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大众传媒的“问题意识”

2013-11-21 23:06范明姬
声屏世界 2013年5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媒介公众

□范明姬

目前,中国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革,一方面传统的农业社会正向现代信息社会变迁,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社会的组织结构出现重大调整,公众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一方面转型期积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也日益凸显,如社会阶层分化明显,贪腐等丑恶现象蔓延等,这些现象导致公众缺乏安全感,社会承受力降低。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我国的媒介生态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不仅打破了原有的传播体系,同时也使舆论引导更为复杂。面对这样的传播环境,大众传媒应树立问题意识,彰显媒体功能,使媒介传播成为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大众传媒应树立“问题意识”

在今年1月4日北京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指出宣传工作要树立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集聚推动发展的正能量。①

什么是“问题”?问题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矛盾。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在转型期间,社会发展领域存在多种矛盾,如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行业都面临不同的发展问题。面对社会现实和媒体格局的变化,强化“问题意识”的认知就成为新闻从业人员探讨的重要议题。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大众传媒要深入社会实践,以现实生活为源头,通过系统周密的新闻采访调查工作,及时发现中国转型中出现的各种突出矛盾,分析研究社会问题背后的历史原因,并通过媒体实践营造解决社会问题的软环境,从而推动矛盾的解决。可以说“问题意识”的实质就是解决社会矛盾。

问题意识是我国大众传媒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应该具备的传播观念,其内涵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求真务实的新闻精神。新闻精神是新闻活动者对待新闻活动的基本态度,关于新闻传播的价值理想,以及进行新闻传播的方法理念。②新闻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新闻工作者在参与时代发展的新闻实践中迸发的,能够被最广大新闻从业人员认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综合展现。

作为贯穿新闻实践活动中的实践精神和观念,新闻精神主要表现为敢于怀疑的质疑精神、努力探索真相的求真精神和勇于解决问题的求实精神。这三种精神不仅构成了新闻精神的核心要义,其追求的目标如真实、公正、和谐、务实等也是新闻活动的最终诉求。

第二是深入基层的工作态度。在一定意义上讲,问题意识作为社会转型期大众传媒的时代要求,决定了新闻从业人员的精神风貌、新闻作品的品质、大众传媒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问题意识需要新闻实践的锤炼,需要大众传媒具有深入基层、倾听民声的新闻自觉和新闻自信。

问题意识是从新闻实践中获得,社会基层是新闻从业人员提升新闻业务、锤炼新闻品格的土壤。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大众传媒才能真正了解时代精神的具体内涵,才能感悟公众身上的优良品质,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追求和道德素养。正如刘云山同志所言,“接地气才能有底气、长灵气”。③底气是新闻从业人员关注社会现实、解决社会问题的力量;灵气是大众传媒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服务大局、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素养。

第三是心系公众的代言观念。刘云山同志在谈及“走转改”活动时曾说,大众传媒要明白“我是谁”,才能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们的工作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作为公众的代言人,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中发挥代言作用,这才是问题意识的重要体现。要做到心系公众,就要走到公众的身边,想其所想,写其所愿。同时尊重公众,相信人民群众的判断能力。只有这样,大众传媒才能真正把握新闻传播规律、提高针对性、富有创造性,获取开拓发展的不竭动力。

推动社会问题解决的途径

在中国变革时期,“传媒的作用对于整个社会转型的方向及转型的质量都曾起到关键性的作用。”④大众传媒应通过创新新闻生产模式、组织公众参与社会活动、搭建正能量传播平台等,为推进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一、创新“M+S”的新闻生产模式,促进问题的解决。“M+S”中M 指的是Media,即大众传媒。S 指的是Society,在这里主要指发展问题比较突出的社会行业。“M+S”模式是大众传媒在新闻报道中关注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采取新闻媒体联合有关职能部门联办协办栏目合作的方式。“M+S”新闻生产模式的基本结构为:当出现具备公众关注和重大影响等特质的社会事件和现象时,大众传媒利用自身影响力和公信力,发布相关新闻信息,并开辟与公众互动的传播通道,如热线电话、微博等,推动相关单位或部门开辟解决问题的快速通道。

“M+S”新闻生产模式的建立,首先是基于大众传媒和社会行业有共同的价值诉求,即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以往的新闻生产主要是大众传媒依赖自身的新闻实践,如发现新闻线索进行新闻报道,从而提升新闻事件的公众关注度,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在这种语境下,大众传媒的媒介功能还停留在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的层面。而“M+S”模式为社会行业解决自身问题提供了媒介平台,强化了社会行业的直接参与性,激发了行业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具有较强的可实践性。其次,“M+S”的新闻生产模式能够显现1+1>2 的社会效应。大众传媒不仅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信息平台,激发了社会正面的舆论评价,同时社会行业借助大众传媒的影响力,提升了解决问题的效率,塑造了良好的行业形象,并能强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打造“1+X”的信息传播方式,推动公众参与公共事务。 公众参与公共事务需要多方合力,其中大众传媒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大众传媒通过议程设置和持续报道,使某一新闻事件成为地区性或全国性的公共议题。这一过程既建构了积聚、表达公众意见的平台,也推动了公众关注、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和社会问题的解决。在社会转型期,大众传媒需要更新传播观念,打造“1+X”的信息传播链条,使媒体自身成为充分容纳公民表达的平台。所谓“1+X”的信息传播链条指的是大众传媒通过新闻报道,整合与该报道相关事件的信息、意见、决策和实施等,为公众提供一个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新闻平台,促使公众参与行为的实施。“1”不是新闻报道数量的单一指向,而是更倾向于新闻报道所营造的协商对话的传播语境。“X”指的是在传播语境中多种声音的呈现,它既是观点的表达,也是意见的协商,这种多源意见本身就代表着社会问题解决的可能性。通过打造“1+X”的信息传播链条,大众传媒不仅提升了信息整合的能力,同时也为各种观点立场和不同事实的表达提供了渠道,让公众能够在信息全面、立场多元的传播场域中作出自己的选择,从而推动公众增强公民意识,积极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就如美国纽约大学新闻学系主任Jay Rosen 教授所言,“新闻记者要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付这些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观看这些问题。”⑤

三、建构正能量引导社会舆论。 在当下中国,“正能量”已经从物理专业术语转变为一种文化标签和象征符号,特指具有积极向上、催人向前、给人力量等特点的人物和事件,这些人和事能够传播一种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正能量的传播,需要大众传媒发挥优良的工作传统,丰富和拓展时代精神的内涵,着力挖掘能够传递积极效应的人和事,使之成为现代化深入推进的精神支撑。

第一是改进典型报道的方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经验的报道是大众传媒进行舆论引导的一种重要方式。在社会转型期,大众传媒应摒弃过去典型报道中“高大全”形象的宣传方式,力求典型报道有感染力。典型报道的力量首先是来自道德意义上的可信和权威,能够点燃公众的信念之火,进而完善人们的价值观念。这就要求典型人物和典型经验的选择要有可供公众借鉴和学习的可能性。其次典型报道的力量是来自传播者树立的“人本”观念。人本观念要求典型报道坚持“人不是神,人是问题的解决者”这一原则。典型人物发挥人性光辉,为公众树立学习的榜样,使后者看到自身推动社会发展的可行性。

第二是塑造健康向上的媒介文化形象。媒介文化形象主要是指大众传媒通过各种介质和途径,开辟一个传递先进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媒介平台,并在传播中塑造具有时代革新意义的媒介形象。媒介文化形象的塑造首先要有利于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思想。人文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价值、道德修养、社会责任和理想等,其中人的生存价值是人文思想的核心。其次有利于融合历史价值观念和现代先进文化。我国历史上的某些价值观念,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重义轻利的道德观念等,所体现的对自然的尊重,对人主体地位的尊重、对国家统一的捍卫、对社会道德体系的维护等,放在当代中国具有荡涤市场经济不良思潮影响、传递正能量的积极作用。大众传媒通过将历史价值观念和先进文化有机融合并加以传播,能对现代社会发展形成较为强大的支撑力。

结论和建议

在社会转型期,我国的大众传媒在面临媒介环境变化和自身价值转向的情况下,要明确问题意识的内涵和重要性,同时积聚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使自身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推动力。大众传媒在更新观念和拓展功能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要做好系统周密的调研工作。新闻从业人员要怀有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发现并弄清当前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同时深入基层,研究问题出现的原因,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做好党和政府的参谋助手。

第二正确处理媒体自身发展和社会责任的关系问题。大众传媒的发展始终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位原则,以推动社会进步为工作导向,不断提升媒体传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第三要以具备“问题意识”的报道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是媒体传播效果最大化的必要条件,大众传媒在进行新闻传播时,应该通过有目的的宣传,为公众接收现代观念、提升媒介认知水平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注释:

①温红彦,张 烁:《刘云山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强调 集聚推动发展的正能量》,《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01/05。

②杨保军:《论新闻精神对置业新闻活动者的作用》,《现代视听》,2007(4)。

③新华社,《“接地气才能有底气”——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刘 云 山》,2013/03/0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2/25/c_114155989.htm.

④李文明:《媒体在解决民生问题中的作用》,《当代传播》,2008(3)。

⑤徐向东:《西方弱势群体新闻报道的经验与技巧》,《国际新闻界》,2005(10)。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媒介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