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的坚守与创新——以《新闻调查》为例

2013-11-21 23:06向俊
声屏世界 2013年5期
关键词:栏目深度速度

□向俊

如果说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的创新是其在新媒体背景下突出重围的重型武器,那么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的坚守则是其在新媒体背景下拓展栏目品牌内涵、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根基。因此,如何平衡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坚守与创新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的坚守

众所周知,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栏目是一项既耗时又费力的新闻产品。以《新闻调查》为例,一期45 分钟的节目一般有七个生产流程:选题遴选、选题申报、前期调查与拍摄、后期制作、样片送审、节目播出和总体评价。“常规节目的制作周期一般为两个月,特殊的有半年到一年甚至更长。”①这样的制作流程和制作周期,必然会带来新闻采集和传播速度上的局限。因此,面对新媒体强劲的速度优势,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只有在提升自身工作效率的同时有所坚守,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失其独特的新闻品质。

速度与深度——在突破中坚守。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以其对新闻事件深度、广度和进度的立体式开掘,以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从而彰显“探寻事实真相”的栏目宗旨。但是,这些深刻新闻品质的呈现都是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为代价的。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没有充足的时间作保证,《新闻调查》独特而深刻的新闻品质就会大打折扣,特别是对揭露性和揭示性新闻事件的调查。例如,《新闻调查》之《透视运城渗灌工程》这一期节目就属于典型的揭露性新闻事件。记者通过对山西省运城市的实地调查,发现很多渗灌池都没有投入使用。接着,记者又对当地的农民、运城原地委书记、水利局长、水利专家等分别进行了采访,以求最大限度地以平衡、客观、公正的态度挖掘出事实的真相。这样的反复取证与论证,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调查周期作为支撑。由此看来,《新闻调查》不仅在十余年探索中形成了一种调查性的外在品质形态,也在时间的维度上凸显了作为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的独特诉求。

然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调查》栏目也在不断地寻求突破。例如:“两个月的常态制作周期已缩短为两周,遇到重大时效选题,三组人马同时运作,创造过两天就制作播出一期45 分钟节目的奇迹。而单一摄制组也尝试过五天采制完成一期节目。”②可以说,《新闻调查》的提速对其进行更为有力的舆论监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速度的提升不仅会弱化《新闻调查》独特的调查性品质,还使“调查团队”付出了较大的代价。正如《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所言:“5 天采制完成一期节目的奇迹是主创人员连续几天不休息创造的,以损害健康为代价,不可复制。”③因此,笔者认为,《新闻调查》在提升速度的同时,更应以其调查性特质来提升新闻的深度品质,不可因速度而有失调查性和深度性,应在突破中有所坚守。

速度与准确度——在时效中坚守。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也在于其具有极强的时效。然而,对于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而言,新闻信息的准确度比速度显得更为重要,而准确度才是提升新闻品质的核心竞争力。例如,在震惊全国的钟祥投毒案中,当时的各大媒体在警方宣布案件告破后就及时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大量的报道。但是,就在四个月之后的庭审中,4 名被告却全部当庭翻供,并且说之前所做的有罪口供都是在警方的刑讯逼供之下做出的。不久之后案件撤诉继续侦查,然而两年半的时间里,案件却一直没有结论。《新闻调查》栏目在事件发生三年后制作了一期《钟祥投毒案再调查》,不仅理性地梳理了新闻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还以其独特的调查性品质最大限度地挖掘了事实真相,让广大观众对这一新闻事件又有了新的判断与思考。

其实,对于新闻信息速度与准确度之间的平衡,在英国广播公司BBC 编辑手册中有这样一句话:“准确比速度更重要。”如在2000年美国总统选举报道中,面对前所未有的媒体竞争,BBC 甘愿在时间上落后于竞争对手,却一直在等待准确的信息来源。当时,CNN 等美国主流新闻媒体虽然抢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后来却不得不在六个小时内三次修改它们报道的选举结果,而BBC 却等到了最后。事实上,这并不是BBC 第一次做出类似的决定。1988年12月21日,一架飞机在苏格兰边境小镇洛克比上空爆炸,许多媒体前往现场报道飞机失事的消息,但马克·汤姆森决定,多等半个小时。因为在他看来,他们可以比竞争对手晚几分钟进行报道,但是一定要明确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免给广大观众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速度与品牌——在特质中坚守。历经风雨沧桑十余载的《新闻调查》,如今已经成为了中央电视台的品牌栏目之一。在栏目品牌打造之初,《新闻调查》栏目就经过了精准的个性化定位、栏目的形象包装、独特的表达方式以及优秀的调查记者等多个方面的立体式建构,并在栏目品质与栏目创新上不断突破与提升,从而在维护栏目品牌的同时,让观众与栏目的“恋情”得以保鲜。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新闻调查》独特的调查性和故事性的呈现。然而,调查性与故事性同新闻信息采集与传播的速度之间又有着较大的冲突。因此,唯有在速度与特质之间找寻一种平衡,才能更好地在栏目特质的坚守中凸显出《新闻调查》品牌的真正内涵。

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的创新

坚守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则是发展的源泉。那么,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的创新之处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网络传播平台的立体式建构。 新的媒介生态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已是必然。在一个信息自由共享、交流互动的时代里,电视必须“扬长避短”,从强化自身优势、向网络媒体借力和资源整合三个方面对其网络传播平台进行立体式的建构,才能使其在未来的媒介生态中立于不败之地。

首先,从电视媒体自身优势来看,“电视媒体的公信力表现出多方面的优势,这不仅取决于电视媒体声画结合的媒介优势,也取决于电视媒体严格把关的审查程序,和其多年来积累的主流、权威媒体的地位与品牌效应。”④相关调查数据表明,电视是受众最为信任的信息渠道,其次为互联网、报纸和其他媒体。而《新闻调查》栏目在我国广播电视节目可信度得分中名列第三。这一优势在《新闻调查》中具体表现为受众对栏目中涉及公众利益方面话题的关注与讨论,并在以“意见领袖”为主导的权威影响力和以更为广大的电视观众为主的泛化影响力中于网上形成网络言论互动场,以此进行信息的二次传播,从而大大提升了电视节目的网络人气。

其次,电视向网络媒体借力。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栏目采取多元渠道的营销策略,对栏目进行了多平台展示,让媒介产品能更频繁地与受众接触。如《新闻调查》已经在中国网络电视台上公开发行了自己的产品,还通过微博和博客与受众进行互动。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网络平台相对于传统电视而言其互动率和反馈率会大大提高,这无疑有助于提升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栏目品牌传播的覆盖率。

第三,加强资源整合,寻求台网共赢。在终端多屏合一成为必然趋势的背景下,电视媒体应发挥自身内容优势,积极探索与新媒体的合作方式,整合资源,从而在为客户提供整合传播方案的同时,寻求台网竞争与合作的平衡推进及共赢。在这一方面,《新闻调查》应抓住三网融合的难得机遇,在灵活多样的创新与合作中,努力办好网络电视台,将更多更好的内容推送到电脑屏幕和手机、iPad 等移动终端设备上。

二、新闻生产方式的变革。 新媒体不仅冲击着传统媒体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同时也迫使传统媒体在生产方式上不断地创新。在新媒体出现之前,深度报道的记者缺乏必要的联系纽带和交换信息的虚拟社区。而当新媒体方兴未艾之时,深度报道记者的沟通与交流方式则呈现出了由BBS 论坛、深度报道记者QQ 群、博客、微博等社交媒体共同构建起来的立体式格局。《新闻调查》栏目一直以来就通过官方微博、博客等方式与受众进行互动,并根据受众提供的新闻线索,制作了一些颇具价值的节目,如《职业的创伤》《艺校学生陪酒事件调查》《天价住院费》等皆是如此。由此可见,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栏目借力新媒体,不仅呈现出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在线索获取和行业互动等方面的新路径,更是深度报道新闻生产方式变革的深刻体现。

三、栏目网络品牌的延伸与拓展。 长期以来,《新闻调查》栏目就以其高品质的节目内容和调查式的独特节目形态打造栏目品牌,从而在观众心目中打上深深的烙印,形成了一种颇具影响力的栏目品牌效应。应该说,“内容为王,形态制胜,品牌化生存”已逐渐成为了业界的共识。但是,在新媒体背景下,传统的电视栏目必须考虑如何使其品牌效应得以持久,这就需要进行台网联动,从而产生“1+1>2”的影响效果。当然,栏目品牌在网络上的延伸与拓展远比传统电视媒体复杂得多。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栏目只有在原有品牌影响力的基础上,不断借力网络传播的人际传播特性,使栏目从内容到形态上均得以由点及面地进行多次传播,使品牌在网民中慢慢发酵,从而在拓展栏目网络品牌传播空间的同时,构建起更为完善的网络传播体系。这是《新闻调查》栏目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注释:①②③张 洁:《速度与深度:鱼和熊掌如何兼得?——论新媒体背景下的电视深度报道》,《中国记者》,2011(3)。

④雷跃捷,沈 浩,薛宝琴:《我国广播电视媒体公信力的受众认知调查与研究》,《现代传播》,2012(5)。

猜你喜欢
栏目深度速度
速度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关于栏目的要求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比速度更速度——“光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