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的本质属性

2013-11-21 19:34蔡思奇
电影评介 2013年10期
关键词:功利性本质情感

□文/蔡思奇

艺术的感觉产生于人们对世界认识的一个动态过程,这个动态过程往往导致人们对艺术的定义的渐变,这种渐变又使得对艺术的定义隐藏了哲学的本质,也就失去了哲学层面的对艺术的定义的意义。对艺术的界定,迄今为止还没有公认的标准和参照系。

一、艺术的特点

1.艺术的合规律性

自古至今,对艺术本质的研究源远流长。西方有摹仿说、游戏说、表现说、有意味的形式说、符号说。中国古代的艺术本质观主要有言志说、感物说、缘情说、畅神说等。(《艺术原理》,张黔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研究任何问题都离不开对哲学的基本问题回答,艺术的本质问题也是如此。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及认识论、实践论、美学都是我们思考艺术本质的基石。人跟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是有意识的,人可以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劳动,改造自然,生产物品,以满足自己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指出的那样:“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马克思著,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蜜蜂建房,要遵循客观规律,蜜蜂要生产合适的蜂蜡,建房的原材料蜂蜡要具备建房所必须条件,温度、湿度、硬度等等,这些是由客观世界的本身规律所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艺术家也一样,一个画家把花画成红的,这是合乎客观规律的,花是红的,这个判断是由光谱分析仪测定的,是事物的客观属性、必然规律所支配和决定的,这是艺术的合规律性。这也是模仿说能流传两千多年的原因,模仿说的合理因素就是因为模仿说认识到现实是艺术的基础,潜台词就是艺术也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艺术的本质到现在还没一个公认的解释是因为现在人类还处在对真理和客观规律认知的过程中,还远没有达到穷尽真理或接近穷尽真理的阶段。

2.艺术的合目的性

墨子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常乐”。人的目的性是由低到高的。艺术与科学、宗教、道德等都从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戏剧、舞蹈等等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美学与艺术研究第一辑》,范明华、张根贤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人必然先满足了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才开始追求精神需求。马克思说过:“客观现实是人类存在和社会生产的基础,而人的本质是建立在基础之上的人的创造”。客观现实是艺术产生的基础,但只有加上人意识的作用才可以产生艺术。艺术创作的目的是满足我们人类的精神需求,是人们对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的一种满足和一种特殊方式,也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艺术是人的本质的物化形式。艺术的特点,是用艺术语言创造出虚拟的人类现实生活。这是艺术的相对性,也可以说是主观性。艺术的相对性、主观性模糊了艺术的本质的普遍性、客观性。康德说:没有任何法则可以强迫一个人认为什么东西是美的或不美的。由于历史时代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社会地位的悬殊,乃至年龄、性别、个性气质的区别,使得人们对于艺术的认同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老百姓说的:“赵钱孙里,各有所喜,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就是对艺术认同和人们对艺术主观性差异,艺术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即在于此。科学中的定理定义公式或某一个结论,经过观测实验、逻辑证明和实际应用被认为是正确的,即可得到一致的认可。马克思说“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经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果”。艺术是具有历史继承性的。优秀的艺术作品是能让尽可能多的人来认同艺术作品,认同艺术家的个人情感。

3.艺术的非功利性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非功利性。以中国古代绘画为例,特别是文人画,用古老传统的形式—线条和笔墨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在他们的作品中是“以画达意,以意传情”,既不注重形式也不注重内容,只要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和心境,达到己悦,如八大山人的画“墨点不多泪点多”,古人也曾言“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这和古代的宫廷院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宫廷画的内容、题材和形式都受到政治和社会的影响,写实和表现现实的作品更多,“成教化,助人伦”,因此被认为是趋于形式化,严谨但失生动,功利性表现较强。“艺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艺术对民众的影响教化和对社会的服务是通过审美情感的净化和熏陶从而使得民众的人格和情操得以升华,以此达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因此超功利的观念在中国画领域占据了主要的地位。情感的抒发和现实主义的表达并没有冲突,审美的超功利性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审美活动的同时不应该带着功利性的眼光去审视作品,而是应当去细细品味作品所要传达的感情,净化自己的心灵。现在随着商品经济的涌入,商业美术的出现,艺术也在发生着改变,许多“画家”的绘画是没有灵魂的,原因就是为了画画而画画,为了金钱而画画,为了政治而画画,完全是为了功利,这样的作品不过是艺术的“奴隶”和“机器”。作为审美本身,要想从艺术作品中真正地有所感悟,获得愉悦,把审美看成是一种享受的话,那么就应当用超功利的心去体验,不论是单纯的艺术家的情感,或是现实的描绘,都应该以一种超越的心去感受。艺术作品作为一个活的有机体,它既是目的又是结果。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要求与理想、信念和价值,在艺术作品中获得的意义和表现力,离开了作品艺术家独特的情感就不复存在。艺术家塑造形象,是一个复杂的审过程,而人的审美活动,又是同情感活动紧密联系的。审美活动中,美的客观对象作用于人,引起美感,达到对现实的审美判断。艺术家要把他对各种生活形象的审美判断和与此俱生的情感反映,打印在他的艺术形象上。无论是古代绘画还是现代艺术,对画家而言重要的是自己感情的表达,对观者而言则是对人生、对艺术的心感。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的体验,把对现实的感受化为自己的情感并通过艺术真实地传达给人们,从而获得极强的美感。这个过程应当是毫无功利性可言的。

二、对艺术认识的动态平衡

艺术的外延与内涵是随着生产力发展而不断变化,在两百年以前电影没有出现的时候所称为的艺术和当今社会生产力有很大发展的今天我们所称为的艺术的外延与内涵肯定是不同的。我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会慢慢消失,艺术的外延越来越大,内涵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也是艺术的泛化,由此人人都将成为艺术家。当然这个过程还很漫长,很久远,随着人类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及认识的不断深化,必然将由自由的必然走向必然的自由,功利性会消失,人们可以自由的利用客观规律,艺术由一个特殊范畴变成普遍范畴。作为人本质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由相对自由变为绝对的自由。意识的目的变为意识的唯一内容,所有的规律成为人类意识的支配物,人类实现人类本质的价值——自由!

结语

对艺术本质属性的探讨有助于对艺术活动进行分析、研究和艺术鉴赏,提升人们的艺术修养,充分发挥艺术的各种功能的学科,使学习者确立科学的、进步的艺术观,从而进一步指导人们遵循审美规律和艺术规律进行能动的创作、接受和批评。

猜你喜欢
功利性本质情感
警惕功利性支教
最有价值的阅读,恰恰是非功利性阅读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情感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