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父亲的人格特点对其教养投入的影响:婚姻质量、协同教养的多重中介作用

2013-11-20 11:15
关键词:宜人婚姻关系教养

, , ,

(北京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北京 100875)

一、问题提出

父亲教养投入是考察父亲在教养子女过程中投入情况的重要指标,包括互动性、可及性和责任性三个维度[1],其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性别角色概念形成和学业成就都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2-4]。为促进父亲教养投入,亟需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根据Doherty 等人提出的父亲教养投入的影响因素模型[5],可将影响父亲教养投入的因素归纳为父亲因素、母亲因素、儿童因素、协同教养因素及社会文化背景因素等五个方面;各因素不仅能直接预测父亲教养投入,而且相互间还存在中介或调节作用。其中,作为父亲教养投入的主体,父亲自身因素是最直接有力的预测源;而在诸多父亲因素中,人格特点最为持久和稳定。父亲的人格特点不仅直接影响其行为方式和教养投入,还能通过影响其对社会支持感知、婚姻质量感受等协同教养与社会文化背景因素,从而间接影响父亲教养投入[6-7]。那么,人格特点对父亲教养投入的作用机制如何呢?

根据家庭系统理论[8]和生态系统理论[9]的观点,家庭是由父亲、母亲及其子女三元素组成的一个系统,各个元素具有其独特性,但又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进而形成诸如夫妻、亲子以及兄弟姐妹等子系统[10]。家庭动态功能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内部元素及各子系统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父亲教养投入是父亲角色在亲子子系统中发挥作用;在父亲人格对父亲教养投入的作用中,母亲、儿童以及夫妻子系统的诸要素都可能是其中间变量。Belsky在其父母教养因素模型中指出,婚姻关系是“父母最主要的支持系统”,婚姻关系不仅直接影响父母的教养行为,而且在父母人格对父母教养行为的预测作用中具有中介作用[11]。研究发现,宜人性、谨慎性、开放性、外向性对婚姻质量具有正向预测作用[12-14],神经质与夫妻冲突有显著的正相关[13];而积极、和谐的婚姻关系有利于父亲教养投入[15]。因此,婚姻关系可能是父亲人格对父亲教养投入的中介变量。

婚姻关系与父亲教养投入分别反映的是夫妻子系统和亲子子系统的互动,父母协同教养作为联结夫妻子系统与亲子子系统的特殊纽带,其作用不容忽视。父母协同教养指父母在教养过程中的协作与互动[16]。研究发现,婚姻关系可以预测协同教养[17-18],协同教养又是父亲教养投入的重要预测源[19-20]。如果夫妻的婚姻质量较低,可能会破坏双方建立互相配合、协调一致的协同教养行为,从而影响父亲投入孩子教养的动机以及行为。如果父亲感知到婚姻关系不和谐,可能就不会提供高质量的协同教养行为;而夫妻子系统之间的不合作、不配合影响到亲子子系统时,就可能导致父亲教养投入水平的下降。因此,协同教养可能在婚姻关系与父亲教养投入之间起中介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北京一所小学随机选取一年级、三年级和五年级共11个班的学生父亲参与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25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其中,男孩的父亲145人,占49.0%,女孩的父亲151人,占51.0%;一年级学生父亲146人,占49.3%,三年级学生父亲82人,占27.7%,五年级学生父亲68人,占23.0%。

(二)研究工具

1.父亲教养投入问卷。采用伍新春等人[21]编制的中国父亲教养投入问卷。问卷共56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0-4分别代表“从不”、“偶尔”、“有时”、“经常”、“总是”。该问卷有3个维度:互动性维度共22个项目,包含生活照顾、学业支持、情感交流、规则教导和休闲活动5个子维度,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可及性维度共8个项目,包含空间可及和心理可及2个子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责任性维度共26个项目,包含榜样示范、父职成长、信息获得、教养支持和发展规划5个子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6。

2.大五人格量表。大五人格量表共60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1-5分别代表“非常同意”、“同意”、“无意见”、“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宜人性、谨慎性、外向性、神经质和开放性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4、0.80、0.75、0.82和0.66;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

3.婚姻质量问卷。婚姻质量问卷共32个项目,分数越高表示个体感知到的婚姻质量越高。该问卷包括4个维度:婚姻满意度、夫妻一致性、夫妻凝聚力、情感表达,其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4、0.88、0.81和0.65;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

4.协同教养问卷。协同教养问卷是在McHale等人[16]编制的协同教养问卷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父母的情况修订而成的,共18个项目。采用7点计分,1-7分别表示“从不”、“非常少”、“偶尔有”、“有时”、“时常”、“经常”、“总是”。问卷包括团结、合作、冲突和贬低4个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6、0.61、0.80和0.74;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问卷修订后结构效度良好,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指数为2/df=2.79,RMSEA=0.078,NNFI=0.94,CFI=0.95。

(三)研究程序与数据处理

问卷由学校集体发放,附带一封致家长的信,包括研究目的介绍和问卷填写的相关要求,由学生带回家后请父亲填写,第二天收回。数据采用SPSS16.0、AMOS 7.0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父亲教养投入的特点

父亲教养投入的总分和各维度的得分如表1所示。总分及3维度得分都显著高于中值2(T总分=24.88,T互动性=19.03,T可及性=23.92,T责任性=24.70,p<0.001),说明父亲教养投入的整体水平较高。

表1 父亲教养投入得分

(二)父亲的人格特点对其教养投入的影响

根据已有研究,儿童的性别、年龄可能会影响父亲教养投入[22-24]。因此,以儿童性别、年龄为控制变量,宜人性、谨慎性、外向性、神经质以及开放性为预测变量,父亲教养投入为因变量,采用强迫进入法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均不显著;宜人性和谨慎性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显著,均能正向预测父亲教养投入(见表2)。

表2 父亲人格特点对其教养投入的回归分析

注:*p<0.05,**p<0.01,***p<0.001,下同。

(三)婚姻质量、协同教养的多重中介作用

1.人格特点、婚姻质量、协同教养、父亲教养投入的相关分析。在父亲人格特点对其教养投入的预测作用中,只有宜人性和谨慎性能够正向预测父亲教养投入。因此,在进一步分析婚姻质量、协同教养的多重中介作用时,只考虑宜人性和谨慎性两种人格特质。宜人性、谨慎性、婚姻质量、协同教养与父亲教养投入均呈中等程度的显著正相关(见表3)。

表3 宜人性、谨慎性、婚姻质量、协同教养与父亲教养投入的相关

2.婚姻质量、协同教养对宜人性人格与教养投入的多重中介作用。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建立宜人性人格与父亲教养投入的多重中介模型。模型各拟合指标均良好(见表4)。多重中介模型如图1所示,可见宜人性人格除直接影响父亲教养投入外,还可以通过婚姻质量影响协同教养,并进一步影响父亲的教养投入;而协同教养是婚姻质量到父亲教养投入的完全中介。

3.婚姻质量、协同教养对谨慎性人格与教养投入的多重中介作用。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建立谨慎性人格与教养投入的多重中介模型。模型各拟合指标均良好(见表4)。多重中介模型如图2所示,表明谨慎性人格除直接影响父亲教养投入外,还可以通过婚姻质量影响协同教养,并进一步影响父亲的教养投入。其作用机制与宜人性人格一致。

综合图1和图2可以发现,无论是具有宜人性人格的父亲,还是具有谨慎性人格的父亲,在其人格特点直接影响教养投入的同时,还受到婚姻质量、协同教养的链式多重中介作用。父亲人格特点通过婚姻质量影响其协同教养行为,从而进一步影响其教养投入。

图1 宜人性人格预测教养投入的多重中介作用模型

图2 谨慎性人格预测教养投入的多重中介作用模型

模型 2/dfCFINFIRMSEA宜人性人格模型2.350.940.910.065谨慎性人格模型2.620.940.910.071

四、结果讨论

(一)父亲教养投入的特点

本研究发现,父亲教养投入的整体水平较高。依据生态系统理论,个体的行为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宏观系统内的社会文化因素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父亲教养投入的一个重要原因[10]。中国传统社会对于家庭中夫妻角色的定位可以用“男主外,女主内”来概括,社会对于丈夫或者父亲这一角色的期待是男性应该走出家门,在社会上打拼;女性才应该是料理家务、教养孩子的主要负责人。但这种观点在当今时代已经被修正和调整。20世纪90年代末,父亲角色的话题就曾在中国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父亲不仅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其教养投入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也开始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可以说,社会舆论导向是影响目前我国父亲教养投入的一个宏观因素。

在家庭水平上,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由父母和一个孩子组成的标准核心家庭是中国现代家庭的主要结构。以往的研究发现,当父亲只拥有一个孩子时,他们的教养投入水平更高[25]。“一对夫妇只拥有一个孩子”使得父母对儿童高度关注,为提高父亲教养投入起到了客观的推动作用。

(二)父亲人格特点对其教养投入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大五人格中的宜人性和谨慎性能够正向预测父亲的教养投入,外向性、神经质和开放性对父亲的教养投入无显著影响。

宜人性是指个体对他人所持的态度,主要包含利他、顺从、信任和诚实等方面。宜人性高的个体,乐于亲近他人、对人友好、善解人意,他们看重人际关系的和谐,愿意为了他人而放弃自己的利益。对于宜人性高的父亲而言,他们比较看重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认为提高自身的教养投入可以帮助母亲减轻教养重任,有更多的机会与儿童相处。因此,宜人性高的父亲更愿意投入到儿童的教养过程之中。

谨慎性也称尽责性,是指个体控制、管理和调节自身冲动的方式。谨慎性高的个体表现为责任感强、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追求成就并会克服困难尽力完成任务。因此,谨慎性高的父亲对于教养子女有着更强的责任感,同时他们对于自己的教养能力和水平更有信心;即便在教养过程中遇到阻碍因素,也会尽力克服。这可能是谨慎性高的父亲教养投入水平更高的原因。

本研究发现,外向性并不能预测教养投入。这与以往研究发现父亲的外向性能够正向预测其积极、敏感的教养行为[26]和支持、温暖的教养行为[27]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以往研究关注的是父亲教养投入的行为方式,而本研究关注的是父亲教养投入的内容和程度。本研究结果表明,父亲教养投入的内容和程度并不受性格内外倾向的影响。就神经质而言,虽然高神经质的父亲可能会在教养投入过程中与低神经质的父亲存在着情绪体验方面的差异,但父亲教养投入的程度并不受神经质人格特点的影响。这可能是由于父亲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能够克服不良情绪的影响,因此其教养投入行为不会受到情绪调节水平的影响。开放性主要指个体的认知风格。相对而言,开放性高的人更容易接纳新事物,兴趣广泛;开放性低的人更讲求实际,偏爱常规,比较传统和保守。从这一人格特质的内涵来看,父亲的认知风格对其教养投入行为并无实际影响,不会导致父亲在教养投入水平上的差异。

(三)婚姻质量、协同教养的多重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宜人性和谨慎性人格特点会通过婚姻质量影响协同教养,从而进一步影响教养投入。宜人性高的父亲在婚姻关系中能更好地调节情绪,更会处理婚姻中的冲突事件,进而降低消极的夫妻互动发生的频率[13];谨慎性越高,夫妻之间的消极互动越少,父亲对于婚姻质量的满意度也越高[12-13]。父亲的宜人性和谨慎性会通过增强夫妻的情感凝聚力、促进夫妻在各项家庭事务方面的一致性来提高婚姻质量。宜人性高的父亲更容易在婚姻关系中考虑母亲的感受,也更愿意表现出与母亲的合作;尤其是在遇到冲突时,会倾向于顺从母亲的想法和行为,尽量与母亲保持一致。这些行为表现都是促进夫妻之间凝聚力的有利因素,也是增进夫妻感情的有效途径。谨慎性高的父亲责任感强,乐于追求成功并愿意为之克服困难。他们愿意为了婚姻关系的成功而承担家庭责任,兼顾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这些行为表现都有助于夫妻之间建立起亲密、和谐的情感关系。在夫妻凝聚力强、夫妻一致性高的婚姻关系当中,父亲能感受到更高的婚姻质量、更愉悦的家庭氛围,对于教养子女也更容易与母亲达成一致,更乐于投入到子女的教养当中。因此,父亲的人格特点不仅能够直接预测其教养投入,还会通过影响夫妻的婚姻关系以及协同教养,从而促进或阻碍其教养投入。

根据家庭系统理论的观点,家庭动态功能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内部元素之间以及各子系统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父亲教养投入是父亲与儿童双方亲子子系统的行为,当受到母亲方面的作用时,夫妻子系统与亲子子系统会产生互动。本研究发现,父亲人格会通过婚姻质量影响其协同教养行为,从而进一步影响其教养投入;婚姻质量对父亲教养投入的预测作用完全通过协同教养实现。这一研究结果能够清晰地说明家庭系统理论中夫妻子系统和亲子子系统之间的影响和作用:与不和谐的婚姻相比,拥有和谐婚姻关系的父母更可能在家庭中承担相似的、共同的和互补的角色[15],即当父亲评价的婚姻质量越高时,夫妻的凝聚力、一致性越高,父亲就更有可能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与母亲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为母亲提供更多的支持性教养行为和良性的教养互动。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教养行为得到促进,父亲教养投入水平提高。这种链式多重中介作用说明亲子子系统受到夫妻子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夫妻较强凝聚力及良好的婚姻关系不仅可以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情感气氛,成为家庭成员凝聚力增强的情感基础;同时也会减少夫妻在教养孩子方面产生分歧和冲突的可能,即更有可能在协同教养方面相互扶持、相互协作,为对方提供更多的协同教养行为。

相对于母亲而言,父亲缺乏教养天性,对于父亲角色缺乏清晰认识,因此,父亲的行为会受到母亲、孩子以及家庭、文化环境的影响[28]。对于女性来说,一旦成为母亲,往往就会终生以母亲的角色为重;而对于男性而言,只有在稳定的婚姻关系中,他才会是一位真正的父亲[5]。当夫妻相处不好时,亲子关系会受到破坏,父亲教养投入水平降低,这也正是许多离异后的父亲对孩子不闻不问的原因。父亲教养投入需要家庭内部以及大环境的支持,来自于母亲或者社会体制方面的破坏会导致父亲回避做一名有责任的父亲[5]。在协同教养方面,父母双方如果能够合理地分配彼此的教养角色,提供积极、支持的协同教养行为,使是对父亲教养投入最大的支持和促进,父亲教养投入的水平会更高。父亲教养投入之所以对协同教养如此敏感,可能是相较于母亲教养投入,社会和家庭内部对父亲教养投入的期望和标准更不稳定。与母亲教养投入不同的是,父亲和母亲会更多地协商讨论父亲应该在教养孩子方面做些什么,而且这种协商讨论的质量和结果会直接影响父亲的教养投入[29]。

五、实践启示

本研究的结果和发现对提高父亲教养投入的干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研究发现,父亲的宜人性和谨慎性人格特质能够正向预测其教养投入,外向性、神经质和开放性对教养投入无显著影响。因此,在父亲教养投入的干预实践中,应着重关注宜人性和谨慎性人格的父亲。对具有这两种人格特质的父亲进行干预,更容易提高其教养投入水平。其次,本研究发现,父亲的宜人性、谨慎性人格特质在影响其教养投入时,受到婚姻关系、协同教养的链式多重中介作用,说明了婚姻关系、协同教养在父亲教养投入干预中的重要性。对于宜人性和谨慎性人格的父亲来说,可以通过提高婚姻质量、提升婚姻满意度、促进协同教养行为等手段,从而达到促进父亲教养投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M. E. Lamb. The Role of the Fathers in Child Development (Fourth Edition). New Jersey: Jone Wiley & Sons,Inc,2004.

[2]E. Flouri, A. Buchanan.TheRoleofFatherInvolvementinChildren’sLaterMentalHealth.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3, 26(1): 63-78.

[3]R. E. Bulanda.PaternalInvolvementwithChildren:TheInfluenceofGenderIdeologi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2004, 66(1): 40-45.

[4]B. A. McBride, S. J.Schoppe-Sullivan, M. H. Ho.TheMediatingRoleofFathers’SchoolInvolvementonStudentAchiev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5,26(2): 201-216.

[5]W. J. Doherty, E. F. Kouneski, M. F. Erickson.ResponsibleFathering:AnOverviewandConceptualFramework.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1998,60 (5): 277-292.

[6]J. Belsky, N. Barends.PersonalityandParenting// M. H. Bornstein. Handbook of Parenting: Being and Becoming a Parent (Vol.3, 2nd ed.). Mahwah, NJ: Erlbaum, 2002: 415-438.

[7]A. Caspi, B. W. Roberts , R. L. Shiner.PersonalityDevelopment:StabilityandChang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5, 56: 453-484.

[8]P. Minuchin.FamiliesandIndividualDevelopment:ProvocationsfromtheFieldofFamilyTherapy. Child Development, 1985, 56(2): 289-302.

[9]谢弗. 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邹泓,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10]伍新春, 郭素然, 刘畅, 等. 社会变迁中父亲职能的凸显: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分析.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6).

[11]J. Belsky.DeterminantsofParenting:AProcessModel. Child Development, 1984, 55(1): 83-96.

[12]M. Botwin, D. Buss, T. Shackelford.PersonalityandMatePreferences:FiveFactorsinMateSelectionandMaritalSatisf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97, 65(1):107-136.

[13]M. Donnellan, R. Conger, C. Bryant.BigFiveandEnduringMarriag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004, 38(5):481-504.

[14]C. B. Stroud, C. E.Durbin, S. D. Saigal, et al.NormalandAbnormalPersonalityTraitsareAssociatedwithMaritalSatisfactionforBothMenandWomen:AnActor-PartnerInterdependenceModelAnalysi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010, 44(4): 466-477.

[15]E. M. Cummings, A. Watson O’Reilly.FathersinFamilyContext:EffectsofMaritalQualityonChildAdjustment∥ M. E. Lamb. 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 New York: Wiley, 1997: 49-65.

[16]J. McHale.OvertandCovertCoparentingProcessesintheFamily. Family Process, 1997, 36(2):183-210.

[17]R. S. Cohen, S. H. Weissman.TheParentingAlliance∥ R. Cohen, B. Cohler, S. Weissman. Parenthood: A Psychodynamic Perspective. New York: Guilford, 1984: 33-49.

[18]J. P. McHale.CoparentingandTriadicInteractionsduringInfancy:TheRolesofMaritalDistressandGender.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5, 31(6): 985-996.

[19]J. Belsky, K. Crnic, S. Woodworth.PersonalityandParenting:ExploringtheMediatingRoleofTransientMoodandDailyHass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95, 63(4): 905-929.

[20]S. J. Schoppe-Sullivan, G. L. Brown , E. A. Cannon, et al.MaternalGatekeeping,CoparentingQuality,andFatheringBehaviorinFamilieswithInfant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008, 22(3): 389-398.

[21]伍新春,刘畅,胡艳蕊,等. 中国父亲教养投入问卷∥申继亮主编.中国教育心理测评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2]W. T. Bailey.ALongitudinalStudyofFathers’InvolvementwithYoungChildren:InfancytoAge5Years.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994, 155(3): 331-339.

[23]许岩. 城市父亲参与儿童教养的基本情况与特点. 学前教育研究,2010(7).

[24]S. Lundberg, S. McLanahan, E. Rose.ChildGenderandFatherInvolvementinFragileFamilies. Demography, 2007, 44(1) : 79-92.

[25]W. Marsiglio.PaternalEngagementActivitieswithMinorChildre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1991, 53(4): 973-986.

[26]F. K. Grossman, W. S. Pollack.FathersandChildren:PredictingtheQualityandQuantityofFathering. Development Psychology, 1988, 24(1): 82-91.

[27]A. Karreman, C. van Tuijl, M. A. van Aken, et al.TheRelationbetweenParentalPersonalityandObservedParenting:TheModeratingRoleofPreschoolers’EffortfulControl.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8,44(3): 723-734.

[28]C. Lewis, M. O’Brien.ConstraintsonFathers:Research,TheoryandClinicalPractice∥ C. Lewid, M. O’Brien. Reassessing Fatherhood: New Observations on Fathers and the Modern Family. Newbury Park, CA:Sage, 1987: 1-19.

[29]K. Backett.TheNegotiationofFatherhood∥ C. Lewis, M. O’Brien. Reassessing Fatherhood: New Observations on Fathers and the Modern Family. Newbury Park, CA:Sage, 1987: 74-90.

猜你喜欢
宜人婚姻关系教养
婚姻关系法律常识
借款捆绑婚姻关系致诉讼
教养方程式
社区睦邻点的“宜人温度”
青铜器铭文所见两周时期山东古国婚姻关系
秋食养生 炖补宜人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此处宜人(精卒)
此处宜人(精卒)