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会 刘金晶
中国益智类节目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即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以《“六一”有奖知识竞赛》等节目为代表的单一化时期和千禧年左右的以《开心辞典》和《幸运52》等为代表的多元化时期。多元化时期按时间顺序和节目特征又可分三个方面展开,即对考题的突破、对考生的突破和对考官的突破。
中国最早的益智类节目出现在1980年,“在电视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广东电视台率先推出《“六一”有奖智力竞赛》。1981年,中央电视台开始举办 《北京中学生智力竞赛》。”①随后到八十年代中后期,电视益智类节目开始盛行于屏幕之上,从中央台的《法律在身边“—二五”普法特别节目》到地方台的《民族知识竞赛》(广东台)、《规范用字、用语知识竞赛》(上海台)等等诸如此类的竞赛,不胜枚举。
“此类知识竞赛节目或为某些特定行业所举办,节目中所涉及的问题基本都是这一行业的专业知识;或是针对某一特定的纪念日或重大节日而适时举办,以达到渲染节日或纪念日的气氛。”②雏形期的益智类节目已经具备了益智答题的相关元素和环节,“知识竞赛节目以主持人提问、选手回答的方式进行。现场所要提的问题己经包含在事先发给选手的复习资料当中,题目类型通常分为必答题、抢答题和风险题三种。三轮答题结束之后,谁得分最高谁获胜,获奖者的奖励形式通常以精神奖励为主,偶尔发些小纪念品。”③
但是这类节目也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参与者中大部分是非自愿参加的,而是由电视台发起一场知识竞赛,与各个单位或学校联系,然后由各个单位或学校派遣人员来参加。参与者背负着要为集体争得荣誉的心理压力,使原本休闲的游戏变得有些沉重,参与热情也大打折扣。而且知识竞赛节目的问答形式呆板、所问知识过于专业;我播你看的单向传播使节目与观众缺少交流沟通;主持人缺乏调动现场气氛的能力。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日益提高,久而久之,观众对这种节目没有了新鲜感,也就慢慢失去兴趣。”④因此知识竞赛节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陷入万马齐喑的局面。
经过漫长的萌芽期之后,益智类节目迎来了自己的春天,“2000年左右,中央电视台的《幸运52》《开心辞典》等节目将电视竞赛节目推向了制高点。”⑤往后电视益智类节目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然而万变不离其宗,这些节目的突破往往是从考题、考生和考官这三个主要环节入手。
对考题的突破。传统的益智类电视竞赛题目专业性太强,且主题过于鲜明,形成只是单方面宣传灌输而观众无法融入的局面。因此,想要有所突破,必须在考题上下工夫。主要向大众化、趣味化、生活化方向发展。
大众化益智类节目。此类节目以开播于2000年的《开心辞典》以及江苏卫视的《无敌智多星》等为代表。《开心辞典》模仿自当时欧美很盛行的节目 《百万富翁》,《开心辞典》的考题除了题型简单化外,相对于上世纪80年代那些专业的知识问答,在内容层面上,题目也越来越浅显。在网上能查阅到的《开心辞典》题库中我们发现题目牵涉面极广,然而却没有深度。如有一题题目为:初出茅庐中的“茅庐”本意为谁的住处?A.诸葛亮,B.司马迁,C.司马光,D.刘备。这类节目在当时的影响颇大,从2001年央视索福瑞统计的人均收视时间中我们可以看出,《开心辞典》以一个半小时的收视时间排名第二。⑥
趣味化益智类节目。同样是在题目上花工夫,很多节目从题目类型上着手,使其更具趣味性,如江苏电视台的《夺标800》。在节目中,主持人给出四个与答案相关的提示,最后再规定答案的字数,然后由参与者给出答案,如提示一(水的起伏),提示二(振动传播),提示三(奔跑),提示四(目光),最后答案一个字。参赛选手(往往是3个人左右的团队合作)需在四十秒内商量并给出答案。上述题目最终答案为:波(水波、波动、奔波、秋波)。
生活化益智类节目。以《幸运52》《超市大赢家》《非常了得》《年代秀》等为代表的生活化益智类节目的共同点就是需要生活常识而非文学、历史等知识储备去回答问题。以《超市大赢家》为例,这种生活化的电视节目既使得消费社会的日常生活在节目中得到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往往生活技能高的会赢得奖品),也使得电视机前的观众在潜移默化中被节目所规训,成为消费的拥趸。当然除了消费之外,这类节目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如《非常了得》对身份的辨别,《年代秀》中对时光和记忆的怀旧等等,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它的触角将无处不在。
在大众化、趣味化和生活化的同时,益智类节目知识化、专业化也是一种发展趋势,如以央视的《三星智力快车》为代表的知识化益智类节目;以《超级音乐通之音乐强手》《我爱记歌词》为代表的专业化益智类节目。
对考生的突破。从2000年的益智类节目热潮一路走来,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分别经历了2004年 《超级女声》等选秀节目的狂欢、2006年《百家讲坛》等人文节目的洗礼、2007年《人间》等谈话类节目的风靡、2008年左右以《快乐向前冲》为代表的游戏闯关类节目、2009年左右以《非诚勿扰》等节目为代表的婚恋交友类节目、2011年的职场类节目的红火以及2012年《中国好声音》刮起的“后选秀”时代旋风。2007年前后,电视益智类节目有了新一轮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围绕“考生”元素做的文章。美国FOX电视网于2007年2月推出的《你比五年级生聪明吗》是这类节目的始作俑者,国外益智类节目的重新火热也带动了国内的热潮,各地卫视纷纷跟进,新品迭出,如“陕西卫视的《不考不知道》、深圳卫视的《谁比谁聪明》、天津电视台少儿频道《你能毕业吗》、广东电视台公共频道 《五年级插班生》等等”。⑦这类节目的共同点是将名人与小学生放在一起比赛答题,题目往往来自于小学各年级的语、数、外课本,年级越高,题目的分值越大,奖品越丰厚。“节目的热点不再是看一个平民英雄如何过关斩将,赢得大奖,而是成人的无知、弱智,以及答不出题的困窘、尴尬。现场观众的掌声给予的往往是选手的尴尬时刻,而不是宣布答题成功的时候;给予的往往不是成人,而是小学生。每场比赛的高潮无一例外地都是在选手答不出题对着镜头说我确实没有一个五年级学生聪明时出现的如雷如潮,全场沸腾。”⑧
对考官的突破。对权威的颠覆再进一步,便是从考官身上做文章,因为在“考官——考题——考生”的链条中,考官无疑是最大的“权力”拥有者,考题、答案甚至奖品都是经由他手,如圣谕般颁发给考生和现场及电视机前的每一名观众,而人们的答案也须经由他验证才能成为正确。由主持人担任的考官毫无疑问不仅相当于传统社会中祭祀活动的祭司和巫师的角色,甚至能与“神”的地位等同,于是对“考官”元素的颠覆势在必然。在《以一敌百》和《一战到底》等益智答题类节目中,考官被打回主持人的原型,与传统的益智节目相比,仅仅起着烘托氛围和连接串场的作用。节目弱化了考场的感觉,强调了平等竞技的理念。因为在时间上出现得较晚,这类节目还接收了之前对“考题”和“考生”突破的成果,以2012年由江苏卫视推出的《一站到底》为例,选手既有高智商的“门萨”女,也有各行各业的白领、职工,更有学校中的学生,可谓集各类社会群体于一炉,炼就“差别平等化和竞争合法化”的迷魂汤。从考题上来看,在形式上,20秒内选手必须给出答案,没有A、B、C、D的选项提供,也没有场外或现场的帮助获取,看似越来越难,但其内容的浅显使得总体上题目呈现出简单化的趋势,且题目往往局限于大众传媒的作品上,如电影、娱乐等,更是使得观众深陷媒介化生存的牢笼里。节目采用《罗拉快跑》中画面分框的形式,将两位答题选手并列呈现,强化了竞技的紧张氛围。在答题环节内只听见主持人的声音而不见其身影,造成考官的缺场感。主持人只需活跃现场氛围和在答题完毕时起前后串联的作用。当然在《一站到底》中已约略能观摩到益智类节目多元化融合的趋势。
纵观益智类节目的发展历程,其变化与社会思潮的变迁不谋而合,这也印证了好的电视内容离不开现实的生活土壤这一生产规律。同时摸清它的发展脉络,也能为其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历史视野。
注 释:
①郭镇之:《中国电视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47页。
②钱旭初,茹希佳:《益智类电视节目的历史与现状》,《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3(4)。
③⑤《新周刊》杂志社编著:《中国电视红皮书2001》,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版。
④刘小华:《智慧与运气碰撞 知识与娱乐交融——内地益智类电视节目的生机与危机》,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⑥胡 波:《总体收视稳中有降 益智节目风靡四方——2001年娱乐节目收视场分析》,《市场观察》,2002(7)。
⑦⑧陈亚辉:《电视益智节目的春天又将来临?——论其形态变化与内容特征》,《视听界》,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