而没有钱享受营养午餐的学生,同时呼吁更多爱心企业和人士加入到活动中,通过社会捐助的力量,对一些山区学校简陋的厨房条件予以改善。2011年4月2日活动正式启动。2011年10月26日,国务院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项目的透明高效赢得了捐赠人的信任,截至2012年6月共募集善款3129 余万元,为163 所学校的三万四千多名孩子烹制了免费的午餐。
这个如今看上去轰轰烈烈的活动,缘起却十分地偶然。2011年2月,时任凤凰周刊首席记者的邓飞以“2010年度记者”的身份参加了天涯社区的颁奖晚会。他的邻座,一个叫小玉的支教女教师告诉他,她所在学校(贵州省黔西县花溪乡沙坝小学)的学生没有午餐,每天她一个人端着饭盒,没办法面对他们热望的眼神,不得不快步走进自己的宿舍去吃饭。孩子们都还在长身体,却不得不忍饥挨饿。听到这个情况的邓飞很难过,他想既然这所学校的孩子们没有饭吃,那就帮他们筹一点钱建个食堂,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这对于在网络上和传统媒体当中都有相当影响力的邓飞来说不是件难事。
半个月以后,邓飞来到贵州省黔西县花溪乡沙坝小学,经过一番调查后发现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这个问题也不是个案。孩子们不是因为家里穷而没有饭吃,是因为现在很多乡村的学校被合并,路途遥远,孩子们没有时间能够来回,所以必须待在学校里面,而学校根本就没有想到要解决他们的午餐问题,因此孩子们只能在教室里忍饥挨饿,甚至通过午睡来忘记或者抵御饥饿。这种普遍存在的情况让邓飞感到震惊。作为记者,邓飞马上想到的是用自己的笔把这种情况写出来。但是事情并没有向这个方向发展,而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得到了解决。
当时邓飞已经没有时间来写这个报道了,于是他通过微博把他看到的和想到的东西进行直播起来,迅速就引起了社会关注,没多久就得到捐款,得到创意,得到支持。通过这件事邓飞意识到,自己不仅可以写文章,还能直接地去推动事件的解决。在推动免费午餐的过程中,邓飞发现了更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免费午餐的第一所学校,邓飞去考察的时候,校长带了一个女孩来找他们,小女孩得了肺病,但是因为家里面没有钱无法治疗。这个孩子长得很漂亮学习也好,如果不是邓飞他们把她送到医院去,她可能会病情恶化。经过更多的调查,邓飞发现除了吃饱饭,许多农村学生还需要医疗保障,于是,邓飞又开始推动一个新的项目,农村学生大病医保。在公益这条路上,邓飞已经停不下来了。
在邓飞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代新闻工作者对社会的责任担当,看到了记者最为真诚和温情的一面,看到了一种深刻的使命感与责任心。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是一种无形的、内化的价值理念,它渗透于新闻工作实务的方方面面,而这种责任的切实履行,更是长期道德修养积累的结果。没有良好的道德修炼,就不能在关键时刻担当大任,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一方面,我们力求呈现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报导;另一方面,我们更应铭记记录时代、见证变迁、动手建设的社会大任。
一名记者有没有社会责任感,或者说,责任感强不强,主要取决于是否具有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实事求是、严谨细致、勇于创新的优良工作作风,取决于是否真正讲道德、讲正气、讲良心,是否真正做到了作文与做人、文品与人品高度统一的人格修养。因此我们说,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秉笔直书,为民请命”的社会良知和济世情怀;是一种先天下之“放”而“放”,先天下之“鸣”而“鸣”,面对社会进程中种种问题的焦灼不安和忧国忧民;是一种在笔端诉说市民百姓呼声,将镜头聚焦在事件身上那种无处不在的新闻敏感和不懈追求。
有人认为,作为一名普通记者,我们远离战争,也不会每天都遇到“重大事件”,沉重的社会责任不必天天提、日日讲。渐渐地,初入行时的热情、执着被消磨殆尽,看一切事都可以事不关己,看一切人都可以无动于衷。在他们看来,采访、写稿,只是一份谋生的职业而已,最初的意气风发、敏锐深刻早已荡然无存,社会责任感也随之一点点消弥。但那些热爱新闻事业的新闻记者,却能够从平凡普通的生活中不断发现别的记者看不到的问题,敢进一般记者不敢进的禁区,敢抓一般记者不敢触及的题材,敢说一般记者不敢说的真话实话,敢于到最艰苦的现场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